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美食

肚包雞的做法 肚包雞的來歷

肚包雞的做法 肚包雞的來歷

肚包雞是客家地區很傳統的一道菜,歷史非常悠久。它最早是客家女人坐月子時吃的一道菜餚,據有非常好的滋補功效。這道菜幾年前從廣州興起,江寧、四川等地也有,但是名氣不是很大,大家也瞭解不多。下面是pincai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做法

做法一

主料:豬肚、雞項

配料:白胡椒粒、蔥姜和香茅

做法:把豬肚和雞項清洗乾淨後;(雞腳切斷)在雞內放入蔥段、薑片和香茅碎,用廚房針封口;豬肚肉搓上少些鹽,放些白胡椒粒,把雞項裝入豬肚裡面,最後用廚房針封口。

鍋中放白胡椒粒,豬肚包雞冷水下鍋,水開後,文火煲兩個小時左右。中間需翻動豬肚包雞(一受熱均勻,二防粘鍋底)。煲好後,撈出豬肚包雞,用廚房剪刀剪開豬肚,取出雞項;把豬肚和雞項切塊後再放回湯鍋中煲一會放點鹽調味即可。(整個過程已經聞到很香很香的豬肚雞味了)

出鍋了,當然得先喝一碗靚湯啦,豬肚包雞湯鮮甜帶胡椒味,真的太好喝了,某人猛喝了幾碗;切塊的豬肚吃起來爽脆,很嫩口;雞塊用來佔蔥姜雞湯調味料吃,喜歡吃白切雞的味道,雞皮很滑,雞肉也嫩。

(蔥姜雞湯調味料的做法:蔥段、薑片和鹽,用刀把搗碎後加雞湯和芝麻油即可;兩斤重的豬肚起碼要用兩斤半重的雞項,這樣豬肚裡面就不會顯得空空如也;口味因人而異啦,找到適合自己的味道就好)

做法二

原料:鮮豬肚一隻750克,三黃雞一隻,1250克

調料:鹽75克,味精20克,白胡椒粒70克藥膳:黨參15克、姜25克、南姜25克、玉竹50克、五味子30克、人參花15克、熟地15克

做法:一、豬肚加入少許鹽,乾麵、白醋手抓二十分鐘左右,洗淨,去除異味。三黃雞去內臟洗乾淨,加入少許紹酒、蔥、姜醃製十分鐘。

二、將洗淨的豬肚翻過來抹上少許鹽,再將整雞裝進豬肚內,再放入冰塊中,冰鎮三十分鐘。

三、將藥膳及肚包雞放入砂鍋內煲三十五分鐘左右熟透,加入鹽、味精胡椒即可。

四、調料製作:取原湯加入蔥花、薑末、香油即可。

做法三

用料:豬肚1個,雞肉適量

輔料:桂圓適量,枸杞子1小撮

調料:醋適量,蔥5克,姜5克,八角2個,花椒適量,小麥麵粉適量,胡椒粉適量

做法:1.豬肚一個,用清水洗二遍,加醋和麵粉不停地揉搓豬肚來去掉異味和粘液,再用清水洗乾淨

2.豬肚翻過來,在放有花椒和大料的.水裡煮半小時,然後把豬肚撈出泡在清水裡,湯倒掉。豬肚翻過來煮是為了保護豬肚表面的油在煮的過程中別跑到外面去。這些油可是好東西

3.雞肉剁成小塊,豬肚也切成小塊。準備蔥段,枸杞,桂圓乾,薑片。如果你有蘑菇也可以放一些蘑菇和紅棗,湯的味道會更好。這道菜在飯店的做法是把整隻雞包在豬肚裡,煮熟後切成塊再回鍋煮,自己家怎麼方便怎麼來吧,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4.鍋里加清水,把雞肉和肚塊還有枸杞等輔料倒進去,撒一些胡椒粉,大火燒開,小火燉一小時,美味的肚包雞就可以出鍋了

溫馨提示

白胡椒粉在這個菜裡必不可少,一是能去掉豬肚的氣味兒,二是胡椒粉有和胃、溫中的功效,和豬肚一起煮非常的養胃,常喝能治胃炎。

菜品特色

1、肚包雞是客家人流傳了數百年的傳統美食,歷史非常悠久,是客家婦女坐月子期間喝的,有很好的滋補功效。但是雖然很滋補,也只限於廣東四川那邊,我們北方人還是很少吃的。

2、豬肚爽脆彈牙,雞肉嫩滑鮮美,湯呢,一點也不油膩,喝到嘴裡暖在心裡。我做的肚包雞湯汁並不泛白,估計跟我第一步把豬肚先煮好,湯汁倒掉有關係。不倒掉第一遍的湯汁我覺得豬肚的味道會很大,有點接受不了。一個菜究竟怎麼做其實並無定規,只要適合自己,只要味道好營養高,自己喜歡就算成功了。

口味鹹鮮,鮮香味濃。

歷史與傳說

肚包雞是客家地區很傳統的一道菜,歷史非常悠久。

它最早是客家女人坐月子時吃的一道菜餚,據有非常好的滋補功效。這道菜幾年前從廣州興起,江寧、四川等地也有,但是名氣不是很大,大家也瞭解不多。現在,隨著《順溜》的火爆,這道菜也跟電視劇中幾位主要演員一樣成了當紅明星。

肚包雞,菜如其名,指的是用豬肚子包住整個雞來烹飪,行內美其名曰:鳳凰重生。

"魚腸劍"的典故想不到啟發了後來諸多的美味菜餚

春秋時期的吳王僚愛吃魚,吳國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為爭奪王位預謀刺殺吳王僚。伍子胥推薦的刺客專諸知道吳王僚的愛好,自學烤魚炙魚。時機成熟,公子光請吳王僚來家吃飯,吳王僚也有防範,宴會上所有人不能帶兵器。

席至高潮,專諸把炙魚送到僚面前,突然從魚腹裡拽出一把劍刺向吳王僚的胸口。吳王僚因一道菜而喪命。"魚藏劍"所依託的是炙魚的特殊菜式,這種"塞餡"的做法啟發了後面許多菜餚的製作。

曹雪芹曾創造過一道釀菜叫做"老蚌懷珠",其做法是用香料將煮熟的雀蛋剝殼後裝入鱖魚腹中,將鱖魚煎成深黃色,再加調料燒製而成。類似的做法也流傳到現在,我們今天介紹的"肚包雞",也叫做"胎藏鳳",跟這種做法有著深厚的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