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1
我讀了這本名叫《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是一本用我們的愛和經驗寫出的書,是我們幼兒教師職業的真實寫照。我讀了之後讓我感到既親切又實用,既感動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又有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為自己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讓我深深領悟到怎樣才能當好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是怎樣來當幼兒教師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謂有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個書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讓我從中書中找到了不斷完善自己的金鑰匙。
從小受媽媽的影響我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小時候就常常聽媽媽說:“寧願少打三鬥糧,也不當著孩子王”,而我卻偏偏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我有莫大的成功和無限的喜悅,其實,我們的職業"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的確如此,我們每天的工作練就了我們不怕吃苦、勇於承當的良好品質。幼兒園工作的核心是"愛",我們要學會熱愛,用無限的愛去關心每一位孩子,關心每一位家長。"
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要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去主動關心每一位幼兒,用我們廣博而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感受來自老師的母親般的溫暖的同時也要和我們的學生成為好朋友,努力讓每一位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感知、獲得進步的同時,使每位孩子在幼兒也能享受到家的溫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夠喜歡上幼兒園。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們幼兒教師們偉大的“愛”,這種愛就是偉大的“師愛”!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2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會有困難和矛盾出現,會有煩惱和不快產生。只有自己去尋找工作的樂趣,形成幼兒教師職業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個快樂的人,就象有人說的一樣,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煩的人,那麼你就會感到心煩;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你就會變成快樂得天使。如何才能從孩子身上獲得辛福感呢?我認為在工作中,以欣賞、審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兒,不要把幼兒看成是自己的教育物件。我們應該以欣賞的、審美的眼光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而不是建立在工作關係上的,這種交往是不平等的、沒有感情的,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對老師產生幾分畏懼,對老師敬而遠之,並封閉自己的心靈,不敢言說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樣缺少與幼兒心與心的交流,幼兒教師也沒有什麼幸福可言了。因此,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教師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實的自我與幼兒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還會令老師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你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致於完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該逐漸走上從事教育研究的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幼兒教育是一項十分複雜的創造性勞動,我們面臨的教育物件、內容和情境是變化的、動態的,只有充分發揮創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態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們踏實認真的去做就會發現每天的太陽都是新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要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處處要善於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以寬容之心對待。
隨著社會的發展幼兒教師不僅要進行業務方面的繼續教育,還應接受心理素質方面的知識學習培訓,使自己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里擁有一顆平和的心來適應社會的需求。
總之,教師是專門與人的心靈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種職業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對孩子們我們不妨“蹲下來說話,抱起來交流,手牽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實的情來看待每一個幼兒,做一名健康快樂的幼兒教師!
曾經看到過一些雜誌上說,國外家長和我們的區別是他們更能放手自己的孩子:孩子跌倒了,他們不急於去扶他,而是鼓勵他自己爬起來。其實這給我們幼兒教師也是一個啟迪,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對我們的幼兒放手,學習做一名“懶”老師呢?閱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名為“做個懶一點兒的老師”文章,也為我更清晰地指明瞭如何做一個“懶”老師。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讓孩子收拾玩具,可是他們邊收拾邊玩,結果把玩具籃子裡的玩具也都倒出來了,撒一地。看到這樣的場景真的讓老師很無語,通常會過去罵一頓孩子或乾脆自己動手收拾,省得讓孩子們添亂。於是,老師剝奪了孩子動手鍛鍊的機會,養成了孩子“懶”的行為。教師應該把屬於孩子的鍛鍊機會還給孩子,做一個“懶”動手的老師。
