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有趣的平衡教學設計

有趣的平衡教學設計(精選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趣的平衡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有趣的平衡教學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1、透過實驗,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樹立團體合作意識,培養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學習重點:

掌握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學習難點:

體會和理解數學思想方法的具體內容及應用。

教 法:歸納法 總結法

學 法:複習法 歸納法

教 具:課件

學習過程

一、激發興趣,匯入新課(2)

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平衡現象。板書課題

二、請你說說杆稱與天平的結構有哪些相同點?(2分)

1、杆稱左右兩邊離支撐點的距離不相等。

2、天平左右兩邊離支撐點的距離相等。

三、小組合作實驗,探索規律(3分)

1、每組都有一根標有刻度的硬塑膠管,15個質量相等的棋子,2只塑膠袋,請同學們根據實驗記錄單(1)的實驗步驟進行操作。

2、小組實驗時,由一位同學負責填寫記錄單;兩位同學分別負責操作兩邊的棋子數和刻度數;另一位同學負責策劃、協調操作。

3、完成實驗後,把實驗記錄單(1)填寫完整。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麼比例?

(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5、觀察表中資料,你有什麼發現?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四、課堂檢測:(2分)

你能利用平衡的原理,算出嗎?

(用反比例解答)

解:設左側物體的質量為xg.

左=右

2x=5×500

2x=2500

x=1250

答:左側物體的質量為1250g.

有趣的平衡教學設計 篇2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匯入

同學們,你聽說過“槓桿原理”嗎?知道它在生活中的應用嗎?可能大家都沒有想到,槓桿原理的背後隱藏著數學原理,那就是反比例關係。下面就讓我們透過實驗來體驗它的奧秘吧。

實踐與操作

1、明確提出活動要求。

“有趣的平衡”活動由三部分組成。

(1)製作實驗用具。

(2)探索規律,體驗“槓桿原理”。

(3)應用規律,體會反比例關係。

2、小組合作,自主活動。(教師巡視,適當點撥)

3、展示製作實驗用具情況。

4、彙報探索到的規律。

觀察實驗二、實驗三的操作過程,你有什麼發現?

預設

生1:如果左右兩個塑膠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只有把它們移動到與中點距離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生2:若滿足“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則竹竿一定平衡。

生3:在“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的積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右邊的刻度數增大,所放棋子數反而減少;右邊的刻度數減小,所放棋子數反而增多。

生4:在“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的積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右邊所放棋子數和所在的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

5、活動小結。

“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在物理學上,這個規律叫做“槓桿原理”,拴繩的那個點就是槓桿的支點。

典型例題解析

你能利用槓桿原理算出左邊物體的質量嗎?

分析 根據槓桿原理“左邊物體的質量×左邊物體與支點的距離=右邊物體的質量×右邊物體與支點的距離”進行解答。

解答 500×5÷2=1250(g)

探究活動

1、課件出示探究內容。

星期日,爸爸帶小明和妹妹到公園去玩蹺蹺板,小明體重44 kg,妹妹體重35 kg。如果要讓蹺蹺板兩邊平衡,至少可以想出幾種辦法?

2、小組討論、分析、解答。

3、交流、彙報。

(答案不唯一)

全課總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佈置作業

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槓桿原理。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有趣的平衡:左邊所放棋子數×左邊的刻度數=右邊所放棋子數×右邊的刻度數。

有趣的平衡教學設計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有趣的平衡》屬於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整理和複習》中的綜合應用的第一課時,活動內容分為製作實驗用具、體會槓桿原理、體會反比例關係三個部分組成。教與學好這部分內容,不僅是對比例知識的鞏固,而且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有利於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有利於學生分析動手、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

2、學情分析

有趣的平衡是在學生掌握了比例知識的基礎上設計的,六年級學生屬於小學高年級學段,學生對有用的數學更感興趣,平衡現象對於六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學生很少對其進行理性分析,他們更多的是感性的生活經驗,而未上升到科學的層面。為此,重視有趣的平衡的教學,其目的是使學生透過實驗,發現左邊的棋子數乘刻度數等於右邊的棋子數乘上刻度數,初步感知槓桿原理。同時發現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學生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3、教學目標

