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節日》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華傳統節日》教學反思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傳統節日》教學反思1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澱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於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但是,本課所涉及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恰恰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並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的目標。
本節課我感到較為成功的地方是:
一、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引導學生運用已學會的識字方法認識記憶生字。學生中透過拼音、查字典、問老師、問同學的方法認識生字,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記筆順的方法記憶生字。對於識記本課生字的重點達成度比較高。
二、對於學生比較陌生的“乞巧”我透過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乞巧”就是祈求心靈手巧,是乞巧節的習俗。我們這個地區艾葉不常見,我透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艾葉,知道插艾枝是端午節的習俗。
三、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透過指導學生讀出幾個節日和習俗,不同的節日分別讀出歡快和悲傷的'感情,使學生熟讀、有感情朗讀,為背誦課文打好基礎。
四、透過讓學生填空練習,指導背誦背誦課文。透過看圖說節日,讀詩猜節日使學生掌握幾個傳統節日的習俗。
五、在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賽龍舟的影片,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讓學生查閱資料,瞭解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習俗,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處在於:
由於前半部分學習生字詞佔用時間過多,學習課文時間太少,對於習俗學生只是一點而過,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對於傳統節日的意義感受不深。今後我會備課時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力爭每節課都高效、精彩。
《中華傳統節日》教學反思2
《中國傳統節日》是透過語文的綜合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透過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讓學生學會溝通、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創造思維能力和組織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開發利用校內外語文教學資源,提高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一、依據學情,展開活動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程度的提高,國外的一些節日也逐步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學生對這些節日瞭解很多,卻對中國傳統節日瞭解缺失。為了讓學生全面瞭解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透過組織了《中國傳統節日》綜合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過好中國節,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藉助多媒體,激發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我設計用多媒體技術激發興趣。多媒體播放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懸掛艾草、佩戴香囊的畫面。一年一度的端午節馬上又要來臨了,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燻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還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等節日,多姿多彩的傳統節日習俗內涵豐富,具有濃郁的中華文化韻味。讓我們過好中國節,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三、採用多種形式,傳承傳統文化
在教學中,採用多種學生喜愛的形式,激發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的熱情。活動一:音樂詩歌朗誦會。歷來關於傳統節日的詩文很多,民謠也很多。要求學生挑選自己喜愛的詩文、民謠上臺朗誦,並評出最佳朗誦獎。活動二:研究報告展示。在課堂上交流並經教師輔導、修改後在全校展出,也可以製作成幻燈片播放。活動三:各小組合作,按專題編輯成書。如《中國傳統節日的傳說》《中國傳統節日的飲食文化》《中國傳統節日的民俗》《中國傳統節日詩詞》等。
在教學實踐中,讓我明白:語文綜合學習強調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實踐,在綜合開放的環境下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整合,在共同合作的環境下重視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探索和研究。語文綜合學習是一種較為新穎靈活的教育方式,與以往傳統的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及口語交際相比,它更注重在開放式的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親身體驗,重視學生對所學內容更深刻的體驗與內化。
《中華傳統節日》教學反思3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澱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於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中國的節日怎麼過,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學生們並不清楚,當我將端午節作為例子並且從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吃上入手,學生們的興趣還是比較高漲的,端午節不僅可以吃粽子,比如在傳統過法中吃大蒜、吃雞蛋這些習俗孩子們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習俗、每一項習俗所代表的意義等等都成為學生關注的的焦點。所以說學生不是不喜歡中國人自己的節日,關鍵是讓學生怎樣去喜歡。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並激發民族自豪感。佈置學生書寫對過節中一些風俗習慣的瞭解。
本節課我感到較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學生中透過查詢資料、調查採訪、小組合作、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瞭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學法指導。揭示課題後,讓學生說說,要想深入、全面地瞭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師及時梳理學生所提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節。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很強,三個節日的彙報分別採用了介紹資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努力做到“六讓”: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髮現;資料——讓學生收集;內容——讓學生自選;結論——讓學生歸納,而且在學法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將現代資訊科技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了質的飛躍。
4、在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賽龍舟的影片,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三年級的孩子對於蒐集到的資料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而不是念。我想這需要平日裡紮紮實實地練習,今後我會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在綜合實踐活動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喜歡並樂於參與的,我們教師要充分尊重這樣的一個個主體,無論是哪種情況,在遵循綜合實踐活動分組原則的基礎上,用感情做橋樑,用道理做紐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那份光,那份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