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最佳學習時間
一、一天中最佳學習時間
有的人白天精神好,回到家馬上變成洩氣的皮球,不管三七二十一,馬上上床睡一覺再說;有的人習慣三更半夜不睡覺,晚上躲在被窩裡聽音樂當夜貓子,越晚精神越亢奮。可見,每個人的生物鐘都不一樣。
其實,大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是相似的,一般是晚上十一二點就寢,白天六七點起床。然而一天之中,一定會有精神特別好與精神特別差的時段,同樣用工一小時,如果精力充足,效果當然好;倘若精神萎靡,效果自然降低。經常保持充滿幹勁的情緒,讀起書來當然得心應手,但一天當中最有精神的時間因人而異,必須依照自己的生物鐘,安排精神最好的時段來進行學習。
一般人的休息時間約從晚上六七點開始,如果長久以來都先吃飯、洗澡,然後再開始學習、記憶,結果卻一直覺得這段時間的學習效果不好,建議不妨回家後先睡覺,待到半夜12點或1點時在開始閱讀。此時夜深人靜,沸沸揚揚的城市喧鬧聲及家中干擾讀書的電視聲都已陷入沉寂。
至於會賴床、只睡四五個小時很難恢復清醒的人,或是半夜一個人讀書會害怕的人,建議不妨再將時間往後延,試試凌晨3點起床讀書,讀到早上六七點,這段時間也是閱讀的好時段。
總之,根據個人的生理特點找出可以讓自己達到最高效率的讀書時間,這樣才能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可以儘量多方面的嘗試,將不同的時段混合運用,如晚飯後把當天閱讀過的.內容趁印象還清楚時回憶一遍,然後在八九點左右上床睡覺,凌晨三四點再起床讀一些輔助學習的書。如果發現自己半夜精神最好,可以選擇晚上回家後馬上睡覺,再趁半夜12點到凌晨3點四周寂靜的環境來學習,之後再小睡兩個鐘頭後起床,把當天要上的課程內容預習一遍以加強印象。總之,就寢和起床時間可依個人需要適當調整,不必強迫自己;找出一個最自然、最能符合生物鐘的時間為上策。
另外,學習效率高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懂得合理分配與利用時間,勞逸結合,不迷信長時間的學習能出效果的說法,也不把大量的學習時間浪費在娛樂上。對學習漸漸限度的利用,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一個人一天究竟學習多長時間效率最高,這就是人們需要掌握的學習時間的最佳點。這個最佳點,實質上就是時間、效果與疲勞之間的轉折點。它是一個變數,因人而異,因學習內容、型別的不同而有別。在學習過程中,當感到疲勞的時候,就是從最佳點開始轉折的時候,這種訊號提示應當立即變換花樣去做另一件事,使腦筋得到休息,使時間利用效率不至於低落。
確定個人學習的最佳時間點,經過長期合理的使用,便可以形成習慣的節奏和規律。一日之中幾點鐘做什麼,接下來做什麼,有條不紊,時間長了便自成一種用時規律。在這規律的時間中,頭腦最清醒的時間無疑要用來背誦、記憶、創造;其他時間則用來閱讀、瀏覽、整理資料、觀察、實驗。合理的安排時間,一定會大幅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二、善於抓住最高效的時間學習
我們說利用時間,並非是學習的時間越長,學習到的東西越多,學習的效果就越好。有人統計,連續工作36小時,只睡3小時,工作效率反而為原先的55%;連續工作44小時,只睡4小時,工作效率更是下降為充足睡眠的36%;古人蘇秦懸樑刺骨,雖說可歌可泣,然而細細想來卻是愚蠢的,因為這樣做違背了人的生理節奏,長此下去是非常有害的。
人腦活動的效率在一天內是有規律的,不同的時間具有不同的效能,要善於抓住高效時間。所謂高效時間,就是一天中思維能力,活動能力最旺盛的時間。前蘇聯格雷斌指出:人體的生理功能在一晝夜內有五個增長時間和五個下降時間。
在生理功能增長時間內,工作效率最高,生病可能性減少。在生理功能下降時間內,人一般想休息,此時容易發生事故,心肌梗塞和血壓增高的發病機會增加。根據這個實驗,人們應當在生理功能增長時間內從事最重要、最緊張的工作,這樣工作的效率就會有所提高。
英國倫敦大教授麥伯遜在《怎樣學習》一文中,用曲線圖表示一個人一天中學習效果與學習時間的關係。在前面5個小時裡,隨著時間的延長,學到的東西越多;第5小時是學習效果最佳時間;5小時後,隨著時間的延續,學習效率越來越差,最後幾乎等於零。
據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證明人在一天24小時工作,有高潮和低谷,發現大多數人在上午8~10點,下午3~6點是效率最高的時間,晚上讀書的人在8~10 時是高效時間,上午8點大腦具有嚴謹、周密的思考力,下午2點思考能力最敏捷,晚上8點記憶力最強。而中午1點左右是腦力和體力最低的時間,也是學習效率最低的時間。
一般來說,早晨是學習的最好時光,中國有句諺語“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例如有人就屬於“百靈鳥型”的人,早晨頭腦清醒,學習最好。當然個人因情況不同,具體的最佳學習效果時間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