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藝術

當代雕刻藝術大師簡介

當代雕刻藝術大師簡介彙總

竹藝大師——劉宗凡

劉宗凡,男,1937年生於湖南省益陽市,1950年學藝,1955年在益陽竹藝廠工作至今,現任該廠高階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和湖南工藝美術學會理事。

1990年被授予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1991年被益陽市授予有突出貢獻的科技拔尖人才稱號。

1980年,他設計的雙圈圍椅等在美國和義大利展出;1981年,設計的活動圓桌、凳等在法國、科威特展出;1987年,設計的竹藝架等赴法國參加國際博覽會。特別是以他為主設計的竹藝裝飾廳和成套竹藝傢俱系列化為全國首創,並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設計一等獎。

1991年後,他創制了各種竹樓、竹亭、竹廊、竹廳等室內裝飾工程。自1963年以來,他作為中國專家,4次出國援外,赴迦納、幾內亞等國傳授技藝,並根據該國的風俗習慣和市場需求,設計了大批產品。

他在繼承益陽竹器優秀傳統的基礎,大膽創新,創造了竹材著以、竹青貼面、竹頭拼邊等4項新工藝,使益陽竹器由一般日用品發展為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竹器工藝品和室內裝飾,是益陽竹器發展史上的重大突破。現在益陽竹器已由傳統的10多個品種發展到200多個品種,大到室內裝飾、成套傢俱,小至兒童用品等,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均獲很高評價。

玉雕大師郎曉峰的夢想

從歷史故事《將相和》到神話人物《雷公》;從瑞獸《蟾趣》到寓意“天地英雄”的《雄鷹》;從文學作品《愛蓮說》到工藝小品《卓別林》等,這一件件出神入化、栩栩如生、不拘一格的玉雕作品,異彩紛呈地出現在郎曉峰20多年的玉雕世界裡。

郎曉峰,北派玉雕傳承人,曾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姜文斌先生。其作品風格既具有北方玉雕的雄渾大氣、莊重規範,又有南方玉雕的儒雅輕緩、飄逸靈秀,在當代青年玉雕名家中很有代表性。

玉雕,是指在玉石上雕刻形象、花紋的藝術,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刻技藝之一。現代玉雕品種很多,既有人物、器具、鳥獸、花卉等大件作品,也有別針、戒指、印章、飾物等小件作品。中國的玉雕作品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譽。2006年、2008年、2011年多種流派的玉雕技藝先後被列入國家級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除了做玉雕,我別無選擇”

“我從小就喜歡畫畫,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初中畢業後夢想被迫中斷,陰差陽錯地學習了幾年玉雕技術,之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名玉雕廠的技術工人。”8月28日,在位於北京朝陽區呂家營的一家玉雕工作室內,郎曉峰用類似自我介紹的方式向記者聊起了他的成長故事。

出生於20世紀七十年代的郎曉峰是地道的北京人。他從小就喜歡老北京的故事,喜歡北京這座城市的濃濃的文化氛圍,曾經夢想成為像齊白石、徐悲鴻那樣的國畫大師。上小學時,他接觸到了讓他受益一生的美術,從此開始熱愛畫畫,他甚至把畫畫的最高境界當成自己人生追求的終極目標。“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喜歡畫畫,就想將來能在這方面有成就。”後來,因為文化學習成績不好,初中畢業後沒再上高中,郎曉峰被父母送進北京玉廠技校,接觸玉雕就從這時開始了。

“雖然走進了技校,但中央美院的夢想始終裝在我心裡。那時候我就想,如果以後有機會一定要爭取。”在技校學習四年後,郎曉峰進入北京玉器廠工作,並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從到玉器廠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訴自己要面對現實,心中的那個夢想只能永遠藏在心底。當時,除了做玉雕,我別無選擇。”郎曉峰說,通過幾年的技校學習,以及對玉雕行業漸漸深入的瞭解,此時的他已經越來越喜歡玉器廠的這份工作。因為他很喜歡看著手中一塊普通的玉石被雕琢成美玉的過程,這種藝術創作的過程是他充分闡釋自己創作理念的過程。

