關於端午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那麼關於端午節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端午節故事,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關於端午節故事_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曹娥救父投曹娥江:
公元143年農曆五月初五,年僅14歲的曹娥隨父到江邊觀看迎神活動時看見父親被惡浪捲走,傷心不已,獨自奔走在江邊,尋找父親的身影。到了五月二十二日向上天請求外衣下沉之處即是父親之所,隨後脫下外衣投入江中,外衣飛快地向下遊漂游而去,曹娥緊緊追隨,突然水面上打起旋渦,那件外衣一下子沉了下去,曹娥縱身一躍,投入了滾滾滔滔的舜江水中。
三天後奇蹟出現了,一男一女浮出水面,原來正是14歲的曹娥反剪雙手用背頂著父親,人們都說她的負孝心感天動地,後來人們把曹娥父出水的地方叫賀盤村。曹娥的孝德感動了四周鄉鄰,人們用最隆重的儀式,將父女倆分別入棺安葬,又在她投江尋父的江邊建造了曹娥廟,把原來的漁村改名叫“曹娥村”,又把舜江改名為“曹娥江”。每逢曹娥救父的五月十二日至五月二十二日,曹娥廟裡都要舉行七天的盛大廟會,以寄託人們對孝女的哀思。
關於端午節故事_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伍子胥投錢塘江:
夫差繼位後,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投降,伍子胥認為應一舉消滅越國,但是夫差為伯嚭所讒,不聽“聯齊滅越”的主張,反派伍子胥出使齊國。伍子胥對他的兒子說:“我多次規勸大王,大王不採納我的意見,我現在已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與吳國一起滅亡,沒有好處啊!!”於是將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就返回吳國向夫差彙報。伯嚭乘機進讒言,誣陷伍子胥有謀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賜死伍子胥,贈劍令他自盡。伍子胥在憤恨之餘,留下遺言,要家人於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掛在東城門上,親眼看著越國軍隊滅掉吳國。吳王夫差極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屍首用鴟夷革裹著拋棄於錢塘江中,吳人哀憐他,為其在江上立祠,命名為胥山。
關於端午節故事_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絡起來。傳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端午節的`**俗主要有:吃粽子於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以之消毒,賽龍舟等等。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粽子還是一種節日往來的禮品。到了唐宋時期,粽子已極為有名,市場上常有粽子賣。現在,我們過端午節仍然免不了要吃幾隻粽子。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鹹肉等混在糯米中製成,也多見不雜別的食品,而去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小小的粽子,似乎已經成了中國傳統的象徵,在人們心中佔據著一定的位置。 過去端午節還有躲午的**俗,此種**俗源於一 種信仰,即:五月為“ 惡 月” ,瘟瘡蔓延,重五是個不吉利的日子,所以父母都於是日將未滿週歲的兒女帶往 外婆家躲避,以逃脫災禍,故稱躲午。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而產生的觀念,因為五月酷暑將至,蚊蟲滋 生,在沒有醫療衛生裝置的民間,容易發生傳染病,遂給人們帶來一種恐懼心理,於是產生躲午**俗,如今這一節日的一些古老**俗已經隨著社會變遷而消失了,但吃粽子、賽龍舟等**俗仍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