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最好的教育在哪裡》讀後感

《最好的教育在哪裡》讀後感(精選3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最好的教育在哪裡》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好的教育在哪裡》讀後感1

《最好的教育在哪裡》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讀了於潔老師的《最好的教育在哪裡》這本書以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於潔老師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是樸實無華的,它就在我們教師的生活裡,它就在我們教師的教育信仰裡,它就在我們教師的愛心裡,它就在我們教師的專業素養裡,它就在我們學生的成長裡。

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說:“教育的靈魂,就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孩子們都將會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過:“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答案。”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從知識獲得的途徑與方式的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透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葉聖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印度著名哲學家菩德曼說: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穫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穫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穫一個命運。培根也曾經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透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從這些名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良好的習慣已經被塑造為一個人存放在大腦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以外,更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後的繼續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讀了一書,細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是我對未來的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我的教育思想讀後感.教育的偉大使命是使人們從無知走向成熟.書中用精闢的語言勾畫了二十一世紀教育理想的燦爛和輝煌,使人們對未來的教育充滿信心。

《最好的教育在哪裡》讀後感2

一位著名的作家說過,看一個人有兩個取向,一是看他“做什麼”,二是看他“不做什麼”。有時候,看一個人“不做什麼”,更能看出他的精神和品質。因為“做什麼”往往具有共性,而“不做什麼”常常具有個性。

在江蘇省教科院教師書院趙國忠主任研究於潔老師而撰寫的《天使教師》中,我看到了於潔老師的教育堅持“做什麼”;而在於潔老師主編的《最好的教育在哪裡》中,我分明看到了她心中最好的教育堅持“不做什麼”——————不告狀,不放棄,不氣餒,不急躁,不後悔。

教育不是工業,不可以流水線式地生產;教育是農業,需要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教育孩子是一件慢活,試圖一下子提高成績,試圖一轉眼改變後進生,試圖一次活動就建成了班集體願景,這樣的想法百分百不能實現,這樣的老師十之八九會失敗。《最好的教育在哪裡》告訴我們,“心拉近了,一切都近了”。小東為什麼總是拒人於千里?因為他心裡有難言之隱,父母離婚嚴重影響了他的一切。而這些,他不能說,不好說,不想說!於是,與大家越走越遠,自己越來越孤獨,成績越來越下滑。老師走近了學生心靈,走進了學生家庭,後來,小東的父母為了孩子而和解,問題得到圓滿的解決。於潔老師在點評中說,由於小東的班主任崔老師愛自己的學生,學生才會信任崔老師,崔老師才可以深入地走進他家,幫助他。於潔認為,改變一個,可以改變世界!所以,不著急,認真做,從小事做起,從一個做起,從身邊做起,你會發現,世界在悄悄地改變著。

“大教育”觀認為,教育是學校、家庭、社會合作的教育,每一個方面不可或缺,這固然是對的,“三結合教育”肯定比單打獨鬥要強得多。但是,如果這樣的理由成為教師的擋箭牌,成為教師推脫自身教育責任的理由,那就是最大的悲劇。於潔老師堅持《我的家訪不是來告狀》,就是因為這一理念,家訪成為溝通,成為交流,成為研討,成為孩子發展的平臺。這篇敘事採用了欲揚先抑的方式,而且關注細節,使得敘事跌宕起伏;把自己當孩子去思考,把孩子當自己的孩子去理解。在《敲開教育的心理之門》一章裡,還有《愛一朵花就要陪她綻放》,不是著急地責備她為什麼遲遲不開花;《以平常心對待“半顆心”》,告訴我們應該用全心對待只有“半顆心”的孩子;《讓抑鬱的他變成陽光少年》,絕對不是告狀能夠解決問題的;《當有人抹黑班級時》,你是不是想去告狀?於潔可不贊成。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是西方經典的教育理念,但是中國教育工作者很是想不通。這一句話是從理念上說的,要求教師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但是,拿來要求教師的教育教學,就不妥了。馬卡連柯說過,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當我們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時,也要儘可能尊重一個人。俗話說“人出一百,五顏六色”,學生也是一樣,差異性很大;天賦差異,相貌差異,基礎差異,於是,成績有高低,表現有懸殊,甚至品行有優劣;這時候,有教無類顯得非常不容易。

回想當時的我對問題生缺乏耐心和方法,發現問題小題大做,動輒請家長,或停課反省,致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破罐子破摔,不求進取。在教育轉化過程中,出現反覆,對此我當時要有寬容的態度,除了用愛心去感化他們外,還要耐心地教育和期待他。