“當時年輕嘛,有熱情,喜歡終歸是喜歡,真正深入到創作中去,才理解理想與現實是有距離的。”早年在玉器廠出的一次小事故,讓郎曉峰徹悟了玉雕創作的真諦。“那是在做一個叫做《仕女》的人物,不小心把仕女的頭做壞了,沒加思索我便把仕女的頭切掉了,心想剩下的料還可以做成別的東西。帶我的老師傅是一位有祖傳手藝的老人,他對玉料看得很重,對我的做法很生氣,並當眾責備了我。”郎曉峰說,師傅在眾人面前讓自己難堪,心中很不是滋味。後來,師傅告訴他,在對玉石進行雕琢的過程中出現失誤在所難免,如果不是很嚴重,就應以保料為主,只有在不過度傷料的前提下,才能賦予玉石最美的藝術形象和最高的收藏、售賣價值。

在後來的工作中,郎曉峰也曾出現過很多失誤,這讓他一度糾結自己當初的選擇。“有時候做夢都會夢見自己把東西做壞了,又受到師傅批評,心裡很難受。”但郎曉峰不是輕易說放棄的人。他說,“每個人的成長和成熟都是在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中完成的,只有在失誤和失敗過後認真總結,堅持下去,才能不斷地超越自己。”

正是憑藉著堅持,郎曉峰經歷了心理、技藝的磨練,逐漸成熟,終見彩虹。“1990年進廠,1991年我的第一件瑪瑙作品《將相和》以及1992年的.瑪瑙作品《雷公》都獲了當時輕工業部的大獎。之後,幾乎每年都有作品獲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我創作的玉雕《蟾趣》獲得‘中國玉器百花獎’金獎,同年這件作品還獲得第四屆北京工藝美術展的特別金獎。”郎曉峰說。

“在他們身上,我可以實現我的夢想”

在玉器廠工作的十幾年,郎曉峰蓄積了藝術創作的蓬勃能量。“玉雕作品講究神韻。以前做玉雕只能做到形似,很難做到神似。尤其在刻畫人物表情的時候,喜怒哀樂、嬉笑怒罵能不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就要看玉雕師傅的美術功底和綜合素質了。”郎曉峰說,這麼多年來,他從未放棄學習美術,因為美術是創作的基礎,而且美術的一些表現技法也是隨時代發展變化的,他對“藝術當隨時代”這句話有著深刻的理解。

透過多年的實踐和研究,郎曉峰在傳統雕刻技法的基礎上,把素描、雕塑、寫實等現代藝術表現技法用到傳統雕刻上,使得雕刻出的各類器物立體感和美感非常強,更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也形成了他獨有的藝術風格。

“雖然現在不在玉器廠幹了,但一些喜歡我創作風格的人還是會找到我這兒來,他們對我的這種表現手法很認同。”郎曉峰說,正是那些突破以往雕刻技法的大膽嘗試,讓他看到了自身的價值,看到了老手藝在創新中煥發出的光彩。

“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沉澱,你才會有厚積薄發的能量。你要給別人一杯水,你肚子裡必須先裝滿一桶水。”為讓自己多年來的玉雕手藝能夠得到更好地傳承,郎曉峰辦起了自己的工作室,招收了幾位學生。

“這幾個學生都是美術院校畢業的,對玉雕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都有很好的基礎,在這裡,我可以把我的所學、所悟手把手地傳授給他們。儘管我沒有上過大學,但在他們身上,我可以實現我的夢想。”郎曉峰說,這些學生在這裡學習,不但管吃管住,還有工資拿,最重要的是,這裡為他們提供了難得的實踐機會。

