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求職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性格就像我們的習慣一樣,習慣成自然,它是一種長期積累的過程。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培養孩子的好性格】

學齡前兒童的性格特徵有哪些

1、富於友愛感:愛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時能友好相處,善於把自己的願望與集體相結合。

2、求知慾強:愛學習,有各種各樣的興趣,注意力比較穩定,善於把開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3、有同情心:關心老人,願意幫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4、愛勞動:自主能力強,穿衣、吃飯都要求自己做,主動幫成人做事。

5、克服困難的態度:遇到困難努力去克服,並想出辦法去完成任務。

6、道德感和美感:具有愛人民、愛祖國的萌芽,喜愛唱歌、跳舞、朗誦詩等。

7、獨立性逐步得到發展。

兒童性格培養

1、培養獨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獨立性(如自己洗臉、穿衣、吃飯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獨立性(如人際交往、自信心等)。

2、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

3、培養堅持性:平時要培養兒童堅持完成作業,堅持為集體做事的性格。

4、培養果斷性:即在一個複雜而困難的面前,能明確而及時地做出決定。這須要有勇敢、沉著冷靜的性格。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培養。

5、培養交往能力:培養小孩子和別人相處好,多照顧別人,要從小訓練,認真去做。

6、培養自制力:要將其與培養自覺性聯絡起來,明確行動的目的和意義,養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約束自己的好習慣。

家庭因素對兒童性格的影響

1、教養方式

(1)爸媽過於嚴厲,經常打罵,孩子則頑固、冷酷無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2)爸媽教養比較民主,則孩子獨立、大膽、機靈、善於與別人交往協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3)爸媽過於保護孩子,則孩子被動、依賴、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4)爸媽過於溺愛,孩子就任性、缺乏獨立性,情緒不穩定、驕傲;

(5)爸媽支配型教養孩子,孩子就順從、依賴、缺乏獨立性。

(6)爸媽教養意見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兩面討好,易說謊,投機取巧;

2、家庭結構:有研究表明,來自兩代人家庭的兒童在好奇心、堅持性、夥伴威望、與人關係及對勞動態度上均優於來自三代人家庭的兒童。這主要與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等因素有關。

3、家庭氣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業和生活上互相支援的家庭氣氛,對孩子的性格有積極的影響。相反,父母間的爭吵、隔閡、猜疑甚至關係破裂(父母離異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國獨生子女普遍的社會,如果不注重對獨生子女進行有意識的培養、教育,很容易使他們形成任性、不關心別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怎麼才能使孩子的性格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呢?

第一,父母不能控制孩子,孩子也不能控制父母。看看當今中國,就會發現,多少家庭正在上演控制與反控制的悲劇。父母和孩子你方唱罷我方登臺,家庭“戰亂”不休,孩子成了最大犧牲品。為什麼會上演這樣的家庭悲劇呢?原因有二:一是父母生養了孩子,覺得自己有功,就想控制、命令孩子,而孩子不願受人控制,便與父母發生了激烈的衝突;二是孩子自認為地位特殊,對家人頤指氣使、發號施令,致使父母忍無可忍,與孩子發生激烈的“戰爭”。這種家庭成員地位不平等引發的“戰爭”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父母和孩子衝突不斷,孩子能有好性情嗎?要想孩子性情好,父母首先應當明白:孩子生而平等,地位不比父母高,也不比父母低;父母只有培養、教育孩子的義務,沒有控制、命令孩子的權力。父母從小就充分傾聽、尊重孩子的意願,讓孩子感到,他是家庭的一員,和父母一樣,有說話、表態的權利。父母和孩子地位平等,誰都別想支配、控制誰,誰都需要尊重對方。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溫馨、民主的環境裡,父母不對他發號施令,他也不對父母大呼小叫,孩子的性格能不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嗎?

第二,父母應尊重、順應孩子的天性,使孩子的性格自然形成。為什麼有的父母總怨孩子不聽話、不服管,脾氣暴躁呢?因為這些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去做有違其天性的`事情,才會使孩子變得暴躁、叛逆。父母順著孩子的天性去培養教育,孩子心情舒暢、暢所欲言,還會與父母對著幹嗎?比如,孩子天生愛寫、愛畫,走到哪兒就想寫到哪兒、畫到哪兒,父母怕孩子把家裡的地面、牆壁寫亂、畫髒,把孩子的寫字、畫畫工具都沒收了,孩子的天性找不到正常的發揮渠道,能不與父母對著幹嗎?如果孩子喜歡寫字畫畫,父母就給他提供紙筆和場地,讓他盡情地寫、盡情地畫。孩子心中的願望透過正常渠道得以實現,還會性情暴躁地與父母對著幹嗎?!由此可見,給孩子的天性開闢一個自然通道,讓孩子自由發揮,對他美好性格的形成是多麼的重要。