當然懶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懶動腦,讓孩子們的腦筋開動起來,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老師在孩子的眼中是什麼都懂,什麼都會的萬能超人,所以他們一遇到問題就會來問老師:老師,天上有沒有神仙?老師,為什麼天上的雲會動?老師是不是一定要又問必答呢?有時候老師也可以佯裝不懂,讓孩子去尋找答案。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愛動腦筋、愛思考的習慣,還可以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慾望。所以,老師在適當的時候要懶動腦,把機會留給孩子。
懶並不是什麼都不做,懶有懶的科學,老師的懶是富有智慧的,是懶得恰到好處的。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師不能什麼都不做,直接讓孩子自己去尋找,那樣孩子會手足無措,也會失去興趣。老師要給孩子鼓勵和引導,有時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尋找,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激發起他們探究的慾望。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一同遊戲、學習的機會是很多的。教師應想辦法為幼兒創造、提供與同伴合作學習和遊戲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學會合作。比如,引導、組織幼兒進行小組或全班作畫,在這當中幼兒必須學習相互協商,互相配合,分工合作,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在構圖上、色彩上、內容上達到協調一致,共同創作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遊戲中,特別是在建構遊戲、角色遊戲中,幼兒間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午睡前後讓小朋友互相幫助脫穿衣服、解釦鈕釦;請小朋友們把心愛的玩具拿到幼兒園與同伴分享,還有大帶小活動。不僅如此,我們還將幼兒喜愛的多種活動進行分類組織,建立幼兒活動區,經過反覆研究,明確了在各種活動區中對幼兒進行合作精神培養的具體目標
透過觀察發現,幼兒之間的合作常常會帶來積極愉快的結果:。例如,活動中有四個小朋友,只有三件玩具怎麼辦:許多小朋友同時去爭演一個角色怎麼辦,等等。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時,要協商解決問題;當玩具或遊戲材料不夠用時,可相互謙讓、輪流或共同使用;當同伴遇到困難時,要主動用動作、語言去幫助他;當自己遇到困難、一人無法解決時,可以主動找小朋友協助,等等。透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幫助幼兒逐漸獲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嚐到合作的甜頭而渴望合作。活動成功,事情做成,增進友誼。這時對幼兒進行鞏固、強化合作精神,進而產生更多的合作行為是極為重要的。但幼兒自己常常不能明顯感覺到,因此,教師看到幼兒能與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協調,或詢問,或建議,或共享,或給以幫助,或求助時,應注意引導幼兒感受合作的成果,體驗合作的愉快。
在活動中,我們要注意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有點滴進步便及時鼓勵,強化反饋機制。例如,將幼兒在活動中的友好行為編成“故事”,讓大家來講故事,在表演區進行表演。當小朋友表現出合作行為時,老師就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照相機攝下“友好的一幕”,並進行展覽。透過這些措施強化幼兒合作行為,使小朋友心理上產生愉快體驗,為培養幼兒合作精神,矯治不良行為提供了動力。
隨著人類文明不斷的進步,社會化大生產時代將作為人類社會的最終形式而存在,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早已經結束,合作意識對民族復興至關重要。教育作為人類文明傳遞的視窗,對孩子合作精神的培養責無旁貸。
人是社會性動物,愛心是人類的天性,培養愛心從幼兒做起是最合適不過了。每個小朋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都是在關愛的呵護下成長的,所以被愛的感覺他們都在親身經歷。但如果只一味地去給予愛,就容易給他們製造一個溺愛的環境,所以我們有責任讓小朋友也能體會,付出愛,也會是一種快樂。為此,我們可以讓他們學會基本的照顧技能,比如讓他們有且只有一到兩套自己心愛的玩具,學會如何維護和保護自己的玩具,不要讓它們受到汙染和傷害,改變他們只知道玩、玩壞就扔、扔了再買的思維模式。還要為他們提供一些接觸健康衛生小動物的機會,讓孩子們有和小動物溝通和交流慾望和行動,激發他們呵護心理,從而強化孩子們的愛心意識。
沒有朋友是孤獨的,孩子們到幼兒園來上學,其中一個很誘人的理由,就是因為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他們可以一起玩。玩也是有很多藝術的。在愛心教育的同時,我們可以對小朋友的友誼意識進行強化。比如,每個小朋友都只擁有少量的心愛玩具,一個人擁有太多,他或她根本照顧不過來,所以為了玩到更多新鮮的玩具,他們必須進行交流,交流不能太亂,先可以進行兩兩交流,以增進兩兩的友誼,並讓他們在二人小組之間形成適當的差異競爭,以促進小組內部的凝聚力。然後逐漸擴大小組規模,讓小朋友能體會到朋友增多的好處。這樣,他們就可以感覺到用最少的精力,擁有最多的心愛玩具,是多麼的理想的社會結構方式。集體進餐時間,也要誘導他們互相關照,禮貌互助,而不是象小豬搶食,亂糟糟的各人顧各人,盲目比速度。
在所有的教育程式裡,最終的目的,是人性化的讓孩子們對合作精神產生心理、意識和習慣上的準備,並在實際的生活中的大合作裡得到應用和體現。所以我們還要為他們創造一個集體合作的氣氛。比如遊戲的性質很多,我們就可以提取一些合作性強的遊戲來鍛鍊他們的集體主義合作精神。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第一輯“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中的———做一名美麗的幼兒教師。我自己認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要心靈美,用自己美麗的心靈去關心呵護每一位孩子,用自己關愛去呵護每一位孩子……,如何做一名美麗的幼兒教師,是教師的形象塑造問題。教師的形象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到我們的寶貝們,孩子們有具有一定的向師性,所以我們更應該嚴格的要求自己,是自己成為一名以身作則的幼兒教師,我們的一些好的做法往往使孩子們在潛移默化、耳濡目染中收到影響。當你睜大雙眼尋求美的時候,請相信那些簡單做事,認真做人,並享受著充實而美麗的日子的幼兒教師是最美麗的一道風景。因此,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我們只有認真的走進孩子們的心田去,以真實的自我和寶貝們接觸,真正的孩子們成為形影不離的好朋友,這樣你自己才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還會令老師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作為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如果我們在工作中都能夠擠出一點時間去閱讀、去反思、去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學會關愛和合作,那麼,我們將會收穫無窮的樂趣,我堅信我們都是最棒的,讓我們一起齊頭並進加油吧!
