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變形記讀後感

《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精選7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1

卡夫卡和格里高爾後者是《變形記》一文中蛻變為一巨型甲殼蟲的主人公,旅行推銷員。而前者則是這隻巨型甲蟲的一手製造者,現代派文學作家。

細讀《變形記》,竟發現以上兩位人物頗有相似之處。

同樣的無歸屬感。

這一點在卡夫卡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記傳中提到,他是猶太人,出生在布拉格,講德語,臣服於奧匈帝國,集猶太,斯拉夫,德意志民族的成分混雜於一身。如此複雜的身世,無疑使這位文壇巨匠陷入了重重的歸屬選擇中。可是事實並沒有更多的迴旋餘地——他最終成為孤獨流浪的遊客。在一封信中,他這樣寫道:“可是我沒有祖國,因此什麼也不能拋棄,而是想著如何去尋找或創造一個祖國。”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他的身體發生了突變,失去了說話能力,也同時使他被排除在人類之外。因此,“他扭了扭腦袋,痛苦而憤懣地把頭挨在地板上磨蹭著”,他沒有勇氣提高嗓門讓妹妹聽到他的聲音。

同樣但卻又相反的情形發生在格里高爾身上。同樣,是因為他倆都與陌生有著瓜葛,只是卡夫卡對別人陌生,而格里高爾則陌生於別人——這是相反之處。

他(格里高爾)到處碰壁,先是嚇著了秘書主任,然後又遭到父親的攻擊,最後,連一向關心他的妹妹竟也開始表現得不友好。莫大的陌生感讓他的心理遭受了空前巨大的打擊。心理的創傷成為格里高爾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

同樣的孤獨感。

“實際上,孤獨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對我極大的誘惑。”——卡夫卡語。

“因為家人忽視自己而積了一肚子火。”——格里高爾。

很顯然,卡夫卡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情緒,文如其人,莫不如是。

如果我在某天早上醒來發現自己也變成了一隻大甲蟲,我一定會絕望得當場死掉。這是多大的災難啊!雖然看似荒唐,但畢竟不是沒有可能。命運難以捉摸,誰知道哪天災難就降臨到自己頭上來!更可悲的是,多數這樣的災難都來得無緣無故——至少受害者本人根本就是無辜的——自然災害,戰爭等等莫名其妙地落到自己頭上。想躲避當然是沒用的,我們每個人或早或晚都會遭遇到或深或淺的災難,主人公遭到的災難看似脫離現實卻又再經典不過了。極為悲哀的是,對於絕大多數災難,不管我們如何努力也擺脫不了。

甲蟲本身,甲蟲是什麼甲蟲是一種成天忙碌不堪的低等動物。格里高爾是什麼他是一個成天忙碌不堪的高等動物。從某種角度來說,人類形式的格里高爾就是一隻甲蟲,或者,甲蟲就象徵著格里高爾這樣的人類。機械化生活,工作的人,在令人壓抑的一天天中變得幾乎成了物質的奴隸,甚至到了非人的地步,這又是多麼悲慘!這樣恐怖的事實終於被寫成了真正的故事情節,這種人變成甲蟲的現象真的少見嗎?

《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2

內容荒誕的小說我不太喜歡看,覺得代入不進去,也理解不了作者想表達的意思,但是卡夫卡的《變形計》我看完之後卻深有感觸。

小說《變形記》的開頭這樣寫道:“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莎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就這樣,格里高爾身上發生的不符合常理的事情被作者不帶任何感情地講述了出來,卡夫卡不露聲色地講述了主人公格里高爾人生的巨大轉變,沒有闡述原因,也沒有說明過程,只是就此開始講述變成甲蟲的格里高爾如何努力融入正常生活的故事。讀者彷彿也跟隨著卡夫卡的敘述就這樣和格里高爾一起走進融入社會中的嘗試中,直到故事結束才回想起來,作者並未提到主人公為何變成甲蟲。但接下來又會發現,格里高爾為何變成甲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變成甲蟲之後,和格里高爾有著血緣之親的家人的種種舉動,這些行為真實地表現出現代家庭中人與人之間荒誕的情感。

為什麼這部荒誕的小說可以吸引到我,就是因為小說中主人公變為甲蟲後家人態度的轉變太過真實了,在現實生活中,把格里高爾的甲蟲形象換成以為老人、病人,整篇小說就會變的無比真實,在我看來,卡夫卡就是在用藝術的形式來揭露現實中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各殘忍,即使是家人。