⑴透過生活中平衡現象的實驗,體會所學的比例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⑵透過實驗尋求規律,培養學生動手實踐、抽象概括和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⑶透過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體會學好數學的應用價值。

4、教學重點

體會槓桿原理,加深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5、教學難點

能利用掌握的比例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這部分內容體現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探究過程,因此,教學時,可採用動手操作、直觀發現、探究概括、應用昇華等措施進行教學,使學生體會到右邊刻度數增大,棋子數反而減少;刻度數減小,棋子數反而增大的規律,真正對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三、說學法

由於學生的智力是多元的,在思維上存在著差異,有的善於形象思維,有的善於邏輯推理,有的善於動手操作,綜合考慮,本課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合作交流為主要形式,調動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讓人人學習到有價值的數學。

四、說教程

㈠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談話引思。同學們,玩蹺蹺板時,怎樣使它平衡呢?

2、交流引新。剛才同學們的交流,實際上是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這個活動的名稱就是有趣的平衡。(板書課題)

[意圖: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總是從問題開始,讓學生從熟悉的玩蹺蹺板活動中產生疑問,引出新知,從而增強學生參與探究的興趣和好奇心。]

㈡合作互動,探索規律

1、感知平衡現象

投影:教師出示蹺蹺板、天平等圖片。

提問:①這幾幅圖都共同反應了一種什麼樣的現象?你是怎麼知道的?②這裡的平衡與什麼有關?

追問:質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標準呢?

[意圖:透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衡現象,提出質疑,激發了學生探究、實踐、驗證的慾望。]

2、實驗探索規律

⑴活動要求。在動手之前,一要明確活動每一步的任務和要求;二是以小組為單位,按照活動步驟合作活動;三是活動時要邊動手邊思考:與前面學習的哪方面知識有聯絡?怎樣應用我們學習的知識來更好地完成這個活動?

[意圖:活動之前,先提出活動要求,這樣讓學生活動的目的性更強,活動更規範有序,從而增強活動的效果。]

⑵實踐探索

實驗活動一:

談話思考:活動的第一個步驟做什麼?

觀察回答:課件出示第114頁第一幅圖。

教師小結:一要注意竹竿粗細均勻;二要選好中點;三要從中點向左右兩邊,每隔8釐米做一個刻度記錄,儘量相等。

小組活動:按上述要求操作,檢驗是否平衡。

[意圖:透過圖片來反映活動,學生看得比較具體,同時透過觀察、分析、操作,為活動的準確性奠定了基礎。]

實驗活動二:

提問思考:①如果兩個塑膠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②如果兩個塑膠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討論交流:先在小組內互相討論,再派代表在班上交流。

小組活動:動手驗證交流觀點的正確性。

左右兩邊刻度相同,放入的棋子同樣多,就能保證平衡;當左右兩邊棋子同樣多時,槓桿中點兩邊的刻度相等才能保證平衡。

[意圖:引導學生從具體到抽象在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從而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拴繩的那個中點是支點,當支點兩邊等距離的物體質量相同的時候,竹竿保持平衡。]

實驗活動三:

操作思考:①如果左邊塑膠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膠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②如果左邊塑膠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右邊的塑膠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棋子呢?在刻度2上呢?

有趣的平衡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透過實驗,讓學生髮現“左邊的刻度數×鉤碼數=右邊的刻度數×鉤碼數”這一規律,並認識到當其中某一邊乘積一定時,另一邊的鉤碼數和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對比例的理解。

(二)過程與方法

在分組實驗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槓桿平衡的條件和知識,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身邊的生活現象的習慣,以及科學求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發現“左邊的刻度數×鉤碼數=右邊的刻度數×鉤碼數”的規律。

教學難點:發現其中某一邊乘積一定時,另一邊的鉤碼數和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並利用這一關係解決具體問題。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平衡標杆、鉤碼、填寫單等。

四、教學過程

(一)感悟平衡

1、課件展示蹺蹺板、天平等圖片。

教師:同學們,這些圖片都反映了一種什麼樣的現象?

預設:平衡。

教師:那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在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現象──平衡(板書)。你覺得平衡和什麼有關?

預設1:重量(板書)。

預設2:距離(板書)。

2、課件展示傾斜的蹺蹺板。

教師:怎樣做,才能使蹺蹺板平衡?