我們的工作室平凡的瑣碎的,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我們的工作中總會出現一些小小的插曲,會有一些煩惱和不快產生。只有自己去尋找工作的樂趣,才能做到開心每一天,快樂永相伴,如果我們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愁人和自己最最討厭的人心煩的人,那麼我們就會感到心煩;如果我們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使,那麼我們就會變成快樂得天使。如何才能從孩子身上獲得辛福感呢?我認為在工作中,以欣賞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兒,不要把幼兒看成是自己的教育物件。我們應該以欣賞的、審美的眼光看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誠的態度與幼兒交往,把我們的寶貝們當做是自己的孩子來愛他們,而不是建立在工作關係上的,這種交往是不平等的、沒有感情的,長此以往,幼兒就會對老師產生幾分畏懼,對老師敬而遠之,並封閉自己的心靈,因此,在與幼兒的交往中,教師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實的自我與幼兒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會發現幸福和快樂就在自己的身邊。和孩子平等、真誠的交往,還會令老師體驗到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幸福。
我驕傲我是一名幼兒教師,我們工作固然繁瑣而辛苦,辛苦而幸福的,但是,付出總有回報,給予本身不僅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且會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我們給孩子真誠的愛,孩子也會給我們純真的愛,這就是我們得到的最好的回報。
我讀了這本名叫《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是一本用我們的愛和經驗寫出的書,是我們幼兒教師職業的真實寫照,我讀了之後讓我感到既親切又實用,既感動又欣慰,既切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又有較大的成就感,欣慰的是能為自己指明一個正確的方向,讓我深深領悟到怎樣才能當好一名幼兒教師,我們是怎樣來當幼兒教師的。,使自己的所做所謂有了一個鮮明的對比,使自己心中有了一個書中有很多教育成功的案例,讓我從中書中找到了不斷完善自己的金鑰匙。
從小受媽媽的影響我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小時候就常常聽媽媽說:“寧願少打三鬥糧,也不當著孩子王”,而我卻偏偏喜歡上了幼兒教師這個行業,我有莫大的成功和無限的喜悅,其實,我們的職業"站起來是老師,蹲下來是媽媽"。的確如此,我們每天的工作練就了我們不怕吃苦、勇於承當的良好品質。幼兒園工作的核心是"愛",我們要學會熱愛,用無限的愛去關心每一位孩子,關心每一位家長。"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要用自己無微不至的愛去主動關心每一位幼兒,用我們廣博而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心每一個幼兒,使他們感受來自老師的母親般的溫暖的同時也要和我們的學生成為好朋友,努力讓每一位幼兒在快樂中得到感知、獲得進步的同時,使每位孩子在幼兒也能享受到家的溫暖,使每位孩子都能夠喜歡上幼兒園。使每位孩子享受到我們教師偉大的“愛”,這種愛就是偉大的“師愛”!
