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後感(精選3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後感1
每個人對未來生活的規劃不同,對美好生活的定義更不盡相同。是擁有一份得新應手的工作,幸福美滿的家庭,乖巧懂事的兒女,其美好都是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的。身為教育人,用知識和教育去定義生活,美好人生中,愛和知識是必須的。教育在作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它本身就應該是目的。應該讓所有與教育存在關係的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在品讀羅素的書之前,我是先搜尋相關資料瞭解他的人、經歷、思想以及他對教育的觀點。揣摩作品的表達順序,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一個20世紀享譽世界的英國著名哲學家泊特蘭。羅素對自己早年與教育有關的人生經驗的反思,對教育成敗的認識後的濃縮表現。作者透過對現存教育制度的評估,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改方案。
作為小學教育者,我關注的是書中的兒童教育。羅素在書中這樣提到:兒童不是透過痛苦的經歷,而是透過幸福和健康的體驗去掌握美德的。
現如今教育的實效性不理想的同時,引人思考。不要以為好的行為是理所當然而只留意到不理想的行為。改變教育態度,兒童需要你的關注和鼓勵來建立信心去探索學習。需要教育引導學習到什麼是可以和不可以做的,認可和鼓勵也能幫助他肯定自我。
可在教育時做適當地改變:和他說話時望著他微笑,與他平視,讓你們的距離拉近;兒童情緒變化強烈時可輕撫他,攬抱他,吻他;表揚時對他鼓掌,向他豎起拇指。要使用正面語言、直接、簡短、令他易理解,並且不要加上批評和責備;當幼兒明白到原來好的行為會得到關注,那便會增加他多做好行為的機會關注教育;不要只看成果,當他做出嘗試,就要稱讚他的努力,提高他的學習興趣。兒童在受教育的同時,體會到的是獲取知識的樂趣,體會到的盡是美好,沒有訓斥與懲罰,不會痛苦。羅素還有一句名言:懲罰應該是你希望過失者感到厭惡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歡喜之事。合理的教育即是讓美好生活良性迴圈的人生。
“教育應面向未來,但更應該面對當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動的方式。教育在作為促進美好生活的一種手段的同時,它本身就應該是目的,應該讓所有與教育存在關係的人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育小語中也是這樣提到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後感2
讀完英國作家伯特蘭·羅素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書後,使我感受深刻。
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有愛心、有耐心、有責任心,懂得賞識學生的老師;假如我是學生,我喜歡生動有趣,真實自然而學有所得的音樂教學課堂。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作為教師,我們對學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是一種無私的愛。身為音樂教師,我們更應該利用所任學科的特點,賞識那些後進或處在困境中的學生,賞識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樹立自信,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音樂所獨有的情感藝術中的得到陶冶。
書中伯特蘭·羅素充滿了懷疑精神和向傳統觀念挑戰的勇氣,透過評估現有的各種教育制度,批駁了陳腐的傳統觀念,並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他分別站在學生、家長、教師和社會的角度上觀察和思考問題。他還詳述了學校和專業的選擇,課程安排、學習方法、授課技巧和美感培養等具體問題。道德教育從嬰兒期一直講到青春期,智育則從幼兒園一直講到大學畢業。立論有據,極富哲理,處處表現出哲學家思想的深刻性。給我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帶來了深刻的啟示。
一、在教育過程中要給學生以信心,讓學生自信
懂得欣賞學生的老師才會被學生欣賞。音樂課上,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滿意的回答、漂亮的表演之後,心理的感覺是美好的。作為音樂教師,要懂得欣賞,及時發現、捕捉學生智慧的火花,並巧妙的運用鼓勵藝術,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記得上學期帶了一名學生,在班裡學習很差,每次考試都是班裡的倒數幾名。正因為如此,性格也變得特別膽小。在一次音樂課上,偶然間我發現她唱歌不跑調。抓住這個閃光點,我及時的表揚她並對她說:“你唱得不錯,如果聲音再大些會更好。”聽了我的稱讚她又唱了一遍,與第一遍相比她有了很大的進步。在以後的音樂課中,我便時常為她創造展示自己的機會。再後來我又鼓勵她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音樂活動,幫她樹立了自信心,讓她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特長,漸漸地我發現她的性格不僅變得開朗、大方,在學習上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所以,應該學會賞識學生,經常稱讚和鼓勵學生,給他以自信心。在指出他的錯誤之前,首先表揚他好的方面。當學生出現了錯誤,不應一味地責罵,而應該告訴他們下次怎樣做得更好。因為每個學生最初都是一張空白的試卷,我們每一筆書寫都是未來的答案。愛學生就要及時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
二、在教育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愛心,讓學生能時時感受到真摯的師愛
