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隨筆(精選15篇)
在學習、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經典的隨筆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教師隨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兒教師隨筆1
大學畢業後,我懷著滿腔的熱情,懷著對未來的憧憬,微笑著走進了孩子們中間,成為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此刻我的身份也發生了改變,以前走進校園是學生,現在是教師,經歷著從被教到教人的轉換。
還記得在等待入職的時間裡我在家裡一遍一遍幻想著和孩子們和諧相處的場景真是又激動又興奮,終於到我上班的日子,懷著忐忑心情的走進教室,看著一張張稚嫩的小臉,聽著他們叫我“林老師”,心裡真是感慨萬分,我真的成為一名幼兒教師了,當時還在想:原來和孩子相處也不是很難,孩子們都這麼乖巧,當幼師還是挺容易的。可是工作了幾天,我的想法變了,我不禁感嘆,想做好一個幼兒教師,是真不容易啊!以前以為幼師就是哄孩子,可自己幹了幼師才知道幼師這個職業並不輕鬆,每天的工作是瑣碎而又重要的,從早晨接到孩子的那一刻起,一天的神經就要崩起來了,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教育教學活動,更要注意孩子們的日常活動,如入廁、洗手、喝水等。給孩子們上教育活動時更要精心準備道具、影片、圖片等,記得我第一次組織教學活動時心裡很緊張,雖然之前在心裡模擬了好幾次但還是害怕出現狀況,我一遍一遍地對孩子們說:“小朋友,上課了,請大家坐坐好。”可是有的孩子就像沒聽見,照樣做著自己的事情,我心裡更著急了,不知道該怎麼組織孩子了,好不容易孩子們都坐好了,我又不知道該怎樣和孩子們溝通了,我用成年人的語氣給孩子們講了一個故事,可是孩子們好像都不感興趣,我提問問題時也沒有反應,只是瞪著小眼睛看著我,讓我感到很尷尬。這可怎麼辦啊,這時我們班的袁老師說:“孩子們,林老師第一次給小朋友講故事,稍微有點緊張,咱們鼓勵鼓勵老師好不好。”“好”小朋友大聲喊著。“老師,你別緊張,我都不緊張”“老師,別怕,我保護你”甚至還有的孩子跑上來抱了抱我......聽著孩子們那一句句關懷的話,我真的放鬆下來了,不再那麼拘謹,很快我也轉變了語氣用幽默誇張的方式重新給孩子們講了一遍,這次孩子們都明白了,大聲的回答著我的問題,我越來越放鬆,終於可以和孩子們很好的互動,第一次教育活動還是不錯的。在後來的日子裡我終於變成了孩子王,開心的和孩子們玩在一起,一起學兒歌,一起講故事,一起做遊戲,我已經越來越適應這個職業,也越來越喜歡這個職業。
我要感謝我的孩子們,是他們讓我真正成為一名幼師,我想孩子們是我最好的老師,雖然有理論知識做鋪墊,但是和孩子們的相處才讓我真正成長。
以前的我是一個我行我素的女孩兒,自從我當了幼師後我變了,是孩子們讓我發生了改變,在和孩子們相處中我學會了謙讓、學會了信任、學會了反思,我要感謝我的孩子們。我更是在心裡暗暗許下誓言:我一定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教育孩子們,讓他們健康快樂的度過幼兒園。
成為一名幼兒教師後我也不斷挑戰自己,豐富著自己,完成了很多以前從來不敢嘗試的東西。初為人師,我不懂的太多,但我想懂得更多,這就需要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我相信,在今後的幼教之路上,我會實現我的誓言,我將會努力的充實自己,使自己做的更好、更優秀,與我可愛的孩子們一起同行,一起健康快樂的成長。
幼兒教師隨筆2
自從上了幼兒園後,貝貝總是咬指甲。看著貝貝光禿禿的手指,我心疼極了。
記得貝貝剛來幼兒園時,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又哭又鬧,總是一個人乖乖地坐著,不時地把手指含在嘴裡。我們知道,剛入園的孩子一般都會有焦慮情緒,貝貝咬指甲也許是為了分散注意力以緩解焦慮情緒。為了不強化他的行為,我們沒有過多地干預他咬指甲的行為,而是關注他的情緒,主動親近他,給他創造安全的心理環境,偶爾也會跟他講關於“小細菌藏在哪裡”和“指甲哭了”的故事。
在家的時候,媽媽給貝貝手指抹上辣椒油,告訴他:“這個特別辣,不能咬。”給他抹上苦藥,告訴他:“這個特別苦,不能咬。”還給他戴上手套,讓他咬不到指甲。這些辦法雖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無法徹底改變貝貝咬指甲的習慣。怎麼辦?
我知道貝貝最喜歡恐龍了,平時,他每做一件事情都會問:“老師,我棒不棒?我像不像霸王龍?”無意中我發現圖畫中的霸王龍有鋒利的爪子,能不能利用貝貝喜歡的形象改變他的這種習慣呢?於是我找機會跟貝貝聊關於霸王龍的故事,並有意地講到了它鋒利的爪子。貝貝看看自己的手指,默默地低下了頭:“我是霸王龍嗎?”我假裝思考了一下:“不太像,你都沒有指甲,霸王龍的指甲很鋒利,能夠保護它的身體。”貝貝說:“我以後不咬指甲了,我要當霸王龍!”第二天,他對我說:“老師,你看我沒有咬指甲,我能不能當霸王龍?”我聽了暗喜,說:“嗯,快能當了,再長點就更好了!”接下來的幾天裡,我每天都會鼓勵貝貝,讓他堅持住,還不時地牽著貝貝的雙手,和他一起觀察,期待他的指甲恢復正常。一段時間後,貝貝舉著手大聲說:“老師,看我的指甲!”看著他整齊的指甲,我高興地說:“嗯,真棒,像個霸王龍,你的指甲不長不短,正合適!”