我利用業餘時間在網頁上欣賞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在欣賞的過程中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我們是孩子們的啟蒙老師,作為孩子啟蒙教師的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嚴格的要求自己,努力學習科學育兒知識,怎樣才能提高我們的業務水平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讀書——學習”對,我們要好好讀書,讀好書,讀一些怎樣教育好幼兒的書籍。
我們幼兒教育的特點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和終生教育的奠定基礎,能為幼兒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礎。不常讀書,不充實自己,便無以做好這項工作。所以,要在專業上取得成績,就一定要讀書不可。我們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正在讀書?自己是否在意讀書?自己是否去用心讀書,在以前我還真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現在才覺察到:自己實際上還真沒有認真的去讀一本有關於幼兒準也教育的書籍。往往我總在抱怨整天工作的辛勞,總在覺得沒有時間讀書,但是"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要擠總是有的",我們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擠出時間用於讀書。在眾多的優秀作品中我最喜歡我國著名的幼教專家陳鶴琴的著作《家庭教育》,此本書在閱讀時通俗易懂、與幼教職業密切相關,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堅信要多讀書,讀好書,閱讀專業書籍有利於成長和發展,無論如何繁忙、勞累,我們要擠出一點時間來讀書,力求在有限的讀書時間裡獲得最大的收穫。我們的職業是幸福的、快樂的,我們有了不同於別的稱呼——幼兒教師,繁忙與瑣碎相容,責任與壓力並重,忙碌於疲倦同行,這正是幼兒教師工作的真正含義。為此,我們懷著一顆平常心並充滿自信,坦然地面對挫折,用自己的愛心、耐心和細心換來的家長的滿心,獲得了孩子的愛,贏得了園領導和同事的佩服。我為我能夠成為一名普通的幼兒教師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3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是一本親切、可讀、實用且有益的書。這本書所收文章的作者以幼兒園一線教師為主,書中建議是他們對日常工作的經驗提升,內容全面,涉及幼兒專業成長的各個方面。這事一本關於如何做好幼兒教師的工作手冊,這本書得到了我的共鳴,我也在書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潘瑩老師《向孩子張開你的懷抱》中有這樣一段描述,讓我又回到了過去的一段記憶中。書中是這樣描述的:當孩子說老師等我長大以後送一幢房子給你,送一輛汽車給你。看到日阿門說話時認真嚴肅的表情,老師心裡是暖暖的,那時一種欣慰的喜悅。這也讓我想到了大班畢業時的情景。六月送走梧桐寶寶時,孩子們抱著親愛的老師依依不捨,淚流滿面。孩子們哭著走進幼兒園,哭著畢業,但是兩種哭卻是截然不同的含義。前者是一種陌生與無助,後者是感激與不捨。這所有一切的改變是三年來老師溫暖的懷抱,無私的愛換來的幸福。
書中還提到幼兒教師的儀表要美,每位教師應該都應把儀表美作為極其重要的事情來對待。一次,我燙了一個新發型,走進教室,孩子們很新鮮的圍著我轉了半天,都說老師好漂亮呀,比媽媽還要漂亮,這是至高無上的讚美了。孩子們雀躍圍著我,討論著新發型,小手摸一摸捲髮的感覺,說一說新發型像什麼。我們開心了一整天,忽然覺得和孩子們單純的小幸福是最令人珍惜的。我們要帶給孩子美,和孩子一起尋找美,發現美。
愛,不在花費的時間有多長,而在於相處的品質有多高。讓我們教師發揮自己的教育特長,陪伴著孩子們快樂成長吧!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4
幼兒老師每天面對著三十多個孩子的吵吵鬧鬧聲,常常一天下來覺得身心疲憊,喉嚨更是變得嘶啞,於是怎麼讓自己不累,輕鬆地來帶著這些小傢伙們學、玩自如,是我們每個老師每天都在不斷思考的問題。當看到《給幼兒教師的建議》這樣一段時,不禁讓我有豁然開朗地感覺。
“常規教育活動中,首先要為孩子們創設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環境,運用幼兒感興趣的形式,寓教於樂,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情緒中形成初步的規則意識。經驗證明,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將要求和相關常規要領滲透在富有情趣的兒歌中更易讓孩子接受,更易引起幼兒的興趣。”
的確如此,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在幼兒園裡都會表現出自己個性的一面,如果老師一味以“不可以這樣……”“不能做……”不如稍稍改變一下說法如幼兒走路時不妨說:“小小貓走路靜悄悄,不推不擠慢慢走”;幼兒入廁洗手時可以說:“輕輕開啟水龍頭,小小肥皂擦一擦,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縫裡搓一搓,輕輕水衝一衝,小水池裡甩一甩。”這幾句朗朗上口的兒歌很形象地讓孩子們知道了洗手的程式,以及避免了他們長時間的玩水的行為。當每天午睡時,與其說“不能講話,閉上眼睛”,還不如說:“輕輕閉上小眼睛,不吵不鬧休息好”在老師用兒歌的形式來提醒幼兒遵守這些常規,幼兒不僅能接受,更能明確正確的行為,當這些兒歌成了約束幼兒的某些行為時,那麼我們老師在帶完一天下來就會變得輕鬆自如。