學生是最需要老師關心的,這能帶給他們巨大的鼓舞,形成一種學習的動力。書中作者伯特蘭·羅素說:“沒有科學,愛是無力的;沒有愛,科學是破壞性的。”他又說:“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是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
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要熟悉班級的每一個情況;要事先摸清學生的底細,哪些是音樂積極分子,那些是調皮搗亂“專家”,要能隨口喊出部分學生的名字;下課後,可以與學生多聊聊天,多瞭解一些他們的想法。同時,作為新教師,應充分體諒、愛護學生,不要動不動就發火。對學生不懂的問題,唱不了的段落,要耐心講解,反覆範唱;學生回答錯了不要挖苦諷刺;學生有不同的意見,應樂於接受,給予鼓勵、表揚;對調皮搗亂的學生應沉著,不慌不亂不怒,以禮相待或作冷處理。讓學生能時時感受到真摯的師愛,樂於在你愛的陽光雨露下茁壯成長。
三、在教學過程中要有創新,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伯特蘭·羅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潛能的教育。透過對兒童的身體、感情和智力上的“恰當的處理”,可以使這些品質得到普遍的培養。
中小學生,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朝氣蓬勃,充滿了活力,往往喜歡明快的音樂,這是他們所處的這一時期的心理特徵所決定的,必須遵循這一心理規律。所以在課堂上可以別出心裁地引入一些經典流行音樂最為切入點,啟發學生興趣,激發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中小學生還有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好動。結合這一特徵,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可以採用動態的教學方法。一方面可以滿足學生心理動態的“慾望”。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培養學習興趣、想象力、創造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潛能。例如:不妨讓學生講一講,引導學生為音樂編寫一則動人的小故事;說一說,讓學生展開想象,談談自己內心的感受,對音樂的理解;演一演,讓學生按照自己對音樂的感知,用幾個富有創意的肢體語言或舞蹈表演來演繹對音樂的理解;跳一跳,為了活躍課堂氣氛,還可適時引入一些舞蹈片段,以點燃學生心中躍躍欲動的渴望;畫一畫,啟發學生運用視聽聯絡,用色彩渲染對音樂形象的印象。這樣讓學生在動態的學習中,可以避免學習的單一和枯燥,又能啟發學生的潛能,讓他們充分享受快樂的學習過程。
我想,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循循善誘,對待每一個學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課都認真地、巧妙地設計,在教學中真正想到學生,從學生的心理特徵,生理特點出發,融入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們在遊戲中,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得到潛能的發揮,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為此讓我們教師一起努力為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自信、有愛的成長環境吧!讓學生都能在藝術的滋養中健康成長,讓教育與美好生活同在!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讀後感3
《教育與美好生活》是英國哲學家羅素關於早期兒童教育的一本書。書中字裡行間充滿著辯證的色彩。這本書雖是理論性的,但讀起來絲毫不覺得無趣,反而有種令人豁然開朗的感覺。又讓人感覺如飲甘露,如沐春風的感覺。作者對任何一種理論、觀點的分析都未全盤否定或肯定,而是抽絲剝繭般地細緻分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作者指出的`教育中存在的問題,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現將精彩之處做摘錄:
人類只有透過想象才能領略未來世界的模樣,否則“進步”將變成機械的和不足掛齒的。
書中有個故事令人深思,契科夫的叔叔教小貓捉老鼠,小貓不會捉老鼠,對老鼠不理不睬,於是叔叔打了小貓一頓。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最後小貓見了老鼠就直冒虛汗,顫抖不已,逃之夭夭。小貓是正常的一隻貓。而我們每個人,都和這隻小貓是一樣的,一味的懲罰只能使教育效果適得其反。
正確的約束並非產生於外部的強制,而是產生於使人自然地去從事那些喜歡的而非厭惡的活動的心裡習慣。
中國的教育產生了安定與藝術,卻不能產生進步與科學。這是將近一百年前的判斷,現在看來,中國還是有變化的,而且已經截然不同,甚至倒過來了。
中國的文人墨客顯得過分多疑和懶散,而日本的教育產品又顯得過分教條和強悍。
須知教師愛學生應當勝過愛國家或愛教會,否則他絕難成為一名理想的教師。要把學生當人看。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戰戰兢兢與勃然大怒是極為相似的情緒,那種表現出激怒的人何曾具備最無畏的勇氣。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礎是好奇心,即使在動物身上,我們也可發現好奇心的最原始形式的表現。
從一開始起,任何時候都不能將孩子看作是家裡圈養的小動物。從最早時候就應將孩子當作潛在的成人。
我們通常認為屬於本能的恐懼,其實大多是後天的,如果未經成人渲染,它們根本就不會產生。本來沒事,經常嚇唬,孩子就害怕了。
對危險的合理理解是必要的,而恐懼則大可不不必。
戰勝恐懼的經驗是令人心醉神迷的體會。它易於喚起孩子的自豪感:當他因勇氣而博得讚許時,將終日喜形於色。
害羞是膽怯而令人沮喪的一種表現形式,起因部分是因為同陌生人交往太少,部分是因須堅守社交禮節。在中國,這兩種原因兼而有之。
遊戲與裝扮在兒童時期乃是生命攸關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須為他提供玩耍和裝扮的幾乎。
如果孩子所有的時間都須有嚴肅的追求,他的精神很快就會崩潰。
殘忍是以將本人的意志強加於人為樂,勇敢則是對個人的不幸不動聲色。
如果教育只是以避免錯誤為主要目的,它只會製造智力上的冷血類動物。我們的考試不正是如此嗎?