預設1:輕的一端加重。

預設2:重的一端減輕。

教師:輕的一端加重或重的一端減輕是改變了什麼?(板書:重量)

預設3:輕的一端物品往後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

教師:輕的'一端物品往後移,重的一端物品往前移。實際上改變了什麼?

由此可見平衡還與什麼有關呀?(板書:距離)

【設計意圖】透過生活中平衡的現象,讓學生猜想影響平衡的一些要素,並透過具體的模擬演示來加以證明和感悟。同時也為後續的活動操作做好鋪墊。

(二)實驗探索

現在每個組都有一根平衡標杆、一些鉤碼和一張表格等物品放在桌子上。請大家對照物品清單核對一下,是否有出入。

按照老師的示範,請你們將標杆調至平衡。

1、活動一

探索在特殊條件下平衡標杆保持平衡的規律。

(1)出示探索的問題:

如果鉤碼掛在標杆左右兩邊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鉤碼才能使標杆保持平衡?

a、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兩邊所放的鉤碼要同樣多。

b、演示證明。

如:左邊放3個鉤碼,右邊必須也放3個鉤碼,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出示探索的問題:

如果左右兩邊放置同樣多的鉤碼,它們移動到什麼位置才能使標杆保持平衡?

a、學生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

鉤碼掛在標杆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b、演示證明。

如:左邊鉤碼掛在刻度為“4”的點上,則右邊鉤碼也要掛在刻度為“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活動小結:你有什麼體會?

要保證標杆平衡,左右兩邊鉤碼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到中點的刻度(距離)要相等。

【設計意圖】透過具體的演示實踐,讓學生真正感知,在鉤碼掛在標杆左右兩邊的刻度相同的情況下,只有當鉤碼的個數相同時,標杆才會保持平衡。而當左右兩邊的鉤碼的個數相同時,只有將它們放置在相同的刻度位置時,標杆才會繼續保持平衡。

2、活動二

探索在一般條件下標杆保持平衡的規律。

(1)出示探索的問題:

如果在標杆的左邊刻度為3的位置放4個鉤碼,在標杆的右邊刻度為4的位置放幾個鉤碼才能使標杆平衡?

如果在標杆的左邊刻度為6的位置放1個鉤碼,在標杆的右邊刻度為3的位置放幾個鉤碼才能使標杆平衡?

(2)學生猜一猜。

(3)學生動手實驗,完成表格一。

(4)小組彙報實驗結果。

(5)教師:你發現了什麼?

要想使標杆平衡,必須“左邊的刻度數×鉤碼數=右邊的刻度數×鉤碼數”。(板書)

教師小結:

同學們,你們發現的這個規律實際上就是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標杆中間的那個點就是支點。

3、活動三

(1)出示探索的問題:

如果在標杆的左邊刻度為4的位置放3個鉤碼並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表中所示的幾個刻度上放幾個鉤碼才能保證標杆平衡呢?

(2)學生動手實驗,完成表格二。

(3)小組彙報實驗結果。

(4)你發現了什麼?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鉤碼數的積相等時,才能保證標杆平衡。

(5)從表格二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鉤碼數成什麼比例?

學生觀察表格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設計意圖】在已掌握的知識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透過猜想、具體實驗操作發現:要使標杆平衡,必須滿足“左邊的刻度數×鉤碼數=右邊的刻度數×鉤碼數”這一規律,同時也發現刻度數和所放鉤碼數兩種量成反比例關係。

(三) 聯絡生活,知識應用

1、父子倆在玩蹺蹺板,兒子體重15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2米,父親體重70千克,他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2、有一位水果老闆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果農們購買實際重500千克的梨時,就把梨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天平顯示只有400千克重。而當他把梨賣出去的時候,他把梨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梨會有多少千克重?