孩子們都是天真無邪的,他們需要的是老師的耐心引導,與其埋怨他們的不懂事,不如發揮一下我們的語言智慧,尋找一些適合他們,也能夠他們接受的語言指令,相信我們會越來越輕鬆地面對一天的帶班!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5
暑假裡我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覺得本書對我們幼兒教師非常適宜,特別是對於我們今後的工作幫助很大,在書中第三章中講到教師要聽孩子的話,教師要抓住生活中的隨機教育,我覺得講得很有道理,下面的一個例子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 。
我們的午睡室邊上有幾棵含笑樹,午睡起床後總有幾個小朋友在那裡看看玩玩,在每次午睡起床後總有兩三個、三四個一堆圍著在那裡,當我走過去一看,他們手上都沾滿了泥,本來想大聲批評他們,但是我壓住了火氣想看看它們到底在觀察和什麼,於是我問:“你們在幹什麼”?這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在看泥土裡有什麼”?接著我繼續問他們:“那你們看見泥土裡有什麼?”“有小螞蟻”,“還有小螺絲”,“還有蚯蚓”,“還有西瓜蟲”,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說開了。我說:“小朋友你們觀察的真仔細,那你們再觀察一下,等一會記得要把小手洗乾淨呀!”在吃完午點後我組織幼兒進行了討論,說說土壤有什麼作用,土壤裡還有些什麼?小朋友興趣非常濃,你一言我一句的討論得很積極。
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到處都有教育的機會。有時我們之所以會錯過日常活動中這些大好的教育時機,是因為我們往往比較重視對幼兒進行有計劃的系統教育,而忽視偶然事件中的隨機教育。如果我們教師的頭腦裡樹立起了隨機教育的觀念,善於捕捉隨機教育的機會,善於利用,那麼教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遊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它們轉化為我們教育活動中的活教材,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使幼兒在順其自然中掌握新知識,真正做到“有效有學”。如上面看似一個小小的觀察,卻滿足了孩子的部分好奇心,在孩子自己感興趣,想探究問題時,作為老師,隨時解答孩子們碰到的問題,有助於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最主要的是沒有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樂於提問,敢於提問。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
作為幼兒教師,每天充斥在耳邊的恐怕是孩子的各類“告狀”了。其實,告狀再多,內容也不外乎是小朋友之間的摩擦、糾紛。面對如此多的小報告,如果老師事事都親自處理,估計別的事就沒空做了;但是如果不去處理又好像也不妥。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
例如:放晚學了,大家都在整理自己要帶回去的玩具、衣物,忽然,偉偉跑來告訴老師:發現自然角里有片植物的葉子好像是被摘掉了!我把目光轉向其他孩子,“我沒摘!”幾乎是異口同聲地,大家都這麼說。為正視聽,老師理所當然地要“立案偵查”。於是,我對全班小朋友說:“到底是誰摘的?”沒一個人承認。我追加了一句:“是不是有人很喜歡這片葉子才去採下來的?只要你說出來,我會原諒你的。”可是,還是沒人站出來承認。
情況變得有點尷尬,“真兇”沒找出來,大家又都不承認是自己摘的,真有點“騎虎難下”的感覺,就這麼僵持了一會兒,楠楠忽然大叫:“我知道啦,是它自己掉下來的。”好傢伙,原來剛才有陣風吹過,原本就比較脆弱的葉子就又掉了一片下來。這下,老師和小朋友們都鬆了一口氣。
記得前蘇聯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叫《誰打碎的花瓶?》,目的就是為了教育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直至今天,老師們也是常常本著這個目的在教育孩子。可是,當全體孩子都矢口否認,當他們都用無辜的目光看著你時,老師是否還需要去揪出“肇事者”呢?
我想,在處理這類事件時,老師們都要在心裡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是讓孩子透過這件事受到教育來得重要,還是揪出真兇重要?”其實,就算成功查出是人為的“破壞”,也不能改變植物的現狀。可能是孩子們整理玩具衣物時不小心碰落的,也可能被風一吹自然掉落的,就算是故意摘掉的,也可能是有原因的,也許只是因為好奇罷了。我想,在有的時候,老師也應該給自己找個合適的臺階下,千萬不要因為急躁而亂了分寸。記住自己是“教育者”而非“執法者”,及時抓住教育的契機,避免尷尬才是最關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