當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要輕易地責罰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利用孩子喜歡的、祟拜的榜樣去引導他們、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主動性,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幼兒教師隨筆3
有人說:“孩子的眼睛就像攝錄機,耳朵就像錄音機,他們會把老師的一言一行記錄下來。老師在他們眼裡是一個榜樣,使他們的偶像。”尤其是這段話的後半部分令我感觸更深!
“搖啊搖,搖啊搖******”隨著輕柔的音樂,大部分孩子入睡了。“哈哈哈,嘻嘻嘻”原本安靜的寢室被這若有若無的嬉笑聲打破了。“孩子們,快睡吧!”我輕輕地說。我以為這聲音就此消失了。慢慢的這聲音像蚊子一樣越來越讓人煩,而且好幾個孩子都用被子蒙上頭了。我一看不能再這樣讓其他孩子受影響了。便悄悄像聲音的發源地走去。啊!終於找到了。我心裡暗暗得想。這時,家佳好象發現了我,立刻停止了嬉鬧聲。輕輕地把手放到被子裡,假裝睡著的樣子。我以為萬事大吉了,就坐下來了。
“這孩子還挺聽話的!”我心裡美美得想。但是安靜了片刻後,又出現了剛才那煩人的聲音。我實在是忍不住了“你不睡就出去,別影響其他人”我快步來到家佳身邊呵斥道!我本以為嚇嚇他,其實真沒有讓她出去的意思。於是就去檢查其他幼兒的被子是否蓋上了。當我檢查完後,正要看看家佳是不是睡著了。隱隱約約卻聽見哭泣聲。啊!!!!!家佳呢??我快步向外走。哎吆!啪一聲我被一個東西絆了一下還差點摔倒。我起身一看,是家佳。我真是又急又喜。看著淚流滿面的孩子我的眼淚也不爭氣的流了出來,我輕輕地將孩子擁入懷中,把孩子送到床位上,很快孩子睡著了。
整整一箇中午,孩子哭泣時的樣子在我的腦海中頻頻出現。我覺得我真得很幸運,當時孩子如果自己走出去的話這後果不堪設想。可能會走回家也可能――想想好險呢!其實這就是不注意的一句話。我想我以後要使用“好聽派牙刷”讓孩子們聽了我的話都美美的。
幼兒教師隨筆4
“快看這是什麼?”“啊!你們看那是什麼?”孩子們一路上問這問那充滿了好奇。這是大一班的26名家長和21名小朋友高高興興地來到北京植物園秋遊。
現在班上的孩子們正在研究樹葉,他們希望研究更多的植物。所以他們選擇了去植物園。去植物園對孩子們有什麼意義。可以促進孩子們哪些發展成為我們的思考點。我們研究後認為要讓孩子們參與整個活動的過程,使孩子們在活動中得到發展。
在去植物園之前我們首先幫助孩子們明確目的。
“我們為什麼去植物園?”孩子們說:“我們要看樹木。”“我們要看樹的什麼?”“看樹葉。”“看樹葉有什麼用?”“看樹葉可以知道樹葉有什麼顏色。”“看樹葉從哪裡先掉下來。”“看什麼樹不掉葉子。”“看看有沒有奇形怪狀的樹葉。”“看看熱帶的樹葉什麼樣。”……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說。
然後,我們讓孩子們想一想怎麼去。
“我們邀請爸爸媽媽帶我們去。”“我們可以打車去。”“我們可以坐汽車去。”孩子們出主意。“怎麼邀請爸爸媽媽呢?”我問。“我給媽媽打一個電話,請她去。”“我回家跟爸爸說,請他陪我去。”“我為爸爸媽媽畫一個請柬。”“我告訴媽媽我們為什麼去植物園。她一聽覺得很好就陪我去了。”
我問孩子們:“我們在植物園會遇到什麼困難,我們怎麼解決?”