古語云“玉不琢不成器”。一塊好的玉石,只有經過人工雕琢,才能賦予其新的魅力和價值。“在這裡學習的孩子們就像一塊塊璞玉,只要我把多年積攢的經驗傳授給他們,在他們前進的路上給予指點,他們都能被雕琢成一塊塊精美的玉石,都能成為傳承和創新玉雕工藝的接班人。”郎曉峰說,這就是他創辦工作室的初衷。

“這麼多年來,我已經習慣了和身邊這些形狀各異的玉石對話,只有把心真正沉下來後,你才會心有所悟。看著這些玉石的顏色、質地、形狀,在腦海中完成初步構思,然後將想法繪於紙上,直到定稿,然後,在雕刻中再經過無數次修改和根據材料變化不斷調整思路等。”每一件玉雕作品的雕琢過程,都是同樣的周折和反覆。郎曉峰已經習慣了這種操作技法與感情的糾纏,他說,只要付出了努力,每一件作品都會呈現出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

玉雕大師 柳朝國

2008年6月17日,中國玉器“百花獎”頒獎儀式在廣東四會隆重舉行,該屆“百花獎”唯一的特等獎由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柳朝國獲得,其作品是玉雕件《簋》。而柳朝國這位玉石雕刻大師就是武清人。

柳朝國,祖籍下伍旗鎮,生於1945年, 1962年參加工作,從師著名藝術藝人程佔雄、夏長馨、蔣通。他刻苦鑽研,承繼傳統技藝,並努力研習繪畫、泥塑,於1972年擔任設計工作,開始了獨立藝術創作,八十年代柳朝國的雕刻進入成熟期,他擅長動物和器皿造型的設計,藝術特點表現為北派玉雕的宮廷藝術風格,大氣磅礴、豪放雄渾、沉穩莊重、富麗典雅,用料嚴謹、技藝精絕、嫻熟。

五十年的辛勤耕耘,使柳朝國的作品在省市級乃至國家級的評審中成績顯著;因其對器皿獨特的設計及高超的製做技藝,現已成為北派玉雕行業的領軍人物,具有較高的聲望。2003年元月,柳朝國被授予北京二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5年6月,授予北京一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2006年經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審工作領導小組批准,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談起柳朝國的入行經歷,沒有想象中的艱苦與神秘。“我走上玉器這行,當初完全談上不上興趣愛好。我們這代人講究分配,我中學畢業後,1962年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廠。”開始他從事簡單的開料工作,由於肯吃苦愛鑽,有人進廠三年都沒學會的修理工具技術,他半年就學會了,這一切被琢玉名家程佔雄看在眼裡,破格收他為徒學玉雕手藝,柳朝國的命運由此轉變。後又師從夏長馨、李煥亭、蔣通等老藝人,老藝人們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

柳朝國最為得意的是他掌握的薄胎技藝,這也是玉器行中最為高深的藝術工藝,要達到“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的境界很難,要求琢玉者藝高人膽大。因為肉眼看不到打磨的進度,完全憑感覺。琢制過程充滿懸念、激情與刺激。目前市場上的玉料價格昂貴,所以在琢制中的那份心理壓力就別提了。整個製作過程與美玉在形成過程中玉石崩落山澗中、落入江河裡經歷千百萬年的磨礪,脫胎換骨的精神情結一致。“可以說打磨的過程就是挑戰極限的過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的感覺常使人知難而退,這和賽車、攀巖極限運動的參與者所經歷的那種心理壓力很相像。我的心臟病就是在磨薄胎時得上的。磨的時候抱著要把它磨破的態度,但又不能真的磨破它”。這是柳朝國對薄胎技藝的評價。

功夫不負苦心人。柳朝國代表作品《景象平花薰》於1985年5月被北京工藝美術品總公司精品鑑定委員會鑑定為精品;《永珍更新套車》在1990年度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新產品一等獎;2001年以後,他的九件作品先後在第二屆至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百花獎”的評選中,獲得一枚特等獎、五枚金獎、二枚銀獎、一枚優秀作品獎。2003年、2005年先後獲得首屆和第二屆北京工藝美術展,兩個金獎、一個珍品獎;作品《白玉本固枝榮瓶》在2006年揚州舉辦的全國玉石雕精品展中,被評為金獎。作品白玉雕件《簋》獲2008中國玉器“百花獎”唯一的特等獎。

