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閩南端午節的作文
描寫閩南端午節的作文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臺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個棕子投下河去餵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便完畢了。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採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些糖果餅乾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繡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香包裡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願。
閩南的端午節總是那麼別具特色,那麼令人難以忘懷!
閩南端午節的習俗
共性:端午節統一關鍵詞“屈原”“粽子”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很多,歷經歲月滄桑後,如今的端午節,已成為一個表達人民愛國情懷,緬懷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獨特節日。
特色:閩南文化決定泉州端午節特性
閩南端午節民俗豐富多彩,煎堆補天、水上捉鴨、水上潑水節……為何泉州端午節會有這麼多特色的民俗活動?福建省政協委員、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認為,這是由閩南文化的特性所決定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閩南人創造了閩南文化,閩南文化是生活在閩南地區的閩南人共同創造並一代一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域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
追溯歷史,閩南文化是中原文化南遷與當地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晉人南遷,沿江而居,謂之晉江”。中原漢民遷入閩南後又與外來文化、阿拉伯文化、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相融合,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
民俗文化,是閩南人共同創造的世代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其內涵十分廣泛。在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傳統風俗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的民間文學;有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嗦”)、民俗活動有海上抓鴨、潑水節等。
閩南端午節的特殊性,要從閩南文化的特質去找原因。如晉江安海的“嗦”就是本地閩越族的“遺風”。福建最早的舊方誌(泉州人梁克家著)《三山志》中的第四十卷《土俗類歲時》記載了中原的傳統節日在閩南早就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