孩子們的計劃非常周密。“我們會口渴,我們要帶上水。”“我們要穿舒服的鞋。”“我們要帶上買車票的錢。”“我們出門不能忘帶鑰匙。”“我們要帶照相機,把看到的東西照下來。”為了記住自己所說的。孩子們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了自己的計劃,並分頭準備。
我們把準備的情況介紹給爸爸媽媽,他們也明確了秋遊的意義,他們回家又幫助孩子做好準備。
11月11日。天氣格外晴朗,微風吹在臉上很涼爽。秋天的植物園景色怡人,呈現了大自然奇妙的色彩。我們首先來到樹木演化展覽館。孩子們在爸爸媽媽的講解下了解了樹木的演變過程,他們看到了樹木的化石、圖片等。
離開展覽館,我們一路走一路看。孩子們不停地問這問那。家長看了樹上的說明再講給孩子聽。這是白皮松。這是側柏……家長都說。我們也認識了許多樹。以前見過但不知道名字,現在知道了。
來到一片開闊的草地。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在大片鬆軟的草地上奔跑、翻滾……在這裡我們組織孩子們和家長玩“拔根”的遊戲。孩子們發現了“年輕的樹葉”容易斷。失去一部分水分的樹葉葉柄不易斷。我們還玩了親子游戲“捉樹葉”。孩子和爸爸媽媽在遊戲中感情更親近了。
我們要去熱帶展館參觀了,可是我們“迷了路”。我問孩子們怎麼辦?孩子們說:“找人問問吧。”“咱們看看路標吧。”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找到了路標,順著路標我們繼續前進,當發現熱帶展館的時候,孩子們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高興,他們成功地找到了目標。
在熱帶展館裡,孩子們為各種樹葉拍照。他們比較著熱帶樹木與展館外面樹木的異同。孩子們用手摸,用眼看,用鼻子聞,用嘴問。家長們三個一群、兩個一夥,一邊為孩子們講解一邊交流著育兒經驗。
活動結束後。孩子們把採集的各種標本放在區域裡。孩子們時常去擺弄去回味。我們還建立了一面攝影作品牆,展示孩子們自己的攝影作品。家長們說:“我們平常帶孩子出去玩也沒這麼高興,什麼時候再組織外出我們一定還去。”
透過這次家園同遊,我們不僅為孩子們的研究提供了機會,還為孩子們創造了自己計劃,自己做事,自己總結的學習機會。孩子們在活動中學會了與同伴與成人交往。家長們在活動中與孩子與老師都增加了瞭解。增進了感情。
我們的秋遊不是昂貴的旅遊,不需要太多的花費。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們獲得第一手的資料,讓他們透過第一手經驗的探討而成為有關植物方面的“專家”。孩子們可以用各種方式整理、展示實地考察中所收集到的資料,這個過程會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所觀察事物的瞭解。
幼兒教師隨筆5
幼兒特別好動,尤其是小班的孩子,很難安靜的坐上十五分鐘,但是如果有他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坐上二十分鐘也不成問題,比如手工課上,孩子們會很認真的動手操作,作品沒完成,你讓他出去玩他也不會出去,這就是一個興趣問題。 針對這種現象,很多內容我們就搬到手工課上,讓孩子動手操作,比如說學習兒歌《大茶壺、小茶壺》,我們給孩子準備了顏色多樣的橡皮泥和幾個大大小小的茶壺,老師便示範邊教幼兒捏大小不同的茶壺,便捏邊學習兒歌,在捏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掌握了學習內容。 其實幼兒園的很多課程內容我們都可以讓孩子邊動口邊動手,幼兒的理解會更直觀、更形象,興趣也比較持久,課堂教學也會收到特別好的效果。
幼兒教師隨筆6
本學期孩子們進入到大班的學習了,課堂上的時間也變長了,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們喜歡上自己上的課,做到在每堂課上積極舉手發言呢,我很是苦惱。絞盡腦汁。
一天中午,跟孩子們一起欣賞動畫片時,大頭兒子中的一個片段,競賽的方式。於是我把它加入到了課堂中,將每節課設計成一個比賽,語言課上比比誰回答的問題多,數學課上比比誰強大的快,藝術課上比比誰的聲音最好聽,社會課上比比誰小手舉得最聽話,有比賽就有獎品,我會時不時的獎勵孩子們一些小貼畫或是小紅花。還別說,效果真的很好,孩子們上課不僅能夠積極回答問題了,上課效率也提高了。
幼兒教師隨筆7
每一間能夠長大的教室,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相信孩子,相信潛能,給孩子們空間、時光,讓孩子們在讀、寫、創中發揮潛能,展示潛能,於是就有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成長。
一、七彩苑
1、七彩苑之華麗誕生篇
偉大的名字總有它的分量,讓孩子參與到起班名中來,若干年後,也許孩子們不再記得自我曾是幾年幾班的,但他們必須記得他們取的這個偉大的班名。
2、七彩苑之七彩閱讀篇
朱老師在理解這個班級時,學生在課堂上坐沒坐相,學沒學樣,老師的問題剛丟擲,底下就炸開了鍋,聲音都蓋過老師。朱老師於是開闢課前故事講壇,每一天5分鐘講故事,書是最好的鎮靜劑,5分鐘太少了,又在班級中開展讀書活動,建立班級圖書館,讓閱讀豐富孩子們的人生閱歷。
3、七彩苑之七彩制度篇
朱老師的班級經濟管理制度讓學生喜歡,讓學生為之瘋狂。每個人能夠透過三科成績優秀、作業優秀、做好事等途徑來獲取資金,反之,如果他們沒做事偷懶,就會被罰款。學生每月還須支付椅子和課桌的“租金”。在執行的過程中,學生很快發現如果遵守規則,勤奮學習,他們就會變得越來越富有。經濟模擬遊戲給孩子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的情趣,給孩子們確定了很多奮鬥目標。