柳朝國

李鳳榮:木雕大師善心善藝

“做善藝之人,雕善人之藝。”這是黨的十八大代表、莆田工藝美術城木雕區黨支部書記、莆田市善藝(李氏)工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鳳榮的座右銘,也是他50年做人、做事的原則和目標。

李鳳榮出生於“中國木雕之城”莆田的一個木雕世家,很早便在這個行業中脫穎而出。很自然地,他接下祖傳的家業,辦起了自己的木雕廠。與別人不同的是,他總想甩掉一身“匠氣”,突破傳統,有所創新。

1997年至1999年,他參加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美術雕塑專業的培訓,一邊學習藝術理論,一邊探索新的雕刻技術。

學他人所長,創自己風格。在不斷的學習創新中,李鳳榮藝術功力日益精湛,作品先後榮獲國家級各類金、銀、銅獎100多項,並被聯合國科教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授予“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李鳳榮出了名,訂單多了,應酬的事也多起來。但只要不出差,他每天必要抽出一定的時間,親授徒弟技藝。他還制定了一個授徒計劃,“用8年的時間,把技藝都傳授給徒弟。”

為了教徒弟,他不但花去了大量時間,還推掉了許多加工訂單。對於那些家境窘迫的徒弟,他不但不收“拜師費”,而且免費提供吃住。

善技者,必先有善心。這是李鳳榮一向的觀點。

工藝大師林繼芳談牙雕藝術品收藏

隨著高階藝術品收藏日益深入人心,參與者越來越多,整個市場呈現蓬勃態勢。這主要源於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帶動了精神生活的豐富,同時也讓人們認識到了高階藝術品的潛在價值。因此,怎樣正確的認識高階藝術品收藏的本質及真正的藝術內涵和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期高階訪談節目邀請到了在藝術品收藏界有相當影響的大家,一起來聊一聊高階藝術品的價值與收藏。他就是:國際著名牙雕藝術工作者、世界收藏家聯合會副會長林繼芳先生。

記者:林先生,目前在高階藝術品裡牙雕藝術品佔有重要位置,您作為國際著名牙雕藝術工作者,又是世界收藏家聯合會副會長和中華民間藏品鑑定委員會委員,請您從牙雕藝術創作的角度來闡述一下牙雕的市場價值和收藏價值。是什麼因素決定了牙雕藝術品的收藏價值?

林繼芳:我認為牙雕收藏的價值就是原材料,原來就有一定的價值,再加上好的手工藝,就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猛獁牙和象牙,象牙現在是禁止出入口的,所以猛獁牙和精美的手工藝更受收藏家的歡迎。猛獁牙如今趕上了象牙的價值,甚至比它還高。雕刻的品種很多,比如福建的魚翁和佛、北京的美女、廣州的牙球和龍船等作品都是各有特色的,五花八門。只要有好的製作,都是很受收藏家歡迎的。

記者:剛剛說原材料的價值,那麼從藝術的角度來說呢?

林繼芳:有好的雕刻就有好的收藏價值。

記者:林先生,據說您13歲就開始學習牙雕技藝,到今天可以說近50年了。那麼在這半個世紀中,牙雕這門技藝對於您的生活來說,具有怎樣的意義?

