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人性論讀後感

人性論讀後感(精選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性論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性論讀後感感1

對於哲學的書,我一直是保持著“敬而遠之”的態度。雖然我喜歡看書,也明白有很多哲學書確實是能為我們帶來一些很好的啟發,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哲學書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奧。簡單來說就是很難真正的讀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內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會現實。最近,因為青共校的讀書小組活動,我和另外兩個同學組成了一隊,出乎意料的選擇了經典哲學書籍《人性論》。

《人性論》全書分三卷,分別是“論知性”、“論情感”和“論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簡短的“引論”,主要說明了人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第一卷“論知性”的主題是認識論,主要說明了知識的起源、分類和範圍,人的認識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質和作用等認識論的內容。第一卷是《人性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礎,包含了休謨對哲學的主要貢獻。

第二卷“論情感”是第一卷的繼續,其主題是情感的起源、性質和活動,併為下一卷關於道德問題的討論打下基礎。其中對意志和自由的討論有相對的獨立性。

第三卷“論道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其中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屬於倫理學的內容;第二章討論“人為的德 ”——既是倫理學的內容,也是政治學的內容;第三章討論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論》是休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對於人類思想史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貢獻。休謨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這本書中進行了闡述,如關於人性的三個假設,有關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關社會秩序和制度正義的看法等等。

這本書,說實話內容並不是很吸引我,它沒有情節,看起來有點枯燥,可是我還是看下去了。因著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觸最大的地方,還是第二卷的論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節,論愛與恨的物件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謨說,驕傲和謙卑的直接物件是自我,或是我們親切地意識到它的思想、行為和感覺的那個同一的人格;而愛和恨的物件則是我們意識不到他的思想、行為和感覺的某一個其他的人。這一點在經驗中就表現得充分地明顯。我們的愛和恨永遠指向我們以外的某一個有情的存在者。當我們談及自愛時,那不是就愛的本義而言,而且自愛所產生的感覺和一個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並無共同之點。憎恨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因為我們自己的過失和愚蠢而感到恥愧;但是隻有由於他人所加的侵害才會感到憤怒或憎恨。愛和恨的物件顯然是一個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種情感的感覺永遠是愉快的,後一種情感的感覺則永遠是不快的。我們還可以大概地假設說,這兩種情感的原因永遠是和一個有思想的存在者相關的,而且前者的原因產生一種獨立的快樂,而後者的原因則產生一種獨立的不快。凡對自己的性格、天才、財富感到滿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顯露自己,並取得人們的愛和讚美的。顯而易見,成為驕傲或自負的原因的那些性質和條件,也就是虛榮心或名譽欲的原因;我們自己最為得意的那些特點,我們總是要炫耀於人。但是假設愛與尊重不是和驕傲一樣由同一性質產生的仁它們的不同點只在於這些性質或是與我們有關,或是與他人有關,那麼這種進行方法將是非常荒謬的,而且人們也不能期望每一個其他人的情緒和他們自己所有的情緒互相對應。

其實我覺得,正是因為人們不能期望每一個其他人的情緒和他們自己的情緒互相對應,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類的怨恨或難過。其實這是一種很普遍、很自然的現象,這個世界上幾乎每時每刻都有無數這樣的情節在上演,這只是人們最基本的情感反應。所以,即使是失業、失意、失利、失勢,甚至是失戀,都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誰沒有那麼幾件讓自己受傷到骨子裡的事呢。

人性論讀後感感2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沒有誰能一切都順順利利,對於愛與恨能真正的灑脫看待,是所有人應該去最求的。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確實很少。

休謨在《人性論》中認為,人的感覺是人的思想、認識觀念的唯一來源,因此,人的認識物件只能限定在感覺經驗的範圍內。只有人感覺到的事物,才是真實的存在,而“物質世界”是無法感覺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由於“人只能認識感覺”,而對於感覺產生的問題,是人的認識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 這就是不可知論。

對於他的“不可知論”,我並不十分理解,應該說基本不懂他所表達的意思。上網查了關於不可知論一些基本問題,最後也只能望而卻步了。

休謨於18歲開始構思,25歲完成了人性論初稿。這本書就我目前的認知水平來看仍顯得步履維艱,而且我可以斷言,沒有人可以完全理解這本書。並不是說其推理的深奧難懂,而在於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體驗和實驗證據,都有很深刻的個人體驗。在此,我堅信已經在閱讀過程中摒棄了我所受教育中將其定性為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者的先入之見,也沒有將自己作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為其精妙的推理所傾倒。

這就是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也是用來努力說服自己的`信念支撐。對於人性的問題太過於深奧,也許在以後我認知水平提高後,我才能有更深刻的認識。

