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起立老師好觀後感800字

起立老師好觀後感精選800字

起立老師好這部影片告訴我們,正是有許許多多這些默默無聞耕耘在中國鄉村教育事業中的教師,大山深處那些渴望知識的孩子才有了飛向未來理想的翅膀。歡迎閱讀本文,更多優質內容,歡迎關注PINCAI網。

起立老師好觀後感精選800字

山東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十佳影片之一《起立,老師好》主人公趙同花是德州市臨邑縣臨南鎮育才學區小學校長,自1979年16歲的她從教以來,紮根偏遠農村,舌耕筆耘,一晃就是35年,白天,她和師生們同甘共苦,播灑汗水;夜晚,獨自望著空蕩蕩的校園,她也彷徨過,膽怯過,甚至曾想過放棄。但是,心中追夢的動力最終促使她堅持了下來。領導稱讚她時評價頗高:“實在、勤懇”;同事們提起她時推崇倍至:“實幹、熱情”;學生們談到她時尊敬無比:“善良、慈祥,就像媽媽一樣”;周圍父老鄉親說起她,直豎大拇指:“她對我們的孩子勝過對自己的子女”……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她用執著的追求播種希望,為師生撐起一片夢想的天空。

以身作則,團結互助構建和諧校園

幾十年來,在工作中,她以身作則,和老師們談心,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性開展活動,她把學生日常行為規範和安全常識等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讓學生在跳皮筋,跳竹排舞時,邊跳邊唱,寓教於樂。課間,她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一塊活動遊戲。她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自制教具,增強教學內容的直觀性,變抽象教學為形象教學。在教室的課桌上,都能看到她帶領孩子們自制的教具。這些用煙盒、紙片、舊報紙、小木棍等東西製成的音節、拼音、數字卡片等教具,不但節省了資金,更重要的是讓她的課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孩子們都喜歡上。

在她的眼裡沒有差生,只有一群活潑可愛並日益進步的小天使。下課了,在班級和同學談心的是她;放學了,在辦公室輔導學生的是她;週末和假期走訪學生家庭,取得家長的信任和支援的也是她……她和孩子們建立起朋友般的新型師生關係。她的付出得到了最大的收穫:班風、校風文明,校園和諧有序;孩子們喜歡她,稱她“校長媽媽”。

育才小學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在趙同花校長的帶領下,大家互幫互學,優勢互補,老教師經常給年輕人傳授教學經驗,年輕教師也教老教師學學電腦。十幾年前,王桂香老師身體不好,孩子還小,婆婆有病,趙校長看到她生活非常困難,就把自己僅有的2000元錢拿出來給她補貼家用。2006年,聶振山老師意外摔傷住了醫院,她和老師們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當時情況非常危險,腦顱出血,昏迷不醒,兒子又不在身邊。她和老師們立刻湊了一萬五千元錢,進行治療。聶老師住院期間,老師們輪流照顧,同病房的人以為他們就是一家人。

遇到陰雨天氣,趙校長總會把老師們和家遠的孩子留下來。大家一起動手做飯,幾十個人圍坐在一起,捧著熱氣騰騰的大鍋蒸包,喝著簡單樸素的大鍋燉菜,那種場面,真是其樂融融,溫暖無限。

履約踐諾,愛生如子一個都不能少

作為貧瘠鄉村的女兒,她深深懂得沒有知識的艱難,她暗下決心,象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學生,堅決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前幾年,經濟上的困難和重男輕女的思想使一些家長不願讓孩子讀書,認為只要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有的孩子時時面臨著輟學的危險。

那是麥收季節,趙校長髮現五年級張桂芳沒有來校。經瞭解,是桂芳的爸爸不讓她上學了。中午,趙校長頭頂烈日趕到5裡外於廟村桂芳家裡。一進門, 趙校長著急地說:“桂芳是個好苗子,你咋不讓她上學了?” “閨女家唸書沒用。”她爸爸蹦出一句話倔死人…… 一連四天,趙校長都去張桂芳的麥場裡去幹活。每天都幹到晚上九點多。 張桂芳的爸爸終於開口了:“我服你了,明天我就讓桂芳去上學。”

馮雅琪自幼患小兒麻痺症,七歲了,還靠扶著凳子走路。父親身患重病,一家人生活靠母親打工維持。到了上學的年齡,沒來上學。趙校長就主動上門詢問。雅琪的爸爸這才說出了他的擔憂,他是害怕雅琪不能跟正常孩子一樣走路,到學校會受到同學的冷落,交不到朋友,還會受到同學的嘲笑。趙校長立即向雅琪的爸爸保證,只要讓雅琪去上學,她會盡全力去幫助雅琪,並承諾承擔雅琪小學期間的費用。

對於特殊家庭她總是給予特別的關注。君程的父母離異,和奶奶一起生活,由於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家庭又比較困難,君程比同齡的孩子長得矮小、瘦弱,她看著心疼,於是她的餐桌上又多了一套碗筷,床上又多了一床棉被……