在《變形記》中,人變甲蟲是不可信的,但是卡夫卡深入細緻的描述了格里高爾變成甲蟲之後身體上發生的變化,包括他的說話聲音、行為方式,以及飲食習慣等方面的變化。從夢中醒來的格里高爾發現被子在自己穹頂似的棕色的肚子尖上蓋不住了,他想要去扯一下被子,卻意外發現自己的四肢變成了很多隻細得可憐的腿,小說以客觀的描寫道出了格里高爾身體外形上發生的變化。身體外形發生變化之後,格里高爾的聲音也發生了變化,在臥室中,格里高爾回答母親的疑問時,就覺察出自己聲音不太對勁:“這分明是他從前的聲音,但這個聲音中卻慘雜著一種從下面發出來的、無法壓制下去的痛苦的嘰喳聲。”

卡夫卡小說充滿了細節之美,他善於用極其真實的生活細節來支撐荒誕的故事,使小說的整體荒誕與細節描寫有機結合,這是卡夫卡獨有的藝術風格。這樣的藝術追求源於作家的理想與生存體驗,卡夫卡善於觀察生活尤其是生活細節,他孤獨、矛盾甚至痛苦的人生經歷以及對生活細膩的觀察,使他在求索人生真諦的過程中體驗到人的存在的荒誕與悖謬,因此他在小說中創造出了一個荒誕的世界,以表現人們的真實感受。卡夫卡小說中的細節描寫是真實的,這一方面表現為卡夫卡對眾生百態細膩深入的描寫,另一方面是對人的主觀內心世界的挖掘,他力圖在作品中表現自己對人類與社會的思考。

《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3

最近幾天看了變形記,並不是電視上熱播的,而是卡夫卡的著作,主要就是講一個叫格里高爾·薩姆莎的小職員,一個清早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甲殼蟲的故事。

剛看到開頭,我以為格里高爾會非常驚恐,看著自己的手腳不知所措,可是讓我沒有想到的是,他第一個擔心的竟然是不能準時上班老闆會怎樣說自己,因為自己出生在一個不富裕家庭,就把這個家庭給自己的負擔捆綁在自己身上,在心裡已經形成了那種理所當然的思想

至於格里高爾的家人,他的爸爸,從這個事件開始到結束似乎從來沒有關心過他兒子的生死,一次因為他從自己的房間出來了就想把他打死,想象著那個深深地被父親砸在地陷在身體裡的蘋果,我想說是有多麼深的仇恨。他的媽媽也是抱著既擔心又害怕的心理,默默的關注兒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格里高爾沒有一絲變回來的跡象,家庭經濟的危機,大家都不約而同的達成了共識‘他現在只是一個會拖累我們的`令人噁心醜陋的蟲子。

哦,對了,還有她的妹妹,這個對格里高爾來說以天使形象出現的女孩兒,以文中描述,好像也就他和哥哥最親近,他的哥哥也很疼愛她,我也始終相信結局會是由他妹妹做的一些努力而使格里高兒恢復了人形,只是確實沒想到提出要趕出這個’大甲蟲‘的會是她。

該怎麼說呢,也許只能說是人們對於生活對於人性逐漸麻木,就像她的妹妹,失去了本來的善良和天真,變成只為自己利益考慮的人,其實他們一家人最後變成這樣,也有那幾個租客的’幫助‘,,他們一家恭恭敬敬的待他們,最後他們找格里高爾的藉口,一分不拿錢也沒有給他們,這畢竟對於他們一家人來說是一筆很重要的收入,這也讓這一家人對格爾高裡更加厭惡,最後心力交瘁的一家人終於下了那個醞釀很久只是礙於情面都沒說出來的決定。

而這時候老媽子帶來的的格里高爾已經死了她已經把他清理出去了的訊息,著實讓他們高興了一番,本來還在為誰出面為難,這下他們心裡都輕鬆了。

畢竟格里高爾為這個家盡心盡力過。只是自己也沒想到會落得這麼個下場吧。命運弄人,只怪他太倒黴,卻也看清了身邊的人,付出的代價挺大的。不知道應該說人性的醜陋還是命運的強大。可憐的人只能卑微的活著吧。

最後的結局是由於沒有了高爾格里這個負擔,也許是沒了心裡的負擔。他們一家人生活條件好了起來,快樂幸福的生活著。

這個結局真是我沒想到的。畢竟不是童話,結局不一定美好,但卻更令人深思。

《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4

今夜,卡夫卡的甲蟲在我的思維中蟄伏著。喧器的城市與疲憊的身影在我的燈光中四處搖曳,日漸消散。我試圖以仰姿與這位生前窮困潦倒,死後聲名大振,轟動全球,被譽為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奠基人悄悄對話。

