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寒露節氣養生保健

寒露節氣養生保健

寒露節氣養生小要點

“金秋之時,燥氣當令。”自古秋為金秋也,肺在五行中屬金,故肺氣與金秋之氣相應。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而耗傷肺之陰精.如果調養不當,人體會出現咽乾、鼻燥、面板乾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狀。所以暮秋時節的飲食調養應以滋陰潤燥(肺)為宜。

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此時,應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製品等柔潤食物,同時增加雞、鴨、牛肉、豬肝、魚、蝦、大棗、山藥等以增強體質;少食辛辣如辣椒、生薑、蔥、蒜類,因過食辛辣宜傷人體陰精。

由於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時常會勾起淒涼之感,使人情緒不穩,易於傷感。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態,宣洩積鬱之情,因勢利導,培養樂觀豁達之心是本季養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點。

除此之外,寒露之時已是深秋,隨著白晝漸短,人們的起居時間也應相應調整。每到氣候變冷,患腦血栓的病人就會增加,分析原因,和天氣變冷、人們的睡眠時間增多有關。

因為人在睡眠時,血流速度減慢,易於形成血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指出:“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臥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順應陽氣的`舒達。為避免血栓的形成,應該順應節氣,分時調養,確保健康。

寒露時節,胃部保暖工作不能少

節後上班第一天迎來寒露時節。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帶“寒”字的節氣,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渡,那麼寒露節氣則是天氣轉冷的象徵,標誌著由涼爽向寒冷過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過後,晝夜溫差大,氣溫降得快,開始出現寒露風,西北高原是千里霜鋪,萬里雪飄的景象,我國的北方即將進入冬季。此時廣大市民也要注意保暖防病,養生的重點是潤燥和保暖。

俗話說,寒露腳不露,由此可見做好腳部的保暖工作尤為重要。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市民不要經常赤膊露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同時夏季的涼鞋基本可以收起來,以防“寒從足生”。我們可以每天晚上用熱水泡腳,這樣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足部面板和組織營養,減少下肢痠痛發生,緩解疲勞。

養陰防燥。寒露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許多人會相繼出現中醫上所悅的“涼燥”症狀,即咽乾、鼻燥、面板乾燥等。蘇所長表示,寒露時節養生跟秋分不一樣,寒露養生最主要的是預防“涼燥”,從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方面入手。

適當養胃。進入寒露,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而胃腸道對於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嚴重。因此,寒露以後,胃病的朋友要特別注意胃部的保暖,適時增添衣物,並適量運動。當出現胃痛、胃酸、胃脹等症狀時,可藉助服用修正藥業的斯達舒及時緩解胃部不適感。

掃除抑鬱。秋季臨床上抑鬱狀態的患者明顯增多。修正藥業醫學專家指出,由於深秋氣候漸冷,日照減少,風起葉落,常會勾起淒涼之感,使人們情緒不穩,易於傷感。因此,在深秋時節,人們需保持良好心態,宣洩積鬱之情,因勢利導,培養樂觀豁達之心,這也是秋季養生保健不可忽略的一點.。

寒露時節應吃的食物

黃豆。中醫認為黃豆具有健脾寬中、潤燥消水、清熱解毒、益氣的作用,常用黃豆與豬蹄、排骨等煲湯食用,可起到很好地補益作用。且秋季天氣乾燥,在飲食上應多喝些豆漿等能補充人體津液的漿類食品,因此大家購買的時候多選擇高蛋白的黃豆產品。

鴨梨。梨中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能保護心臟,減輕疲勞,增強心肌活力,降低血壓。另外秋天特別適合多吃鴨梨,梨所含的配糖體及鞣酸等成分,能祛痰止咳,對咽喉有養護作用。

牛肉。牛肉所含的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D、鈣、磷、鐵等物質十分豐富。常吃牛肉可以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特別適宜於中氣下隱、氣短體虛、筋骨痠軟、貧血久病及面黃目眩之人食用。

白蘿蔔。秋天人體容易出現咳嗽、哮喘、胃不適、頭暈、胸悶、心悸等症狀,白蘿蔔具有清熱化痰的功效,生吃可以止渴、清內熱;熟食可消食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