近幾年,農村留守孩子又成了趙校長心頭的牽掛。

杜欣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與年邁多病的爺爺、奶奶共同生活。上學一直由爺爺接送,可爺爺記性不好,忘記接孫女是常有的事。趙校長知道後,主動擔起了照顧杜欣的責任。經常給她洗衣服、理髮、洗澡,說起這些,杜欣的爺爺經常感激地說:“同花待孩子們簡直跟親媽一樣。”遇到雨雪天,很多學生回不了家,她就買來饅頭、燒好開水,晚上把學生留下來和她一起吃、住,七八個孩子擠在她的大炕上,那是常有的事。等孩子們都睡下了,她就坐在火爐旁為他們洗衣服,烤鞋襪……

週末書屋,大愛情懷創新教育載體

如今,孩子們在校的學習與生活已得到了的保障。而假期與週末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又成了趙校長時刻牽掛的問題。

一個叫杜文雪的`孩子隔三差五的來學校借書。2012年暑假的一天,杜文雪的媽媽抱著小的領著大的,又來了。回去的路上下起了大雨,把兩個孩子淋得感冒了,她知道後很不安,想要是把學校裡的書放進村裡,孩子們閱讀多方便啊!趙校長有了辦書屋的想法。接下來的一件事,讓她更加堅定了辦書屋的決心。

8月31號,趙校長陪王慧和她的媽媽去臨邑五中報到。學校要求新生入學要帶兩本字典。可當王慧的媽媽看到兩本字典要一百多塊錢時,決定先給王慧買一本。看到孩子委屈的淚水,趙校長當即把兩本字典都買下來。回家後,趙校長一夜未眠。第二天,趙校長召開了家長會,對孩子在家閱讀情況做了一個調查。結果發現,竟有近80%的父母從未給孩子買過課外書。她的內心猛地一顫。趙校長回想起每次自己到書店的時候,看到那些城裡的孩子,捧著自己喜愛的書籍閱讀,免費享受著閱讀帶來的快樂。趙校長下定決心:農村做不到的,她要做,家長給不了的,她要給。她要讓農村孩子和城裡孩子一樣,在自己的家門口就能讀上自己喜歡的書籍。

於是趙校長馬上找到文雪的媽媽,請她幫忙找鄰居騰出了一間房子,週末她把書送到了那裡,文雪和媽媽去了,附近的孩子也去了,看到孩子們這樣喜歡看書,趙校長的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

2012年的寒假,她就在杜家、於廟、小窪三個村辦起了書屋,把學校的一部分書分放到了三個書屋裡。在趙校長和老師們的努力下,孩子們漸漸愛上了書屋,更讓她欣慰的是:有些家長常常陪著孩子在書屋看書、教孩子們做手工、剪紙等,週末孩子們在書屋裡過得非常快樂,大家給書屋取了個響亮的名字-----“週末書屋”。

2013年9月,趙校長獲得獎金3000元。她把這筆錢買了孩子們愛看的圖書,又在西呂寨村支書安文信家辦了個書屋。每個月趙校長還從工資裡拿出幾百元錢買了書送到書屋裡,現在4個書屋基本上滿足了孩子們週末讀書的願望與要求。週末書屋使留守孩子有了精神家園,使得週末或假期有了好去處,孩子們在那裡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提高了的合作交流能力,也解除了遠方父母的後顧之憂。

正如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所言:“名師名校長名在何處,不是教育方法技巧多麼高明,你必須有一顆大愛之心。趙校長透過創辦‘週末書屋’,創造性地解決了農村孩子的校外教育載體問題,解決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這是她的大愛之心的一個具體體現,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尊重和學習。”

撇舍小家, 愧對親人誰讓我是教師

35年來,她對自己的家庭,只有深深地自責和愧疚。一家三口:丈夫在兗州工作,兒子在天津上學,而她卻獨自守著自己心愛的學校。尤其母親的離世讓她抱憾終身:那天,中午放學回家,看到母親臉色不好,本想陪母親去鎮衛生院看看,可母親堅決不去,下午回來看母親時,母親已經不行了。兒子十個月大時,就交給婆婆照顧。上小學時原本可以住在學校和媽媽在一起,因為她的床上經常睡著別人家的孩子,兒子只能回奶奶家住。兒子在作文中寫道:我的媽媽是一位狠心的媽媽,不稱職的媽媽。丈夫是煤礦的一名工程師,早在十幾年前,礦領導曾兩次在礦上為她安排好了工作,都被她婉言謝絕了。丈夫總半是嗔怪半是心疼地說:“你這個人,乾脆把自己賣給學校和孩子好了。”

每當週末,看到別的老師一家三口,相依相攜,其樂融融,她心裡就不是滋味,甚至有反悔的念頭。可當看到學生們一個個純真的笑臉,卻又堅定了她從教向學的信心。

三十載滄桑歲月,三十年春華秋實,她付出的是有限的時間,卻給學生帶來無限的幸福和快樂;她付出的是有限的金錢,卻給學生帶來無限的希望。每逢教師節,一個個電話,一條條簡訊,一張張賀卡帶著孩子們的思念與祝福從四面八方湧來,回想著過去一個個場景,她的眼裡噙滿淚水,她我覺得 “很值”。她永遠懷著一顆對教育事業的虔誠之心,用自己孱弱的身體在貧瘠的土地上播種希望,為師生撐起一片夢想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