二、糖果屋
1、從零開始,習慣文化浪漫起航。
一、二年級的孩子是粉色的,粉色階段的孩子喜歡幻想,不如學習階段的浪漫期,這是他們最天真無邪的階段,務必給孩子度過的浪漫期,給孩子足夠的浪漫,進入精確期才能發展更快。
2、關注課前,習慣文化拔節而起。
課前一首歌,讓原先鈴響後的躁動減少了。
透過溫馨對話、溫情對視,讓孩子們投入洋溢四周的自由簡單的氛圍,讓他們享受詩意的浪漫和浪漫和幸福。
3、賞識激勵,習慣文化自我成長
課堂激勵評價也能夠成為一種文化,它對學會的學習活動起著激勵、珍惜、改善、發展的作用。張老師在教學中實行課堂激勵機制,讓“賞識”發揮作用,而“激勵小賀卡”成為了課堂中亮麗的風景線,每當孩子們表現好時,老師在美妙的“春之曲”中給他們送上小賀卡,贈上一首屬於他們的小詩,而同學們會對獲得“激勵小賀卡”同學送上祝福:春天來嘍,春天來嘍,有一朵熱情的聰明花開了。卡片普通,詩歌卻滿含期盼,這份賞識給孩子們帶來去無窮的力量。用浪漫的手段進行課堂激勵評價,讓課堂賞識教育成就習慣文化的養育,穿越孩子的生命成長,採用激勵、賞識、表揚的手段,走進孩子們的世界,善待稚嫩的童心,以規範之行,塑習慣之魂。
規矩並不是要讓孩子循規蹈矩,更重要的是要為他們離開教室後的人生做準備。這就是我們締造完美教室的價值所在。
三、小螞蟻班
1、樸實詩歌,美麗邂逅
唐老師在開學第一天就用詩歌、晨誦見證他和孩子們的第一次會面。老師和孩子們在詩歌的國度中盡情遨遊,表達彼此相見的欣喜,第一次就、會面是那麼自然而和諧。孩子們因為一節晨誦課喜歡上了唐老師,每一天的晨誦都是令人愉悅的。
2、活力兒歌,積澱文化
小螞蟻班班級名稱、班級精神、班級圖騰與班級口號的產生,每一個都是在師生共同探討中產生的,比如,在班內舉行徵集“班級圖騰”的活動,小螞蟻們找來許多不一樣的螞蟻圖片,最後經過篩選,確定班級圖騰,孩子們投入熱情與智慧創造了屬於小螞蟻班的獨特班級面貌。
3、班級製造,張揚個性
唐老師把班級部落格中的優秀習作製作成精美的班級報紙,當孩子們看到自我的習作變成鉛字都無比欣喜。朱老師還把班級部落格公開,不但孩子們關注連家長也在關注著班級部落格。班上留守孩子很多,唐老師又在班級部落格上開闢了“班級故事”的版塊,讓家長了解孩子們的在校表現。班級部落格成了老師、學生、家長的交流平臺,讓我們看到了家校共育的完美。
4、溫情班博,心心相通
女孩天天的故事:
這是唐老師在一天工作之後寫下的一片博文:
第二天,天天的媽媽就在班級部落格中留言:我平時對她很嚴格,為了讓她的學習成績好一點,有時候就忍不住打她罵她,不再將對她的愛放在表面,而是偷偷地藏在心底。透過一條條留言,唐老師和天天的媽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透過和天天的媽媽真誠溝通,天天的媽媽也慢慢改變了自我的教育方法,不再隨意打罵孩子,不再硬抓孩子的學習,孩子好像慢慢有進步。晨誦和班博開啟了孩子的心扉,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獨一無二,使每一個孩子在教室裡都開出了屬於自我的豔麗的花。
看著這些“完美教室”的榜樣班級故事,我被深深吸引,而魅力就是班級文化,打造有特色的班級文化石締造完美教師的總體目標,班級文化是一個班級的靈魂,營造出一個富有個性,並深得孩子們認同的班風學風,這些無疑是增加班級凝聚力的有效途徑。
誰都想完美,但完美沒有一個終點,正如許新海博士所說“完美永遠是一種朝向”,亦如朱永新教授所說“做,就對了。”讓我們一齊朝向完美的前行,在新教育同仁的'相互鼓勵與共同行動下,期盼屬於自我的一次又一次慶典。
幼兒教師隨筆8
教學,是師者和兒童一場又一場的相遇。我們都希翼在這場相遇中看到最好的兒童、最好的自己。通常,美好的相遇總是因熱情而起。
一次午飯後的散步,大二班的孩子在幼兒園圍牆邊的大樹上驚喜地發現了倒掛下來的南瓜。於是,關於南瓜的問題一個接一個地冒了出來:“南瓜是從樹上長出來的嗎?”“我看到過的南瓜是大大的、金黃色的,這麼小這麼綠的也是南瓜嗎?”“它還會長大嗎?會長成南瓜媽媽嗎?”……A老師安靜地聽著孩子們如麻雀般的啾鳴,時不時地和孩子們好奇的目光對視。傍晚離園的時候,大家約定:明天每個人帶個南瓜來幼兒園。於是,第二天一場關於南瓜的學習自然生髮了。
有的孩子用各種量具測量南瓜圓圓的身體,選出班級的“南瓜大王”:有的孩子對形狀長得像葫蘆的南瓜產生了“到底是不是南瓜”的疑問;有的孩子發現不管南瓜外皮是黃的還是綠的,裡面的瓜肉都是黃色的。有一組孩子對南瓜肚子裡的瓜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相互較著勁看誰先數清。數來又數去,37、38、50……越數越迷糊。
一直沒有“動作”的A老師開始行動了。她找來一疊一次性紙杯,在紙杯上寫上“10”。“孩子們,南瓜子太多,我們數起來有困難,請紙杯幫幫我們。猜猜這裡的10表示什麼?”一個聰明的孩子馬上猜到了:“每個紙杯裡放10粒瓜子,我們再10、20、30這樣數,就不會錯了。”於是,在紙杯的幫助下,孩子們最終數清楚了瓜子有一百多粒。
應該說,這是一位富有熱情的老師。她在一旁靜靜傾聽了孩子們關於南瓜的談論,她和孩子們約定一起帶南瓜來幼兒園探究,她敏感地意識到數清一百多粒瓜子對孩子是有挑戰性的,所以她決定“適時”幫助孩子……也許,她相信,在事件與經驗、問題與智慧之間,自己是最好的聯結者和催化者。然而,A老師的熱情真的轉化成兒童的發展了嗎?當她興致勃勃找來一疊紙杯的時候,她也許沒有意識到孩子原本如流水般流暢的學習過程被阻遏了:老師要的還是孩子能夠數對瓜子的那個結果,這個結果也許還讓她產生“自豪”:“瞧,在我的正確導引下,孩子們又學會了新的本領。”可是,這真的是兒童學習的全部嗎?
