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健康

寶寶上吐下洩怎麼辦-寶寶上吐下洩緊急應對方法

寶寶上吐下洩怎麼辦-寶寶上吐下洩緊急應對方法

寶寶突然上吐下瀉怎麼辦?寶媽們別急,趕緊找找寶寶上吐下洩的原因是什麼,那麼這種情況該如何應對呢?請閱讀以下文章,跟著pincai小編一起來了解。

寶寶上吐下洩怎麼辦_寶寶上吐下洩緊急應對方法

寶寶上吐下瀉的原因有哪些?

胃腸炎:是小兒腹瀉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可以發生在嬰兒、兒童和成人。胃腸炎可以由很多不同的病毒引起,最常見的致病菌是輪狀病毒,由於腹瀉住院的小寶寶中有一半是感染了這種病毒,好發於秋末冬初。如果你的寶寶有上吐下瀉的症狀,除了拉肚子,還伴有胃痙攣、嘔吐、低燒等症狀,那很可能是胃腸炎引起的。寶寶每日攝入的食物有限,如果發生腹瀉可能會丟失很多水分,因此要及時給寶寶補水。

細菌感染:寶寶嚴重腹瀉,伴有嘔吐,同時有腹痛、血便、發燒,往往是由於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這種感染有些是可以自愈的,但有些也可能非常嚴重。因此,如果你的寶寶有上吐下瀉症狀,應該及早帶寶寶去看醫生。醫生會給他做檢查,還可能會做大便培養來看看是否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

寄生蟲感染:寄生蟲感染也是引起寶寶腹瀉的原因之一。比如賈第蟲病就是由一種寄生在腸道內的、要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寄生蟲引起。集體生活時寄生蟲很容易傳播,而且需要特殊藥物治療。所以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比如更換尿布後勤洗手,是終止寄生蟲感染傳播的最好方法。

抗生素:有些抗生素使用不當會造成寶寶腸道菌群失調,引起寶寶腹瀉。因此,如果你的寶寶在使用抗生素治療期間或治療後發生腹瀉,可能與藥物有關。要及時告知醫生,看看是否可以換用其他藥物或更換治療方法。

食物因素:因為飲食不當造成寶寶腹瀉是常見的腹瀉原因。寶寶喝太多果汁,尤其是含有山梨醇和高濃度果糖的果汁,或太多含糖飲料也可能會使寶寶肚子不舒服,大便變稀。因此,應給寶寶少吃點這些食物,停用1周左右就能好轉。建議不要給6個月以下的寶寶喝果汁,6個月以後,每天果汁的攝入量也不要超過大概113~170毫升。配方奶衝調不當也可能引起寶寶拉肚子,所以當你衝奶時要按比例加水。

牛奶過敏:牛奶過敏引起腹瀉並不少見,有時還能引起寶寶嘔吐。寶寶如果對牛奶過敏,他可能在喝了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或吃了奶製品後幾分鐘到幾小時的時間內就會表現出過敏症狀,出現上吐下瀉症狀。如果你懷疑寶寶拉肚子與牛奶有關,請找醫生詳細諮詢。

總之,寶寶出現上吐下瀉症狀時,家長要仔細查詢病因,針對病因採用恰當的治療方法。

寶寶上吐下洩緊急應對方法

1、維持呼吸道暢通:在寶寶吐的'厲害的,可能嘔吐物會從寶寶的鼻子中噴出,注意及時清潔寶寶的鼻子,保持通暢。發生嘔吐時,應該讓寶寶身體向前傾或者側臥,讓嘔吐物流出,避免造成窒息或者吸入性肺炎。

2、及時清潔口腔:用溫水給寶寶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3、短暫禁食,然後給予清淡食物:在短時間內不要進食,等寶寶身體舒服一點了,在給予流質、易消化、清淡的食物。

寶寶咳嗽嘔吐怎麼辦:

如果是寶寶之前沒過咳嗽的症狀,突然間咳嗽引起的嘔吐,可能是因為寶寶吸入了異物造成的。建議在廚房油煙大的地方,寶寶最好不要進入。

如果之前寶寶就已經有咳嗽了,咳得很厲害引起了嘔吐,那就要判斷是否可能是有呼吸道感染,建議立即就醫,以防發生肺炎。在家處理的方法:寶寶咳得厲害的時候,讓寶寶抬起上身坐起來,或者可以抱起輕輕拍打幾下背部,減輕咳嗽。寶寶晚上咳嗽時,讓寶寶側睡,最好把毛巾墊在寶寶的頭部和上身、枕頭墊的稍微高一些,預防寶寶嘔吐咳嗽,影響睡眠。

腹瀉嘔吐怎麼辦:

腸胃炎引起的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疼痛、有時還會有發燒的症狀。主要還是因為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引起的。所以媽媽應該平時對寶寶的飲食多加註意。可以參見:寶寶拉肚子怎麼辦這個帖子。主要還是平時對奶瓶的消毒、飲食衛生方面的注意。

1、餵奶時的用具需要消毒,新買來時也不例外。玻璃奶瓶一般都在開水中煮5分鐘,水要放的多,水要沒過奶瓶,要防止水開後,奶瓶靠著鍋鍋沿變形了,至少一天消毒一次。

2、開封的奶粉不宜放入冰箱儲存,冰箱和室內的溫度差和溼度容易造成奶粉變質、結塊。最好存放在室溫、避光、乾燥、陰涼處。每次之後,蓋子一定要注意密封。

3、如果寶寶一次沒有吃完的奶瓶中的奶,不要留至下次用,所以應當每次都控制好量。

4、加熱過的奶,容易生長細菌,如果寶寶沒有及時吃,也不能放置第二天繼續食用。

發燒嘔吐怎麼辦:

1、在1歲以內的寶寶,在冬天天氣寒冷時,容易發生腸套疊。會發生腹痛,之後就便會嘔吐,先吐出食物殘渣,後是膽汁、糞便樣液體。寶寶的精神不佳、不明原因陣發性哭鬧、出冷汗,建議及時就醫治療。

腸套疊:會伴有嘔吐、低燒(體溫在37.3℃左右,寶寶正常體溫和大人一樣,在36.7~37℃)的症狀。

2、推薦看看寶寶發燒怎麼辦這個帖子。

少數寶寶嘔吐的現象還可能代表有著其他疾病:癲癇、腸道阻塞、鉛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