參考答案:

1、米;2.625千克。

【設計意圖】讓學生將已掌握的知識應用到一些實際生活問題中去,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和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透過做實驗,感受到了這“有趣的平衡”(板書),瞭解了槓桿原理。所以在今後,老師希望大家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因為生活中有很多現象,如果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就會給我們帶來許多有趣的思考。

有趣的平衡教學設計 篇5

活動目標

1、透過實踐活動,發現“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右邊的棋子數×刻度數”,初步感受槓桿原理。

2、在實驗中發現當“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

3、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解決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培養動手操作及歸納、推理的能力。

活動重點

透過實踐活動,發現“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右邊的棋子數×刻度數”,初步感受槓桿原理。

活動難點

在實驗中發現當“左邊的棋子數×刻度數”的積不變時,“右邊的棋子數”與“刻度數”成反比例關係,加深對反比例關係的理解。

活動形式

小組合作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膠袋、棋子,實驗記錄表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出課題,感悟影響平衡的因素

1、遊戲引入

做平衡小遊戲,提問:這是一種什麼現象?(板書課題:平衡)

你覺得平衡與什麼有關?(質量)

2、加深經驗感悟。

那麼質量是不是平衡的唯一標準呢?我們來看一個蹺蹺板遊戲(出示圖片),怎樣才能使蹺蹺板平衡?(輕的一端加重,或讓小朋友往後坐,重的一端小朋友往前坐。)

往前坐或往後坐實際上改變了什麼?(與中點的距離)由此可見平衡還與什麼有關?(距離)

在平衡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數學規律呢?同學們會在操作實驗中去找到“平衡的規律”。

二、自主探究規律,研究問題,體會槓桿原理

實驗準備:把米尺的50釐米處作為中心點,繫上繩子。往兩邊每10釐米標記為一格。

實驗要求:

(1)4人一組,組員明確分工,共同參與。

(2)邊操作邊記錄,填寫實驗記錄單。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規律

(1)出示探索問題:

①如果塑膠袋掛在米尺左右兩邊的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持平衡?

②如果左右塑膠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麼位置才能保持平衡

③發現的規律是:____

(2)小組彙報。

(3)教師引導學生概括規律。(在左右兩邊相同的刻度處放相同數量的棋子,米尺就能平衡。)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米尺保持平衡的規律。

(1)出示探索問題:

①如果左邊塑膠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膠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平衡?

②如果左邊塑膠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右邊的塑膠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在刻度2上呢?

③你又有什麼新發現?

(2)小組彙報。

(3)老師引導學生概括規律。(要想使米尺平衡,必須使“左邊刻度數×棋子數=右邊刻度數×棋子數”。)

教師小結:同學們發現的規律實際上就是物理學中的“槓桿原理”,拴繩子的那個點就是支點。

三、應用規律,深入思考,領悟反比例關係

1、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並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右刻度12346

所放棋子數

乘積

(1)學生理解“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並保持不變”的含義。

(2)學生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結果並交流彙報。

(3)引導發現:左邊刻度數×棋子數的積一定時,右邊刻度數與棋子數成反比例。

2、拓展延伸

活動三:探索在米尺兩端不同刻度掛多個棋子米尺保持平衡的規律。

在剛才的實驗中同學們有那麼多的發現,太了不起了!下面我們增加些難度。如果在米尺左右兩邊多個刻度上掛勾碼,還符合這條規律嗎?這一次我們還是透過實驗來尋找結論。

實驗後學生彙報。

單憑你們兩組的結論是一樣的就能說這條規律是真理嗎?得需要更多的驗證。其他小組的結論一樣嗎?實驗資料一樣嗎?不同的實驗資料得到了相同的結論,這樣才更有說服力。

同學們,實際上這是一條已經被科學驗證的規律。希望同學們能夠結合自己的操作,理解它。(左邊棋子數與刻度數乘積之和等於右邊棋子數與刻度數乘積之和。)

四、聯絡生活,知識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1、生活中有那些的關於平衡例子?你能說說嗎?

2、利用平衡的規律解決問題。

星期天,爸爸帶小明和妹妹到公園去玩翹翹板,小明體重44千克,妹妹體重35千克。如果要讓翹翹板兩邊平衡,你至少可以想出幾種辦法?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透過有趣的活動,瞭解槓桿原理。今後,我們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用數學的眼光審視生活,進而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板書設計:有趣的平衡

質量距離

棋子數刻度數左邊棋子數×刻度數=右邊棋子數×刻度數左邊棋子數與刻度數乘積之和等於右邊棋子數與刻度數乘積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