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三篇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1)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感覺頗佳。從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的課堂表現中,從學生全神貫注的凝聽中,我體會到了教師的快樂,我知道這是一節成功的課,這是一節高效率的課堂教學。課下反思,我覺得有幾點值得肯定。

第一點,這一課的內容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首先課文篇幅長;其二內容上有些複雜,學生在理解胚胎髮育規律這一抽象的問題時困難比較大。因此,我把這一課的教學放在最後,作為本單元的重頭戲去認真對待,這樣,學生有了前幾課的學習基礎,對本課的學習降低了難度。

第二點是我深知本課教學有困難,因此我進行了充分的備課,吃透教材,還較為全面地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讓他們課前進行胚胎髮育規律這方面的資料蒐集,為課文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三點,在課堂上,我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來組織課堂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去找畫、批註,隨著問題的解決,不光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領悟了作者的寫作目的。並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開

頭匯入時,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生活中的發現,這時學生說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初讀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現可以是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甚至可以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第四點是資料的適時引用為課堂錦上添花。在講解課文的最後一句話:“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時,我補充了有關大科學家布魯諾因信奉和宣揚哥白尼的日心說而被羅馬教皇活活燒死在羅馬百花廣場的火刑柱下的資料,學生聽得都入迷了,從他們那一雙雙痴迷的眼神中我知道他們的情感火花正在腦際閃現……

《童年的發現》教學反思(2)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常常發現學生聽課分心的現象,它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基本原因是學生不會聽不願聽。本課教學中,我進行了聽的訓練。由一名學生講作者童年發現的過程,其他同學評出亮點。當學生說了三個亮點後,讓聽的學生總結。這時會發現聽完全的學生不多。可見多數學生分心了。讓這位學生再講一遍,學生聽的效果極好。這裡有一個有意注意的問題。很多時候當我們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時,往往忽視了下面聽課的學生,其實在此活動中他們的思想根本不在其中,這是因為兒童好動,思想不能長時間集中。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讓他們集中精力。說聽評後,必須讓下面聽的學生總結。因為他們有聽的任務,不聽不行,注意力必然集中。

我不斷地鼓勵說故事的人,不斷讓聽的學生評、總結,結果學生越說越好。我不能不佩服學生潛力巨大。當看到學生講得頭頭是道時,我想平時我們愛埋怨學生腦子不活,其實是教師沒有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起初學生說得不好時,我們可以找他的亮點,當亮點多起來時找大的亮點,讓學生一次次獲得成功感,他們的 注意力高度集中,智力極度發揮,他們必將越說越願說。

在學生讀文中感受深刻的句子時,我利用的材料講,老師的回答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他還記得,可見當時作者聽得何等認真。沒有認真地聽別人說,哪來好的 人物語言描寫。

就是這樣的聽說訓練,就是這樣有的放矢的引導,課堂上聽講發言的學生多了,分心的'學生少了 。

《童年的發現》雖然是略讀課文,但因為課文的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真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在上課前以為學生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說,我也就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

於是,整堂課都是在學生的自主活動中進行:

開始便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設計課題的板書,引發學生的思考;並以此作為切入點提出兩個問題:

①你從作者的發現過程中能發現什麼

 ②對"我"的遭遇你有何想法 學生便開始分組讀議.

借用文中的一句話"孩子的想象力是驚人的",我想說孩子的領悟力也是驚人的.他們在閱讀時能從文中領悟出許多讓人欣喜的東西,像沈志偉談對課文最後一句" 世界上重大的發明與發現,有時還面臨著受到驅逐和迫害的風險"的理解時認為這是"我"的自嘲;盛建平則能引經據典地聯絡到中外一些科學家的遭遇.但在同學們敘述,爭論時,我總感覺到不夠盡興.學生的一些感悟好象都程式化,所說的都與教學參考差不離,似乎與我想要的有一定的距離.

我想要的應該是精彩紛呈的"哈姆雷特".

反思這堂課,沒有正確處理好課堂上的老師引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是癥結所在.像這樣的課堂能不能"放任自流" 該如何理解"學生能悟到什麼程度就是什麼程度" 我覺得老師還是應該學會在課堂上"尋找矛盾","挑起矛盾".

這裡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思考問題: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了,老師是不是"就放心地把課堂交出去了呢 "在分組讀議的過程中,教師該提出怎樣的問題引導學生的討論更深入,以至於"能夠盡興"呢這就是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怎樣發揮才能既促進學生髮展又不會降低任務水平,真正起到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呢這個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作更進一步的探索.

這是我第二次教學《童年的發現》這篇文章。備課時,第一次教學這篇文章的種種不足就浮現在眼前,因此,無論是對教材的分析,還是對學情的估計,我都進行了較為周密的考慮,盼望能有所突破。

《童年的發現》課後反思(3)

也許是準備充分的原因,前面的課堂效果較為理想,我心中頗為得意。沒想到,意外出現了。當我問:“你們在生活中也有過許多發現,來,說說吧!”(我預先認為這將是一個精彩的瞬間)剛才還熱鬧的課堂一下子沉寂了下來,一個個默不作聲,我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突然,我腦中靈光一閃,何不講一講自己童年的發現來啟發啟發學生。我馬上想到“蜘蛛在雨天結豎網,晴天結橫網”,面帶微笑對學生說:“這樣,我先來講一個我童年時候的發現吧!”“好!”頓時,全班同學的目光都投向了我,我慢慢地講到:“小時候呀……”話音剛落,教室裡便慢慢地嘀咕開了。但這時學生說出的發現多是用眼睛看到的,這種情況下,我讓學生回憶課文,讓他們說說作者的童年發現是什麼,是用什麼發現的,從而讓他們知道發現可以是用眼睛看,還可以用耳朵聽,甚至可以用腦子想。這樣學生的觀察就會是多角度的,對他們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的提高都將很有作用。 課堂中的這個小插曲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常會遇到學生思路不暢的情況,首先,教師切忌動怒,必須剋制自己的情感,用理智駕馭感情,保持冷靜。“不管風吹雨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應用教學機智的原則之一。冷靜,能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思維更敏捷,能讓靈感在剎那間迸發出來,更能恰當而有效地引導學生。其次,教師要隨機應變,靈活處理課堂中的意外情況。我們雖然可以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但再有預見性的教師也不可能預料到課堂偶發情況的出現;再周密的教案,也不可能為偶發情況事先設計好具體的解決方法和步驟。因為教學環境不是完全封閉的,更何況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向交流活動,教師面對的是活生生的人,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感交流的情況,教師也不可能完全預見到。我在備這一課時,就根本不覺得讓學生說自己的發現是一個難點,反而覺得只要教師一提出這個問題,學生就能很快說出很多發現來。因此,完全沒料到學生會出現思維障礙,出現冷場。但我突然靈機一動,想到用我自己童年時的一個小發現來拋磚引玉,打破了僵局,喚醒了學生生活經驗,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一點就充分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機智,同時也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機智是多麼重要。

當然,一個教師的教學機智並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思考──實踐,再學習──思考──實踐,長期堅持,迴圈往復,經過艱苦磨礪和用心領悟而來的。它像一個人的語感一樣,是屬於個性化的範疇,是一種駕馭課堂的隨機應變的能力。它不僅要求我們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有開闊的心胸、敏捷的思維、豐富的閱歷、迅捷的反應力等。因此,我們不能不永遠當“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