《最好的教育在哪裡》讀後感3

到底怎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曾經迷惘,如今閱讀了《最好的教育在哪裡》,心裡也是有了一點清晰的影子。最好的教育是樸實無華的,它就在我們教師的日常生活裡,它就在我們教師的教育信仰裡,它就在我們教師的愛心裡,它就在我們教師的專業素養裡,它就在我們學生的成長裡。

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沉迷網路、惹是生非、反覆犯錯……一線的教師每天要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問題,心態平和是制勝法寶。《我的家訪不是來告狀》一文,於潔用簡單的德育敘事,洋洋灑灑一萬餘字,讀起來輕輕鬆鬆,這是因為除卻於潔老師深愛學生之情,還有她深諳敘事之妙。於老師敘事欲揚先抑,接班之處,原班主任懊喪的敘說,校領導的鄭重提醒,任課老師無可奈何的嘆息,W同學滿不在乎的遲到,家長會主人公的缺席……我們的心已經沉到海底。這樣的層層鋪墊,凸顯了W同學教育的難度之大,效果之微,前路之渺茫,也為後文的展開和發展做了很好的鋪墊和鮮明的預示,使得後面的教育工作更加的難能可貴,後面的轉化更加來之不易。怎樣才能給學生歸屬感?首先,愛一朵花就要陪她綻放;其次,不要試圖主宰學生;再次,建立學生的責任感;最後,關注孩子的有點。

馬卡連柯說:“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當我們儘量多地要求一個人時,也要儘可能地尊重一個人。”一線教師們,在一次次摸石過河的教育中,慢慢體悟出“尊重是教育的真諦”。他們一邊勉勵自己堅持,一邊學習尊重學生。

如果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被很多人認為是唱高調,那麼“沒有不能教育的學生”則是實實在在的道理。孩子的天性就是渴望獨立,就是愛犯錯誤。面對從小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他所擁有的知識爺爺奶奶的溺愛,所以無論是言行,還是學習,他都是這樣或者那樣的欠缺。但是這樣的孩子也有誠懇善良的以免,這時班主任要適當“容錯”,不能苛求,學習不理想,其他方面卻可以相信他們能夠做得很好的',所以老師要相信他們,相信他們有優點,相信他們有決心,相信他們有改變的願望。

嘔心瀝血反被憎恨、用心良苦反被誤會,教育和事成了一線教師的一廂情願?年輕教師經驗不足魯莽行事,從此師生成陌路;經驗作祟錯怪了學生,老教師放不下面子向學生道歉,很多年後成了紮在心裡的一根刺隱隱作痛。5+2=0,總是有那麼多黔驢技窮江郎才盡,總是希望學生能夠變得更好卻總是有心無力,是寫隱藏在一線教師內心深處的焦慮與憂傷,一旦開啟一個缺口便滔滔不絕。別以為他們只會怨艾哀傷,就算遍體鱗傷,也要贏得漂亮。一屆屆學生流水般走過,撫平心頭的痛,一線教師依然是打不死的小強。孟子云:“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如斯如是。

教育界的“農夫與蛇”的案例告訴我們:

一、班主任要保護好自己。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用情真切,往往是看成自己的孩子去對待的。而作為老師卻又很多的束縛,一項體罰與變相體罰,就將老師的心永遠排除在了父母的心之外。而賦予教師的“批評權”,又刺閃了多少老師的眼!所以,在教育中,作為老師,班主任,我們一定要先保護好自己,千萬別讓自己陷於被動狀態。

二、別把自己看成救世主,我們不能普度眾生。現在孩子的成長環境變得複雜了許多,當然並不否認大多數孩子的好,但依然有極個別因家庭原因、性格、心理的變化而變得冷漠活成了“農夫”所救的“蛇”。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就是要引導好學生的成長,儘量讓他們的生活中少一些陰霾。

三、儘量均衡自己給學生的關注度。不特別重用某個學生,有時候特別的愛往往會成為特別的傷害。在培養班幹部方面,我們還需要多觀察、讓有經驗的同學帶帶“新人”,儘量爭取發揮每個學生的特長,最終人人都成為管理班級的好手來共同把班級帶好。

四、多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關愛。寫在作業本上的及時鼓勵,對今天所看見的他的行為的及時肯定,不足之處的及時指出等等讓學生知道班主任的目光一直在我身上。

五、建議給學生一個宣洩的出口。沒有朋友的學生其實有無數的句子在打轉,班主任其實可以給學生設定傾訴的機會,讓他們有機會拍出負面情緒。記得走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年,我的指導老師就對我說:你要花更多的心思在“沉默者“身上。是啊,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