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美學三書讀後感

關於美學三書讀後感

美學三書讀後感(一)

初讀《美學三書》是在我大學畢業後的第一年。大學畢業後我去到湖北的一個小城參加工作,在那裡我得到了一間雜房和一張書桌。在簡陋的環境裡,我開始了我的悅讀之旅。

一桌一椅一盞桔黃的燈,人就在燈下神遊於上下五千年中。聽起來《美學三書》好象是一本書,但實際上它是三本書組成的一個系列,包括《美的歷程》、《華夏美學》和《美學四講》。讀完《美的歷程》,再讀《華夏美學》,越讀越著迷,讀來覺得滿齒生香。

《美的歷程》以時間為線索,從中國原始社會時期的圖騰與宗教舞蹈開始,講到夏商周時代的青銅饕餮與線條藝術,講到先秦理性精神,講到楚漢浪漫主義,講到魏晉風度與佛陀世容,經歷盛唐之音與宋元山水意境後,來到明清各種文藝思潮。

開啟《美學三書》,觸控的是中國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接受到的是典型的東方的美學啟蒙。你聽,“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的嘆息把儒家的仁義道德深沉真摯地感情化了,其精神世界的美,美在一往情深;你看,“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樣的畫面表明,儒者即使奔波勞碌救世濟民之際,仍然可以保持著一種超脫的審美情趣;你再細細體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不是又是另外一種超脫的適宜的喜悅,它既非宗教的狂歡,又非世俗的快樂,當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華夏美學》的最後一章曾提到過近代中國美育替代宗教的趨勢。再讀《美學三書》,我在想,如果你對前進的方向覺得困惑,那麼重新溫習中華五千年來的美學精粹吧,興許能從其中找到方向,找到安寧與平靜。如若不信,不妨開卷試讀。

美學三書讀後感(二)

前段時間送了我一本書名字叫《美學三書》李澤厚,雖然 忙著複習還是抽空看完了,之前覺得美學實在沒什麼研究的必要,總是沒有法學這麼實用!看之前有個問題:美學是用來禁錮審美觀的嗎?看完之後覺得並不是這樣的,還是很不錯的一本書,《美學三書》是李澤厚先生比較全面系統的闡述自己美學思想的專著,本書分為《美學歷程》、《華夏美學》和《美學四講》三部分,查了一下相關資料,這本書被認為是五十年代美學論戰中三派(李澤厚、朱光潛、蔡儀)之一,其特色是現代哲學觀念和傳統文化精神的融合,我還是對哲學部分比較感興趣。

說來還是有點慚愧,一本書讀了查不多一個月了,和說要寫讀後感,讀了好久終於讀完了,讀它並沒有特殊的目的,只是覺得不能讓拯哥得錢白花啊,呵呵,另外一點也是希望浮躁的心能在認識美的過程中稍稍平緩。想寫點什麼感想,覺的學術性有點強,不知道該寫什麼……

第一書《美學歷程》沒想到中國歷史就是一段美得歷程,李先生從宏觀的角度對中國數千年的`藝術、文學做了一個描述和概括,諸如有遠古藝術“龍飛鳳舞”殷周青銅藝術的“獰歷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補”……假如承認《美學歷程》的魅力在於它深刻的思想的話,那這個思想不只關於其他東西,而且關涉中華精神的命運,它表達了從孔孟老莊的建立到以《紅樓夢》的標誌的儒道思想的沒落吧,其中具體表現在屈原、李白、陶淵明……這些人身上吧,中華精神由天人合一所規定,儒道以及後面的禪啊宗啊都是這樣從不同維度所闡述,他們並不對立反而是互補的,中國古人吧人與自然得關係解釋到另一種境界,有別於西方思想,也就是人生存於天地,賞玩山水,寄情自然,也當然的寫出很多唯美古詩,這種思想貫穿在中國哲學、文化、藝術以至於成為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態度,先秦的開端、盛唐的繁華和晚晴的沒落似乎就是這一命運的不同形態。

美作為感性和理性,形式與內容,真於善,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那麼對於領會和把握這個巨大的成果,該不是一件容易或者是毫無意義的事,而美得歷程更是在不斷髮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