林繼芳:當我十三歲當學徒的時候,就喜歡上牙雕這門藝術,我覺得這門藝術是博大精深的。時至今日,我還在學習。有些時候,我對自己的作品還不是很滿意,所以我一直不斷地學習,我認為學習是永無止境的。而牙雕這門藝術給我的生活和生命帶來精彩,讓我有成就感。牙雕不只是我的一門手藝,而是在創作出一件好的作品時,我就會有滿足感!這個雕刻藝術對我來說,帶給我好的生活,也帶給我生命中的精彩。

記者:我想每一個喜歡牙雕作品的人,在慨嘆他精美絕倫的外在的同時,肯定也會好奇它的製作工藝。牙雕技藝的工序很複雜,而且每一項工序的要求都很高。如果是團隊合作的話,每完成一項作品需要多長時間呢?其中最難的工序是什麼?

林繼芳:最主要是選料、設計造型,再經過修光、打磨、刻畫作色。其實每一個程式都很重要,只要有一個程式做得不好,都會影響到作品。但我認為在這些過程中,難度最高的是造型過程,造型做的不好,作品就變成次品,價值上面就打了折扣。

記者:這個需要團隊合作的嗎?

林繼芳:對,有不同的分工。比如做人物,透過選料的搭配,把這個造型做好,之後修光,最主要是把手部、臉部的表情做好,這個工藝品的價值就高了。

記者:如今的市場上藝術複製品隨處可見,而且很多贗品足以以假亂真,牙雕藝術品也不例外,您作為中華民間藏品鑑定委員會委員、牙雕類鑑定修復專家,能教給我們一些分辨真假牙雕作品的方法技巧嗎?

林繼芳:市場上以假亂真的現象越來越多。辨別的技巧主要是在“紋路、皮位”上。有一些塑膠和石膏粉打磨出來的象牙製品,再經過一點手工和仿古,真正不認識的人就很難分辨。還有一些仿古經過很多工序變成古董,就要看手工了,是現代的手工還是古代的,這樣就能分辨出來真假來。說到修護方面,如果手斷了就放一個新的手上去,如果臉裂了就把頭部換掉,最主要的是看這個作品壞在什麼地方,就針對這個地方來修護。

記者:請林先生用一段話結合自身所長展望中國高階藝術品的未來發展。

林繼芳:希望做牙雕的作者,能選好原材料、做好雕刻,不要用非法象牙,用合法的方法為藏家創造更好的作品,做得更好、更精細!做為牙雕工藝作者,我會用好的牙雕原材料和精細工藝藝術為藏家提供良好的藝術品,為中國高階藝術品的繁榮盡我最大的努力,讓傳統的牙雕藝術延續下去傳給下一代!

根藝大師鄭世有的“柴珠”情

“柴珠”是方言諧音,指的是樹根。雖為諧音,但如果更確切點,“珠”用“株”可能要更恰當。不過,鄭世有特意要用珍珠的珠,他覺得“以柴成珠,變廢為寶”更切合根雕這門藝術的本質。也正因為對藝術的這份執著,他的“柴珠”作品在國家級工藝美術展事中屢屢獲獎。

上月初,2012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結果揭曉,鄭世有的根雕作品《本願》獲得金獎,作為工藝美術界最高級別的綜合性展評,“柴珠”能嶄露頭角著實不易。6月8日,為期半個月的鄭世有“柴珠”藝術展在蘭溪市博物館開展,作為蘭溪市政協委員文化月壓軸展,包括《本願》在內的百十件根雕作品吸引了眾多根藝愛好者的眼球,省內外一些業內人士聞訊後也紛紛趕來觀摩。

“我自己雕刻了47年,根雕也搞了30多年,在我的眼中像鄭世有這種不斷追求的人還是不多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副主席高公博在參觀後說,浙江是根藝之鄉,鄭世有是一個傑出的代表,他特別有靈氣,而且有個性。我們都說個性是藝術的生命,鄭世有利用他的個性,在無限的開拓創作題材、使根材賦予生命方面,做出了很多探索,所以他許多作品都充滿著生命的呼喚。

化柴為“珠”

枯樹根也有了生命

“‘本願’是佛經裡的一個詞彙———釋迦牟尼佛的本願,它有一種往生的意思,像《聖經》裡面昇天堂的意思,這其實是心境的一種東西。說的是你要達到那種境界,你的心也要達到那種境界。”