卡夫卡的筆記片斷中說:“在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寫著:我在粉碎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柄上寫著:一切障礙都在粉碎我。共同的是一切。一切——那是什麼?城堡,審判,流放地,科學院,鄉村醫生,噪音尖利的龐大的機器,一卷一卷堆上去又掉下來的公文,甚至飢餓,甚至城牆,甚至飄搖的聖燈……”

而後來者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

事實上,現代人的困境就是秩序化、數字化、資訊化與現時的既成現實相背離的產物。因而生活的苦難正需要以某種方式加以救渡,在眾多的障礙向卡夫卡的原點襲來的時候,這種擠壓狀誤解的境遇不得不使人產生“變形”以適應當前的生活。格里高爾·薩姆沙在職業的習慣勢力和生活的重擔的壓迫下從“人”變成一隻大甲蟲,這位奧地利作家透過隱喻的手法,揭示了一個普遍的真理:人們所創造的物作為異己的、統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對立,並時刻想操縱著人,專心致志於把人變成物的奴隸,最終對人的至尊地位加以駁離,使人變成了“物”或“非人”。

眼下的我們在“變形”,也正一天一天地走向自己的背面,與自己擦肩而過,但絕不是說喪失自我,只是在超越的過程中失去了原我。失意時顧影垂淚,自輕自賤,是變形;得意時自我膨脹,忘形失態,是變形。社會角色的不斷變換,比如居家要做好妻子,出外交往要做文明人,在單位要做好同事,在領導面前做好下屬等等,如此種種,實屬異化與變形,是壓扁了的生活,它與真正“意義”的生活大相徑庭。這也許是一種生存的策略吧。社會現代化每向前邁進一步,對人的意識形態領域就是一次強有力的衝擊和擠壓,這樣的結果,難免會使得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與其本性錯位或發生偏離。

卡夫卡的現實生活表面看來是異乎尋常的,但就其生活和文學的意義來說,沒有誰比他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接受真實。就其接近生活真實這一點上,現代“新寫實”小說或多或少從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他們的作品在展示瑣碎、苦難的時候,有意回顧了自己對苦難人生的情感和價值判斷。我們被他們如此大膽地苦難描寫弄得目瞪口呆,回過頭,卻只能看到作者那令人費解的冷漠表現。

也許這就是卡夫卡和他的甲蟲情緒的背後。

《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5

《變形記》這本是書對人物心理描述十分精湛。雖然篇幅不長,但心理轉變的很自然。既荒誕又合乎情理。

格里高爾變甲蟲後的心理變化大致是這樣的。

1、格里高爾突然發現自己變成大甲蟲。

他驚慌、憂鬱。他回憶過去的生活,怨恨自己的“累人的差使”,為還清父債而苦幹。他清醒地想到起床,趕車上班去。父親發現他變成大甲蟲,露出一副惡狠狠的樣貌,趕他回臥室。他謙恭地懇求,儘快回屋,免得父親生氣。他忍辱負重,還不忘順從父親。

2、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自我責備。

格里高爾失業在家,過著甲蟲生活,只能爬來爬去。但是,他為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著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著,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悲哀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著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3、受重傷後,被親人厭棄而絕望,心態走向平和。

一隻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最後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說“我們務必設法擺脫它”。格里高爾“懷著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務必離開那裡,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里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應對變形,應對親人厭棄,應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格里高爾的人格形象集中表此刻兩個方面,一是掙錢養家,顯示他忠厚、善良而富有職責感的個性,一是爭取自由,還清父債而追求時來運轉,自由獨立,最終在無奈與平和中追求另外一種超脫——死亡。

格里高爾同家人就應互相熱愛,互相幫忙。但是,親人們認為格里高爾不能再養家,把他看做累贅,最終拋棄了他。格里高爾死去,親人們也不悲痛,反而去郊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理解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聯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為安於甲蟲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正是透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6

小說發表的後的一百零二年,利用春節值班時間,我細細品讀了奧地利作家弗蘭茲·卡夫卡創作的《變形記》。

《變形記》為中篇小說,約三萬餘字。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職員,任公司外勤,常年在出差在外地負責公司產品的銷售工作,由此換來微薄的收入,辛苦支撐著整個家庭的生活。彼時的他,在家中受人尊重,是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兒子,是妹妹心中有擔當的哥哥。但是,當有一天他突然變成了甲蟲,不能再去上班,不僅不能再為家庭做貢獻,而且成了家裡的累贅時,家人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改變了對之前對他的尊重態度,漸漸顯現出冷漠,嫌棄、憎惡的面孔。最後,主人公在家人的遺棄中因飢、傷病孤獨的死去。