人性論讀後感感3

驕傲使人落後,謙卑使人進步;滿招損,謙受益,這些名言警句幾乎已經家喻戶曉了。但是,驕傲和謙卑是怎麼產生的,他們又和什麼有關係,我想就不一定每個人都說的出來了。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在他的《人性論》裡詳細的證明了驕傲和謙卑產生的原因和因素。 培根說,驕傲和謙卑來源於一定的物件和觀念。而如他所說,印象非為原始印象(感覺印象)和次生印象(反省印象)。原始印象指不是由任何先前的知覺,而是由身體的構造、元氣或將物件應用於外部器官而產生的印象,所有的感官印象、身體上的全部痛苦和快樂都屬於第一印象;次生印象指直接地或透過插入其觀念而由某些原始的印象產生的印象,情感和與之類似的其他情緒都屬於第二種印象。在我看來,驕傲和謙卑都屬於次生印象,因為接下來我們就會知道它們和我們的原始印象喜悅和痛苦存在著衍生關係。

首先,驕傲和謙卑有著共同的物件,那就是自我。驕傲和謙卑的產生都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的。這即是說,如果一件東西很漂亮,很稀有,但與我們沒關係,我們是不會產生驕傲或謙卑的。但是,僅僅跟自我有關還是不會產生驕傲和謙卑的。它們還與情感有關。

但是,情感又分為情感的原因和情感的物件。假如我們因為擁有一棟很美麗的房子而驕傲。那麼,我們感到驕傲的情感原因是美麗的房子,情感物件是自己。情感原因又分為主體和性質。像上面的美麗房子,主體是房子,性質是美麗。這兩者在產生驕傲的過程中缺一不可。只有房子但不美麗或者只有美而沒有載體都不能產生驕傲。培根有句話說的很好:“美如果不被放置於同我們相關的某種東西中,單從自身考慮絕不可能產生任何驕傲或自負;而沒有美或其他可以代替美的東西,只有最強的關係就很少能對那種情感產生影響。”

以我的理解,驕傲和謙卑與我們的喜悅和悲痛相掛鉤。喜悅和悲痛是直接情感,他們的產生比較簡單,許多物體性質都會讓我們產生痛苦或快樂的感覺。但是,驕傲和謙卑的產生則要這些感覺在我們的靈魂中被激起並且構成其存在和本質的那些特殊的情緒。也就是說,驕傲和謙卑產生於悲痛和快樂,但是有悲痛和快樂不一定就有驕傲和謙卑,它們是比驕傲和謙卑更高層次的情感,“一個物件僅僅是透過愉悅作為中介才得以產生驕傲,這是因為,那個物件得以產生驕傲的性質實際上只是產生愉悅的能力。”另一個培根沒提到的是,它們還存在著互促關係。我們知道,驕傲的人在炫耀自己時都會很快樂,謙卑的人遇到慚愧時會很傷心,這時的快樂和傷心好像已經不是原來的了,而是因為驕傲或謙卑而形成的。所以,我認為,驕傲和謙卑在喜悅和痛苦的條件下形成,但在形成之後又會反作用於快樂和痛苦,使它們在強度和持續時間上有所增加。

然後,我很認同培根所說的驕傲產生的限制之一是自己獨有的物件,或者至少是少數人共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乏這方面的證明。像上天在我們一生下來就賦予我們的東西,眼睛能看到美麗的東西,耳朵能聽到美妙的聲音,四肢能讓我們行走和做自己想幹的事等等。這些是大部分人所擁有的,但是我們卻極少聽到有人會因為這些而驕傲自豪。所謂“身在福中不知福”,人總是在失去之後才知道珍惜,這些都是人的劣根。正如培根說,“在我們看來,經常被呈現出來的,並且為我們所長期習慣的所有事物失去了自己的價值,而且很快會被我們所輕視和忽視”。

最後,培根告訴我們,人對物件的判斷更多的是根據比較,而不是根據它們真正的和內在的價值。這句話說的也很在理,像今天趕潮流,標新立異的現象都可證明這一點。我們做一件事,很多都是考慮到別人的看法的。別人的評論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的行為。人比人,比死人。在同樣擁有一個優勢時,我們會不自覺的拿它和別人相比,比別人好就會產生驕傲,反之則謙卑。

透過閱讀論驕傲和謙卑這章,我更清楚地知道了驕傲和謙卑的來源和產生因素。更讓我高興地是,我體會到了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快樂。所以,以後我會多多追究一件事或物的產生原因,這對解決問題將會有很大幫助。

人性論讀後感感4

我們之所以對財富所有者產生尊重,休謨總結了三個原因:

一是歸之於他們所有的財物,這些東西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所以在每一個考慮或觀察它們的人的心中必然產生一種快樂的情緒。

二是歸之於希望分享富貴的人的財物而沾到利益的心理。

三是歸之於同情,這種心理使我們分享每一個和我們接近的人的快樂。在這三個原因中,哪個是起主要作用的呢?