第三,父母想要孩子有好性格,自己就得先有好性格。如果父母每天針尖對麥芒,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孩子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能有一個好性格嗎?孩子的性格出了問題,首先得從父母身上找原因。孩子都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性情溫和,待人友善,孩子會性情暴躁、出言不遜嗎?父母怨天尤人、吵鬧不休,孩子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心裡暗淡無光,能有陽光般的性格嗎?父母要培養、教育孩子,先得反思、教育自己。

第四,不能強求孩子去做超越其年齡、能力的事情,不能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相比。有的孩子發育、成熟早一點,搶在同齡人前,多學了一些東西,多做了一些事情,這樣好學上進的孩子值得鼓勵、肯定。但不能因為有這些早熟的孩子的存在,就否認、貶低普通的、晚熟孩子的存在價值。有的父母無視自己孩子的情況,一味要求孩子早學多學,並美其名曰: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從小肩負超越年齡、能力的事情,能不怨恨父母、怨恨生活嗎?孩子每天生活在怨恨中,能有好性情嗎?要想孩子性情好,就要尊重孩子的生長、發展規律,在充分認識、把握孩子實力的基礎上,給予孩子恰如其分的幫助、理解、支援,使孩子始終處於學有興趣,學有成效,學有目標,學有餘力的良好狀態。愛學習、愛生活的孩子,能不擁有一個好性格嗎?

第五,不能使孩子成為一個欺軟怕硬的人。孩子在外受了氣,可能會找父母、老人撒氣,也可能會找比他弱小的孩子撒氣。孩子見著強者就開躲,見著弱者就開欺,沒有一點正義感、同情心,這會使孩子成為一個骨頭軟、嘴巴硬、既可憐又可恨的人。怎麼才能不使孩子成為這樣的人呢?首先要讓孩子自己看得起自己,尊重自己。那些不懂事、不自尊的人很容易被人輕視,孩子說話、做事都有自己的尊嚴、分寸,是不會招到別人欺辱的。其次,孩子不能去欺辱那些比自己弱的人。一旦弱勢群體聯合起來,或者有更強悍的人出現,孩子就會成為別人欺辱、嘲弄的物件,最終自取其辱。最後,孩子再弱小,再不被人重視,也應該有正義感、同情心。孩子有正義感,會贏得別人的認可。孩子在同齡人中樹立了一定的威信,見著“強人”不躲,面對“惡人”也不會膽小怕事。這樣的孩子即使成不了公平、正義的守護神,也會成為一個讓人禮讓三分的人。孩子不畏暴強,不欺軟怕硬,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令人稱道的性格。誰不願自己的孩子有這樣的好性格呢?

第六,要讓孩子完整地做好一件事。孩子做事不完整,東一榔頭西一棒子,什麼事情都要別人給他收尾,這會使孩子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孩子說話、做事一板一眼,有頭有尾,會給人可靠、可信任的感覺。怎麼才能使孩子完整地做成一件事呢?首先應讓孩子看到,父母做事都有一個完整的程式。比如,父母買菜做飯,先要上街買菜買米,再回家洗菜淘米,然後才是煮飯炒菜,最後還要洗刷碗筷、擦洗灶頭——孩子做事也應像父母一樣,有頭有尾有順序。再比如,從櫃子裡拿玩具,不能開啟櫃子,拉出自己想要的玩具,就把別的玩具撒一地。別小看拿玩具這麼一件小事,這也是培養孩子耐性的好機會。孩子開啟櫃子,把別的玩具放到一邊,取出自己想要的玩具,關上櫃門,算是完成了一個程式。玩完之後,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來的地方,再把櫃門關上,才算完整地做了一件事。孩子每做一件事,都是這樣,有開頭,有結尾,最終會形成一種很好的做事風格,這種做事風格延續下去,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做事性格。

第七,既要孩子堅忍不拔、不服輸,又要孩子靈活變通、不固執。不培養孩子堅忍不拔、不服輸的性格,孩子遇著什麼困難、挫折就打退堂鼓,這會使孩子成為一個意志薄弱、不堪重任、一事無成的人。孩子需要意志堅定、百折不撓,同時也需要審時度勢、靈活變通。孩子小,可塑性大,父母不固執己見,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而是跟孩子分析利弊,講清道理,讓孩子堅持什麼,放棄什麼都瞭然於心,自有主見,就能使孩子既堅定又隨和,既不輕言放棄,也不一意孤行,碰了南牆不回頭。

第八,讓孩子說話、做事都要替別人著想。孩子生來是不會替別人著想的,孩子能替別人著想,是父母培養、教育的結果。怎麼才能使孩子善解人意、替別人著想呢?這就要讓孩子經常做換位思考:你喜歡這個玩具,別人也喜歡這個玩具。如果人人都只為自己著想,你爭我奪,是不是都玩不成這玩具呢?如果你能讓別人先玩一會兒,大家輪流玩,是不是都能玩上這玩具呢?孩子有這樣的思想和品德,能不成為一個性格完美的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