小說作家腦洞大開,情節荒誕,利用一個虛構的特定假象來反應當時人民的生存狀態和家庭關係。這就是我對這部小說的一個理解。

小說在刻畫人性醜陋方面上無疑是成功的,這一點我絲毫不會否認。

主流評論在評論該小說是講什麼“小說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真是的社會生活”,也真是可笑。

人性,難道還要以制度進行區分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物質生活變得豐富,精神追求可能更高,離開了物質短缺時非你死我活的對立狀態,人性確實有向善的一面。但是,在一百年前的西方,正如小說裡所寫的一樣,即使主人公格里高爾·薩姆沙努力工作,家庭物質生活也保持一般水平最多是稱得上小康。物質生活不富裕的情況下必然出現人情甚至是親情的淡漠,雖然無奈確為事實。更甚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因食物的極大短缺會發生人吃人的現象,難道也是因為制度的原因?那時候的人懂的什麼是制度嗎?

再者,人的劣根性是不會有著根本改變,自私自利、隨口撒謊、嫉賢妒能、欺上媚下、追求虛榮、好逸惡勞,等等,始終是人類撇不開缺點,不會因制度、時間而改變。

最後,小說作者卡夫卡的生活經歷也較常人獨特,他一直生活在“專制猶如暴君”般的“父親的陰影”中,其生長經歷為自己的創作也提供了鮮活的素材,但他的家庭成活並不一定是當時社會上的典型,進行文學評論時也不能以偏概全。

總之,家庭的親情雖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牢固成鐵板一塊,但總體來講,也不至於如小說中反應的那樣極端。親情是我們成長的最有利也是最為溫情的呵護,是人性中最柔軟的地方。如天空上的太陽,永遠給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成為我們前進路上最大的基礎保障。我小人之心的揣測,連親情都要嘲諷一番的人,估計內心一定陰暗晦澀的無法自拔。

《變形記》的讀後感範文7

《變形記》是篇幅不大的一個小故事。三個小節。

格里高爾是一位善良、忠厚且富有責任感的人,生活給他太多壓力。故事讓他在一夜之間變為一隻巨大的甲蟲,變形之後,他所關心的家人卻沒接受他的變形,拋棄了異樣的他。這是一個因為變異,不能被家人接受而絕望死亡的悲劇人物。

他的父母年紀大了,根本沒什麼經濟收入,他的妹妹還有自己的人生要經營。變異後的格里高爾對誰來說都是一個負擔,因為剩下的人必須得生活。家人最初的表現為心痛和憐憫,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格里高爾復原的期待逐漸削減為零,也嘗試著堅持,但最終抵不過內心的私慾和無力感。時間消磨了最初的同情和憐憫,附和產生了厭惡和憎恨,他們最後都把格里高爾當成是負擔,誰也不願承擔這個當初照顧他們而如今卻變異的親人。當格里高爾絕望至死,父母和妹妹拋棄格里高爾之後,三人坐火車外出接受陽光沐浴時心裡如釋重負的描寫,或許帶著冷漠和悲劇的氣味。但是誰又能斷言格里高爾的家人最終的拋棄就是冷漠無情呢?我卻更願意相信,最終的拋棄不全是出自狠心的本意,假若他們有能力,他們絕不會做這樣的決定。

這是一個無弱拍、強硬到底的社會,有太多人承受著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那種無法克服的、荒誕的恐懼使人發生異化現象。故事終究是故事,情節過於誇張,因為人難以變形為動物。但是生活中心靈變異的事實卻存在。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這種精神層面的變異更值得當今社會的重視。或許我們過得比幾十年前好,但是我們的信仰,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精神追求如基因突變般千變萬化而又難以捉摸。這也是心理學在現今社會大受關注的原因。我們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吃得飽,穿得暖,更為關注的是精神層面的建設。

每一個人都該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壓力,不要讓自己毀滅在自己的手裡。要知道人始終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簡單的個體。錯綜複雜的人生就像是一團線,你要準確無誤地纏好每一根細絲,要學會遊刃有餘地處理自己情緒。

不要以為得到別人的憐憫和同情就可以繼續存活,任何一段感情都必須在相對平等的狀態下才能存活。時間是解藥也是毒藥,它的累積只會滋生分解同情和憐憫的化學物質。任何情感紐帶都無法繫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感觸好大,心裡好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