一位真正專業的師者,不僅要有教學的熱情,更要有教學的智慧。
如果可以重來,我們看到的數瓜子或許可以是這樣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方法,這些方法或許是好的,或許是不太好的;有時我模仿你,有時我懷疑你;有數得清的,有數不清的。大家還可能會聚在一起繼續討論甚至比較彼此的方法,然後再分別試一試……
人們常說美麗的風景永遠在路上,學習亦是如此。學習的結果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尋找結果的路上孩子們所經歷的學習:觀察、分析、模仿、創造、懷疑、假設……孩子在學習歷程中擁有了它們,不就擁有了有質量的學習嗎?
那兩天我注意到,大三班孩子們的另一個“瓜瓜行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著。那天自由活動時間,一個孩子高聲叫起來:“苦瓜爛了,苦瓜爛了!”B老師好奇著孩子們的好奇:“真奇怪呀,只有苦瓜爛了。”寥寥數語點燃了孩子們進一步探究的熱情:“老師,我們覺得瓜都會爛的。我們想做個調查,看哪種瓜先爛,哪種瓜最後爛。”於是,關於瓜的腐爛時間調查開始了。
可能是天氣比較熱,第二天,又一個苦瓜爛了;第三天,黃瓜的一側發黑了;第五天,切開的南瓜也開始腐爛了,但沒切開的南瓜安然無恙。隨著探究的不斷深入,孩子們嘗試著對這些現象作出解釋。“我覺得瓜的腐爛和它身體裡的水分多少有關係。”“我覺得和瓜皮的厚薄有關係,瓜皮厚的不太容易爛。”“我覺得和空氣有關係,你看,切下來的半個的南瓜爛了,但沒切開的整個的南瓜卻沒有爛。”B老師欣喜地看到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她鼓勵孩子們把自己的發現和解釋記錄下來,並進一步啟發孩子:“有什麼辦法可以證明你的觀點是對的?我們能試著延緩瓜瓜的腐爛速度嗎?”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每一個孩子都嘗試開展了“瓜瓜保鮮”實驗,他們努力建立假設,尋找材料,和同伴討論,自然形成了若干個實驗小組。有的決定把瓜存放到冰箱裡去,有的決定把瓜用保鮮膜包起來,有的說要把瓜浸泡到水裡去,還有的說要把瓜埋在泥土或沙堆中去。各小組還就實驗規則達成一致:為了公平,要用同一種瓜,約定好時間同時開始實驗。最後,實驗證明埋在沙堆裡的瓜保鮮效果最好,用孩子們的話說是“因為沙子把空氣隔離了”。在這一段學習旅程中,孩子們為自己像個真正的科學家而感到極大的滿足。
細細品味後一個兒童的學習過程,B老師的存在感似乎並不明顯。我發現,更多的時候,她也像孩子一樣,好奇、驚訝、欣喜。但在某個恰當的時刻,她會用提問的方式為孩子們的深入探究提供支架。她不急,也不教,但她時刻關注著孩子們能否從一個個現象、一次次談論中自主建構有價值的學習經驗。
也許,孩子們對於瓜的腐爛、保鮮等問題的解釋並不那麼準確,但是孩子們能時時發現身旁值得探究的問題,樂於觀察,樂於嘗試建立自己的假設,乃至積極尋找實驗材料印證自己的觀點,這樣的學習對於兒童來說不是更有價值嗎? 教學,可以相遇相生,從而渾然天成;師者,可以舉重若輕,從而云淡風輕。在這一切的背後,有一個關乎怎樣發現、理解、發展兒童的哲理世界。
我們和兒童相遇,是彼此點燃.彼此照亮。我們和兒童相生,是彼此喚醒,彼此促發。師者最美的芳華,終因相遇而散發出智慧的光芒!
幼兒教師隨筆9
我們班上有個孩子叫歡歡,總是控制不了自己。坐在椅子上總是扭來扭去,不時地說話或唱歌,常常打斷正常的活動秩序,洗手時常玩水,午睡時常打擾別的小朋友。我常常對他說:這次活動你能坐端正,我就獎你一朵“笑臉花”;如果你能不隨便講話,我就獎你一朵“笑臉花”;如果你洗手時不玩水,我就獎你一朵“笑臉花”;如果你午睡時不影響其他小朋友,我就獎你一朵“笑臉花”……可是他一直沒有得到過一朵“笑臉花”。怎麼回事呢?是他不在乎“笑臉花”的獎勵嗎?不是的,從他看著別人得“笑臉花”的眼神中,從他聽到我說“如果……就……”時那一剎那精神振奮的神態中,我可以肯定他是渴望得到“笑臉花”的。
週一,午飯後,我帶孩子們去散步,因為手拿的東西太多,我就對站在隊伍最前面的歡歡說:“歡歡,可以幫老師拿本書嗎?”他笑著接過了我遞給他的書。“歡歡,你拿著書,真像一個小老師呀!”我順勢稱讚了他一下。只見,他昂著頭,規規矩矩地走在隊伍的前頭,沒有回頭和別的小朋友講話,沒有在樓梯上推擠,儼然像一個優秀的“領隊”。回到活動室後,我獎給他一朵“笑臉花”,他的臉上笑開了花……
歡歡的表現引起了我的思考:為什麼我那麼多次的刻意提示無濟於事,而不經意的一次稱讚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呢?我想當我提出“如果……就……”的要求時,對一些自制力較好的孩子來說可能會有比較好的效果,而像歡歡這樣的孩子自制力有限,達不到我的要求,所以他們離表揚總差那麼一步,他們渴望被表揚,卻總是夠不著。於是,我改變“如果……就……”式的要求,嘗試採用“提前表揚”法。比如,午睡時我會說:“看,歡歡多安靜,‘笑臉花’獎給你!”集體活動時我會說:“‘笑臉花’獎給你,老師相信你會有好的表現。”……
提前表揚,不是無中生有,不是自欺欺人,它是對孩子的信任,對孩子的期望。提前表揚,給了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了孩子動力,給了孩子攀登的梯子。
幼兒教師隨筆10
那天早上,我在教室裡上“吹牛大王”這節課,小朋友們各個都聽的很認真,聽故事的過程中更是笑得前仰後翻,看著他們這麼感興趣的樣子,我上的更帶勁了。
此後的好多天,只要一聽我要給他們講故事,小朋友提議最多的就是讓我再講一遍“吹牛大王”,甚至午睡時都經常要求我講。雖然聽了這麼多遍,可他們依然笑的那麼開心。於是我有了一個想法,讓他們用畫畫的形式把自己吹的牛記錄下來。