鄭世有,字小有,1968年出生於蘭溪市梅江柳塘邊村。現為中國根藝美術大師、金華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會長,蘭溪市第十三屆政協委員。對於此次的獲獎作品,他感觸頗多:佛學裡,“本願”蘊涵著因與果的關係。之所以創作這件作品,他想表達的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段坎坷”,並期望以此帶來激勵。

鄭世有說,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工藝精品,但以前不夠強大,八國聯軍入侵,故宮裡的珍玩幾乎掠奪殆盡,即便菩薩的佛頭,圓明園的獸首也蒙受劫難。不過,現在中國崛起了,有能力到外面直接購買回來。他雕的這件《本願》作品題材上就是佛頭。

“在創作手法上,我將之稱為‘剝琢雕’。”鄭世有說,就像是經歷了很多年的坎坷,因風吹雨淋自然腐蝕、風化一層層掉了一般,讓你看不到雕痕。尤其是這件作品的原材料是花梨瘤(即花梨木的一種自然畸變形態),那些疙瘩剛好和佛祖的髮飾很接近。這對引發人們的思緒或者感悟起到極大的作用。

把根留住

艱苦並快樂著

“根雕,其實就是將沒有多大價值甚至已經腐朽的樹樁,經過選型和雕塑,發揮藝術想象力將其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鄭世有說,“以柴成珠,變廢為寶”可以說是他們這個行業變廢為寶的一個宗旨。作為根雕工作者,雖然面對的是些廢棄物,但對原材料的形與神巧妙聯絡後,創造出多姿多彩的形象,能使人獲得不同的審美感受。

為了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藝術感受,鄭世有從家鄉巨匠方增先的“積墨人物畫”中得到啟發,創新了“稜塊雕”的技法,並運用到根雕人物臉部的創作中。這一創作手法使木質內在的肌理美外露,又更多了一些刀痕美,恰似繪畫中的筆觸,也好比國畫中的焦墨、積墨的美術效果,使作品更有雕塑的體積感和立體感。同時,鄭世有又創新和運用了“柔和雕”、“意象雕”和“剝琢雕”,以達到塑造人物臉部表情的需要。為了使自己的作品達到雅俗共賞,他又努力向美術高校的學院派學習現當代的雕塑手法。

“一件作品從選材、構思、製作,直到命名,歷時一年半載,甚至耗上數載光陰,那是常有的事。”談起心得,鄭世有說,這裡面的藝術成分還是很深的,很值得挖掘。

七分天成

根雕創作勞心累人

因面對著的是常人不起眼的“柴珠”,鄭世有自號“柴珠堂主”,徜徉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

“其實一路走過來,從學手藝到現在為止,回想起來真是一步一個腳印。”鄭世有說,最初家人朋友的不理解,四處奔波尋覓枯根爛木的艱辛,對他來說早已習以為常。這次蘭溪市政協為其在家鄉舉辦個展,他特地帶母親來看了看,“我老媽現在感覺還是很幸福的”。

虯枝樹根或成為長鬚飄逸的老者、或化身慈眉善目的菩薩……十年如一日,鄭世有在“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精雕細琢間,盡展著藝人的別樣情懷。2000年,鄭世有首次赴中國美術館參加“第七屆中國根藝美術優秀作品展”,一舉榮獲“劉開渠根藝獎”金獎,之後又連續三屆榮獲“劉開渠根藝獎”金獎,以及“中國根藝美術學會年度先進工作者”稱號等。2007年至2011年,他應邀到泰國、寮國創作紅木根藝美術作品,作品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和收藏。

“出去展的時候,總會發現自己很渺小,所以一直鞭策自己一定要往前走。”鄭世有說,成功的路沒有捷徑,這裡面關鍵是發現自己的天賦,再是要勤勞好學,要有恆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