休謨舉了詩人以蘋果酒為詩的題目的例子,說明富有才智的人們總是把談話轉向使想象感到愉快的題目上。由此我們知道,凡使感官感到愉快的東西,也總是在相當程度上對想象是愉快的,並且以它在實際接觸於人體時所產生的那種快樂的意象傳給思想。但是,還有其他許多理由,可以阻止我們把第一個原因認為是惟一的或主要的原因。因為快樂這個觀念既然只是藉助於那種使它接近於印象的活躍性,才能發生影響,所以那些有最多的條件加以促進、並且有變為強烈而生動的自然傾向的觀念,就極其自然地要發生那種影響。我們很容易相信,對於富人所享受的美酒、音樂或花園的概念,我們的想象總不會侷限於那些觀念上,而一定會把它的觀點帶到相關的物件上面,尤其是帶到享有那些東西的人身上。我們對於富人所有的財物而產生的愉快的情緒,到認為富人享有這些財物而產生的快樂的感同身受,可以說同情就成為那種情感的原因,因而第三個原因就比第一個原因更為有力、更為普遍了。

此外,休謨認為:財富和權力即使不被使用也自然會引起尊重和尊敬。當我們因為一個人的財富而尊重他時,我們一定體會到所有主的這種情緒(享受財物時所感到的快樂),而且如果沒有同情作用,則財富使他有能力得到的那些愉快的物件的觀念,對我們將只有一種微弱的影響。這樣,我們就發現了第一個原因,即財富提供人們享受的那些物件的令人愉快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歸結於第三個原因,而成為對我們所尊重或喜愛的那個人的一種同情。

人性論讀後感感5

財富和權勢無疑地給予其所有者以服務於我們的一種能力,可是這種能力並不能和財富所給予他自己的那種使他得到快樂和滿足他的慾望的能力放在同等地位上面。我們假設友誼和善意與財富結合起來,以此我們希望由他人的財富而得到利益。不但在權富者不表示對我們有所效勞的傾向時,而且當我們遠離開他們的活動範圍,以至他們甚至不能被假設為賦有那種能力時,我們對於權富者仍然加以尊敬,但這種尊敬是不伴有任何期望的。休謨舉例說明,人的不同的等級大部分是被其財富所規定的,不論對尊、卑、生、熟的人都是一樣。也許有人會說,由於我們習慣於從權富者方面獲得援助與保護,並因此尊重他們,我們就把這種情緒擴充套件到那些與他們的財富相似而我們卻永遠不能希望沾到其利益的那些人身上。但是在這裡並沒有這個原則發生作用,這一點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休謨舉例說,在遇到的一百個有名望、有財富的人裡面,或許沒有一個人我能夠期望從他身上沾到利益。

休謨認為,總體來說,除了同情原因之外,不再有什麼其他東西使我們尊重權力和財富,鄙視卑賤和貧困;藉著同情作用,我們才能體會富人與貧人的情緒,而分享他們的快樂與不快。

為了使這個觀點便於我們接受,休謨對宇宙作一個總的觀察,觀察一下全部動物界的同情作用的力量,和有思想的存在者彼此間的情緒的迅速傳遞。動物都有一種顯著的合群的慾望,使它們聚集在一起,而它們並不想在這種合群中沾到任何利益。這一點在人類方面更為顯著,我們每有一個願望,總不能不著眼於社會。完全孤獨的狀態,或許是我們所能遭受到的最大懲罰。一個能操縱自然界所有力量和元素的人,如果沒有人同他分享,則他仍然是一個可憐人。對於這個觀點,可以用一些例子加以證實。一個向我們誇耀房屋的人,總要特別指出房屋的舒適、優點等,這與我們的利益沒有絲毫關係,它之所以使我們感到快樂,必然只是由於感情的傳達,由於我們對屋主的同情。我們借想象之力體會到他的利益,並感覺到那些物件自然地使他產生的那種快樂。這種說法可以由此及彼,推廣到每一種物品。不過這只是關於物主的一種利益,旁觀者只有藉著同情才能發生興趣。休謨還透過田地的肥沃性、繪畫的平衡和人體之美的例子,指出我們雖然沒有分享的希望,可是藉助同情加以感受,說明同情的作用。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說,人們的心靈是互相反映的鏡子,這不但是因為心靈相互反映它們的情緒,而且因為情感、心情和意見的那些光線,可以互相反射,並可以不知不覺地消失。財富有使人享受人生一切樂趣的能力,由於這種能力,人們對於財富確實有一種原始的快樂。一個富人由於他的財產所得的快樂,在投射於旁觀者心中時,就引起快樂和尊重;這種情緒在被知覺到並同情之後,又增加所有主的快樂;在再一度反射之後,又成為旁觀者方面快樂和尊重的新的基礎。由此,休謨論述我們對於富人與權貴的尊重,同情——這種心理使我們分享每一個和我們接近的人的快樂——是主要的原因,財物本身令人愉快的原因和我們希望分享富貴的人的財物而沾到利益的心理,是次要的原因。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