午睡醒了之後,我把下午的課改成了繪畫。開始我讓幼兒大膽的討論,自由的想象,要求他們儘量想得離奇、可笑、有趣些。小朋友們都說的很有趣,“有一天,我讓爸爸揹著小書包去幼兒園讀書,爸爸開心的答應了”,“有一次我走在馬路上看到了一個小仙女,她請我去吃肯德基了……”接下來我沒有進行過多的指導而是放手讓小朋友們去畫,有了前面的這些準備,小朋友們的思維變的更開闊了,畫出來的畫也很有想象力。小朋友們作畫時還常伴有自言自語,我也沒有指出這是錯誤或是不對的,讓他們更有發揮的餘地。整節課小朋友們都畫的很認真,很仔細,也達到了這節課的目標。放學時間到了,當小朋友們拿著自己畫的作品講給爸爸媽媽們聽時,看著他們那天真可愛的樣子,我也好開心!
幼兒教師隨筆11
幼兒教師隨筆:喜歡做“小老師”的孩子
周宇航是我們班的活躍分子,說他是活躍分子主要是上課的時候屁股老坐不到椅子上,老是翹來翹去的,下課也是動個不停,一點也沒有閒下來的時候。可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特別喜歡幫老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喜歡老師叫他做“小老師”,每到我們要請哪個乖的小朋友做“小老師”的時候,周宇航就坐的非常好,把腦袋抬的高高的,小眼睛期盼的盯著你的眼睛,這個時候如果仔細看,還能看見周宇航眼睛裡閃閃的星光,讓你不請他也不行。
請到他做“小老師”時,他就非常高興,一個勁的對別的小朋友說:今天老師請我做小老師,請我做小老師。讓人忍俊不禁。
做“小老師”的時候,他也做的特別認真,別看他年紀小,在我們班級是很小的那種,可是做事情我們還是很放心的。不過,做小老師的時候很乖,但是一到沒請他做小老師的時候他的好動的個性就又出來了,上課又要晃來晃去,跟他說過好多遍,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老是動來動去,每次都記住了,可過一會就忘記了。真的得想個好辦法,改改他的這個習慣。
後來,我們想,既然他那麼喜歡做小老師,下次就跟他說如果表現好就請他做,表現不好就不請他做。剛開始,他在小椅子上動個不停的時候我們就提醒他,周宇航,如果上課不乖,坐的不好可就不請你做小老師咯。他沒聽進去,下課了,我們根據幼兒的表現請了一個表現很好的小朋友做小老師,沒請周宇航。這下,周宇航可不開心了,一個勁的問老師怎麼不請我呀。這個時候我們就跟他說“周宇航,你自己說說看上課表現的好不好,有沒有認真聽老師上課,回答問題呀?”周宇航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第二次表現還是不太好,我們還是沒請他,這下週宇航知道我們是來真的了,表現的不好以後就真的不請他做小老師。他就跟我說:“老師,以後我上課認真聽,不亂動了,以後還請我做小老師好不好?”“好啊,如果周宇航以後上課能乖乖的,還請你做小老師。”
那次以後,我們明顯感覺到周宇航上課動來動去的時間少了,比以前好多了。為了表揚他,下課後就請他做了“小老師”。周宇航咧開嘴開心的笑了。
幼兒教師隨筆12
童年於兒童而言意味著什麼?3年的幼兒園生活我們究竟應該給與孩子的是什麼?這是一代代“六一人”在平凡工作中永不間斷的思考與探索。
從1945年延安第二保育院誕生伊始,就確定了“保教合一,教養並重,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的辦院方針。“養成教育”從那時起便成為了保育院的教育核心。“養成教育”的提出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在近70年的發展中不斷深入,逐漸科學,並且在每一個不同的時代,耕耘出不同的深刻內涵。
概括而講,“養成教育”在六一幼兒院的發展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
第一階段(1945年~1950年):養成教育的萌芽期。建院初的5年內,在戰火連綿的艱苦年月,全院人員從零開始,以康克清同志提出的“保教合一”方針為指導,反覆觀察、瞭解幼兒,不斷摸索,於1946年以《幼兒一日生活順序》手冊呈現了養成教育的最初探索經驗,為延安第二保育院繼續開展與研究養成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二階段(1950年~1 995年):養成教育的理論形成期。1950年延安第二保育院遷到北京更名為北京市六一幼兒院,繼續在深入學習、貫徹教育方針中堅持探索“養成教育”這一課題,並於1995年由姚淑平院長主編了《幼兒一日活動常規》一書,將六一幼兒院半個世紀的養成教育經驗總結提升,標誌著養成教育的理論體系初步形成。我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前理事長史慧中先生在為該書作序時寫到:“平平常常的幼兒園生活,透出不容絲毫懈怠的節奏!日復一日的實踐,編織出了幼教科學規律!‘生活常規’,這在幼教界熟悉不過的字眼,已被六一幼兒院50年的心血結晶折射得五光十色,細膩,科學。這裡,既展示了全院職工的理想與情操,又體現了一代又一代院領導班子的教育科學和藝術造詣。”
第三階段(1995年至今):養成教育的創新發展期。建院70年來,伴隨著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深入學習和養成教育的實踐與反思,六一幼兒院“養成教育”走人了新的創新發展期,主要表現為“三個轉變”與“三個關注”。