真實和坦率能夠化解困難,而壓制性的道德訓練的企圖則只會使困難增大。
兒童不是透過痛苦的經歷,而是透過幸福和健康的體驗去掌握美德的。
不誠實幾乎都是恐懼的結果。從小未遭到恐嚇長大的孩子必定誠實,這不是由於道德約束之故,而是因為他壓根就不會想到有別的做法。
懲罰智慧增加孩子的恐懼,從而增強說謊動機。
永遠不要裝作一貫完美無暇和超乎常人;孩子不會相信你,即使相信,也不會過多喜歡你。
對孩子以懲罰相威脅,實際上則無意實行,這種謊言對孩子影響極壞。
懲罰應當是你希望過失者感到厭惡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歡喜之事。
關於懲罰與誇獎,需要一定程度的的謹慎:
第一,無論誇獎或責備,都不應採取比較的方式。不宜對一個孩子說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從不淘氣,前者產生鄙視,後者產生怨恨。
第二,責備的應用應遠比誇獎少,生效後,不應繼續使用。
第三,對於理所當然之事不應誇獎。
不要泛泛的說:“要勇敢,要友愛”,而要鼓勵他去做一件足以體現勇氣的工作,然後再說“好極了,你真是個勇敢的孩子。”
缺少遊戲,孩子就會變得呆滯和神經質,他失去人生的樂趣,並增長焦慮的情緒。
正確的愛應是恰當對待成長的孩子的自然結果,而不是貫穿在各個階段所刻意追求的東西。
如果你告訴孩子,他們必須富有愛心,你就是在冒製造騙子想、小人的危險;但若你使他們幸福自由,如果你對他們和藹可親,你就會發現,他們是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樣會投桃報李。
關於性教育有兩條規則必須貫徹始終:第一,永遠要真實地回答問題;第二,要完全像對待其他知識一樣地對待性知識。
缺乏科學,愛是軟弱無力的;缺乏愛,科學便是充滿破壞性的。
所傳授的週四應為智力目的而傳授,而不可以為證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結論而傳授。不盲從,堅持真理。
這種知識性知識本身並不壞,壞在只是沉溺於某個特殊話題的習慣。痴迷的毛病不是在一開始透過粗暴分散注意力的努力所能消除的,然而透過對有關問題的耳熟能詳,卻可奏效。禁令和道德只會使之更加惡化。
智力的美德包括:好奇心,虛心,求知雖難畢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專心及精確性。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強烈,並指向正確的目標,其餘的品質便會隨之產生。
應當鼓勵年輕人將一切問題都視為尚無定論者,且能將任何意見都當作爭論的結果而予以拋棄。也就是培養批判精神,我們的教育太多的死記硬背,不允許出錯。沒有批判精神,民主情懷,只是活動的書櫃。
追求準確的知識易使人厭倦,然而這對於一切完美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這一事實可以透過適當的方法向兒童挑明。令兒童背誦詩篇,可以培養這種重要的精確性。透過調動興趣及重複獲得精確性,則為上策。
在一切可能的情況下,要讓學生主動,而不是被動。這是使教育成為一種幸福,而不是一種苦惱的秘訣之一。
開始就能引起兒童興趣的話題有兩類;一是從地質學到人類及從野蠻人到文明人的概觀及程序,其次是扶弱濟危的英雄豪傑充滿戲劇性情節的故事。
文學作品若缺少背誦,便不能充分獲得良好效果。
早期的教育工作是:調教本能以使之產生和諧的品性,這種品性是長於建設的,而不是破壞性的;是充滿愛心的,而不是冷漠陰沉的,此外有事勇敢、坦率和聰慧的。
總之,教育應是充滿愛心的,有批判精神的,符合科學規律的。培養出來的人也應是有這些品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