養成教育的“三個轉變”,即由過去“嚴格的常規”變為“快樂的常規”,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需求”,由“消極的保護”變為今天“積極地培養、鍛鍊”。在實踐中養成教育的培養目標沒有改變,依然是堅持保教合一的原則,為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等做出不懈努力,但是“三個轉變”的實踐要求教育者在培養的過程中更加關注到了幼兒的原有生活經驗、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的情感需求、幼兒的個體差異以及幼兒學習過程中經歷、感受、體驗的重要性。因此這一階段養成教育的要求不再是完全統一不變的,我們會根據幼兒的特點與差異為他們提出適宜的標準;教育的過程不再是簡單的傳授,我們會關注幼兒的學習特點,注重幼兒的經歷、感受和體驗,使養成教育更加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
如果說“三個轉變”是我院養成教育在新時期的創新,是對我院保教合一的繼承和發展,那麼,“三個關注”——關注幼兒情感表達、關注幼兒自主選擇、關注幼兒交往範圍,是我院養成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我們在學習貫徹《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實踐中對幼兒心理健康的進一步認識,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進一步尊重。這樣的認識和尊重不僅使教師更加理解和接納幼兒,在生活與學習中創設了更加適宜的師生氛圍、教學策略,更使幼兒擁有了更加快樂、自主的生活遊戲體驗。
養成教育的探索從未停止過前進的腳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除了關注前進的速度,也從管理的角度提出了“骨幹先行,全體跟進,骨幹引領新經驗,全體固化成日常”的教學管理策略,透過有效的管理,讓每一位教師在教學深化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與完善,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獲得成長與進步。
20xx年,70載的歷史積澱,半個多世紀的探索踐行,在走向“養成教育”本質的過程中,“六一人”堅定了一條主旋律:養成於生活,養成需真愛。我們將用這份樸素的愛精心呵護幼兒,潛心研究教育,讓六一幼兒院的“養成教育”更加符合孩子們成長的真正需求,為孩子們的童年留下寶貴而有意義的成長經驗。
幼兒教師隨筆13
“嗚嗚嗚……媽媽,我不想回老家,不想離開老師和小朋友,我們不回老家了,好不好?”頓時活動室裡哭成一片。是什麼讓孩子們那麼傷心呢?原來是我班的楨楨因爸爸退伍不得不回河南老家,可她捨不得離開幼兒園。
記得三年前,剛來園的楨楨引起了我的關注。她總是沉默寡言,不與教師和同伴互動,一直安靜地呆在角落裡。我透過家訪得知楨楨父母工作特別忙,每天很少有時間陪伴她,導致她較少與人交流。為此,我和楨楨媽媽進行了溝通,給了她一些意見和建議,並商定了家園共育的計劃。
每天早晨來園時,其他孩子都向教師行禮問好,楨楨卻躲在一邊,這時我會給楨楨示範,讓她模仿,只要她做了我就會表揚她;集體活動時,我會給她在集體中表現的機會,並讓她獲得成功;區域活動時,我會帶著她遊戲,幫助她“動”起來;平時我還會讓她擔任值日生,給她與同伴互動的機會。
在家中,楨楨的爸爸媽媽也更多地陪伴楨楨。“讀書月”活動時,我建議楨楨爸爸媽媽每天陪孩子閱讀15分鐘,我則每天電話家訪。一段時間後,楨楨告訴我她很開心,因為爸爸媽媽每天都陪她閱讀。在月末的講故事活動中,楨楨落落大方地走上小舞臺,將故事表演得惟妙惟肖。
現在楨楨已是個積極主動、熱情開朗的孩子。臨別時,我把幀幀三年內在幼兒園學習、生活的影像刻錄成光碟送給她。楨楨則送給我一幅畫,告訴我:“老師,這是我畫的。上面有園長和你,最小的那個是我自己,如果你想我了就看看這幅畫。”我的鼻子一酸,眼看帶了三年的孩子就要離開,我真心捨不得。楨楨抱著我始終不肯撒手,我的淚水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此時的情感無法用言語表達。
作為幼兒園教師,我深深地感到幼兒園是我的舞臺,孩子是我的最愛。我相信這樣一句話:給孩子一個微笑,他會給你一個明媚的春天。
幼兒教師隨筆14
第一,給孩子創設自主閱讀的氛圍。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個性,他們喜歡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純真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作為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尊重孩子現有的知識經驗和個體差異,在家裡給孩子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為孩子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經驗。鼓勵孩子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第二,教孩子學會觀察圖畫進行閱讀。
因為很多繪本故事以圖畫為主,文字少,這就給孩子的閱讀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恰好,孩子的思維直觀性強,沒有侷限性,不受外部干擾。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對圖畫中的人物、動物的表情、對話、心理活動進行猜想,盡情的想象圖中的內容和情節發展,然後進行講述。隨著孩子認字量的增加,家長可以藉助文字幫助孩子解讀故事。
第三,在情感互動中進行親子閱讀。
圖畫書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很多圖畫書中都蘊含著一定的情感色彩,給人留有想象、思維的空間。一本書,就連大人一眼看上去有時都看不出什麼意思,多看幾遍才能品味出其內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蘊含的教育意義,這就是繪本書的特點。也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以身示範,為了孩子,讓我們自己首先喜歡圖畫書,與孩子一起閱讀圖畫書,因為很多孩子都有喜歡纏著媽媽講故事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媽媽給他們講故事聽,是一種情感享受。近距離的聽父母講故事,相互間傳遞著美好的情感,在溫馨的氣氛中共同講述,一起感受圖畫書給人帶來的人生啟迪和震撼。仔細想想,我們每個做媽媽的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媽媽講的故事中安靜的入睡,媽媽看著孩子熟睡的小臉蛋,輕輕的給他(她)蓋好被子,這種感受和意境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第四,建立閱讀檔案。
1、以文字記錄為主,家長用寫日記的方式記載今天與孩子共同閱讀了什麼內容,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及在閱讀中提出的問題和對故事的感受。記錄下幼兒的想法和需求等資訊,能夠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個別需求,並且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幼兒反饋。
2、影像資料主要是指照片、錄音帶和攝像帶。它們能提供幼兒語言發展的豐富資訊,如一份有幼兒複述故事、大聲朗讀自己的故事、練習兒歌的錄音帶,對幼兒、老師和家長來說,都是非常有力的語言發展證據。家長因經常為幼兒閱讀活動照相或攝像,拍攝的時候,要簡短記錄所拍的內容或物體,包括日期、場所、幼兒的姓名以及每一個場景的特殊地方。
幼兒教師隨筆15
有一次由於前一天天降大雨,地上非常的潮溼。第二天早上戶外接待孩子的時候,豪豪小朋友發現了蝸牛,然後就向我報告了他的發現。我當時只是心不在焉的應了一生。但這一發現卻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關注。他們立刻對草叢、冬青樹下進行仔細的搜尋。我怕冬青樹枝划著小朋友所以就過去制止這一行動的進行,在我的大聲命令下小朋友們當時停止了行動的進行,但不一會兒他們又偷偷的展開了“搜捕”行動。看到小朋友們對蝸牛產生了這麼大的興趣,於是我不再阻止孩子們的行動而是加入到了他們的隊伍中。“老師蝸牛住哪裡呀?”“蝸牛吃什麼呀?”“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我們討論著-----
其實,在孩子們的眼裡世間的一切都是新鮮的,他們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好奇。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停的發現、探索、學習,接受外界的挑戰,不斷地超越和發展自己,他們也需要外部世界給予的驚奇。所以,教師不能忽視孩子的驚奇,應對此引起更多的關注,使兒童的驚奇昇華出更多的教育意義。因為教師對孩子驚奇發現的關注,將引起更廣泛的關注,使個別孩子的驚奇成為全體孩子的驚奇。就像他們對蝸牛的發現,在他們產生驚奇以後會接著有一連串的疑問,這是最好的教育時機,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展開與孩子的“對話”――與孩子共同討論蝸牛的特徵、生活習性等等,引導孩子對蝸牛進行仔細的觀察。在我們教師的激勵下,孩子透過自己的探索對蝸牛所有的疑問都得到了解決。如果當時我像開始時放棄了,孩子就失去了認識蝸牛的良機。
我們教師應該養成“驚奇”的習慣,驚奇於孩子的驚奇。我們應該堅持一種觀念,那就是孩子的驚奇使他們的成長需要,使他們進行學習的開端。孩子們驚奇的東西,我們也要主動地去“驚奇”,養成一種驚奇孩子驚奇的好習慣。
幼兒教師隨筆:老師,“困”字有兩種寫法嗎?
幼兒教師隨筆:老師,“困”字有兩種寫法嗎?
一次識字活動結束後,我正整理字卡,孫敏小朋友跑過來問我:老師,“困”字有兩種寫法嗎?我知道她問的是剛才認識的“困難”的“困”,我看了她一眼,就很乾脆的回答她說:沒有啊。她站了一會兒,還想說什麼,見我忙著理東西,就走開了。過了一會兒,餘景茜小朋友走過來對我說:老師,我可以問你一個小問題嗎?這孩子,肯動腦筋,最愛問一些探索性的問題。我說可以呀。她問:老師,為什麼你的字寶寶和書上的不一樣呢?我有點納悶兒,忙問她:哪不一樣了?她說:你字卡上的“困難”的“困”字是一個“口”字裡邊一個“木”字,書上的“困”字是一個“口”字裡邊一個“大”字,是不是“困”字有兩種寫法呀?我一聽,覺得不對勁,怎麼有兩個孩子問這個問題了,連忙停下手中的事,翻開課本《幼兒聽讀遊戲識字》25課找到“困難”這個詞,一看嚇一跳,哎呀,書上的“困”字印錯了,成了“因”字了。瞧,書上的錯誤讓細心的孩子發現了。我立刻給孩子們更正,書上那字印錯了,老師字卡上的“困難”才是正確的,還表揚了餘景茜小朋友,誇她聰明,小眼睛機靈,把書上的錯誤發現了。可餘景茜告訴我說:老師,是孫敏先發現的!哦,我知道了,孫敏發現了錯誤來問我,我卻沒耐心,沒和她交談,沒有及時引導她把發現的問題說出來。我又表揚了孫敏小朋友一番,並告訴孩子們,老師講的和書上的不一定都對,發現不一樣就要大膽說出來,那才是聰明的孩子。
事後,我反省了自己。首先,備課不夠仔細,書中的錯誤沒能發現。再者,對待幼兒的發問,要專心地聽,耐心地和他交談,分析,一方面促進他語言的表達能力,另一方面,啟發他們能大膽質疑,提問。孩子說的每一句話,我們都應該用心去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