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中世界近現代史重要歷史觀點

中世界近現代史重要歷史觀點

1、16C前後,人類歷史發生了重大的轉折。在這之前,人類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絕的地區。新航路開闢以後,世界各民族的歷史逐漸融合為一部統一的人類歷史。

2、中世紀後期,由於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及思想觀念發展的差異,阿拉伯、中國等亞洲國家(古代文明中心)或分裂或閉關自守,由先進變為落後;而歐洲卻經歷了空前的變化,後來居上。

3、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最先在義大利,然後在西歐出現資本主義萌芽。自然經濟,自我消費,註定了它的閉塞性和遲滯性;商品經濟,面向市場,決定了它的開放性和超前性。兩相比較,商品經濟較之自然經濟所具有的先進性和優越性不言自明。

4、商品經濟一旦產生並發展,就會在一切領域猛烈地衝擊封建制度。商品能夠使全社會無時無刻不感到它的存在和影響。商品經濟使得貨幣成為財富的標誌。貨幣地租取代了徭役地租和實物地租。西歐的各封建專制王朝,為了"中興",也普遍地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這又為資本原始積累提供了有利條件。

5、商品經濟自身充滿活力,它的自由的特徵和對人權自由所表現出了強烈要求,證明了它是適應生產力發展並可進一步推動其發展的經濟形態,它是古代社會進入近代社會及近代社會能夠飛速發展的根基。

6、商品經濟,衝破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經濟枷鎖;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潮和宗教改革,解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精神桎梏。歐洲發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17C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荷蘭。

7、隨著新航路的開闢,西歐各國一方面向海外大規模擴張,商品經濟更加發展;另一方面它們對亞、非、美洲進行殖民掠奪,成為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手段之一,又造成殖民地的極端貧困和落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力量大大加強,到19C時,已深深地滲入或控制印度、中國等亞洲古老的文明中心。

8、近代社會與古代社會的本質區別在於:①、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②、以法律為標誌的國家權力取代以君主為代表的貴族特權;③、公民取代臣民。這包含了經濟基礎、上層建築和人本身三個重要的社會組成部分,基本上概括了人類歷史的最主要的內涵。

9、文藝復興是一個要使人類對自然和人類本身覺醒的啟蒙時代,它要用理性文化推翻中世紀的宗教文化,用理性權威代替上帝權威。

10、商業資本在資本主義簡單協作和工場手工業階段一直處於主導地位,工業革命後,工業資本才逐漸取得商業資本居主導地位。商業資本一般是指專門從事商品買賣的資本,它的運動方式是: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他以賤買貴賣為原則,是資本的最古老的形式之一.打入生產領域的商人成為包買主,意及商業資本家.商業資本促進了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加速了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因而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市場的擴大,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起了巨大作用.

11、這一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是完全意義的反封建革命,它只需推翻封建制度,解決資產階級掌握政權的問題,就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使命。革命後還不能建立起完整健全的資本主義社會,只是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

12、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的鬥爭不是一帆風順的,資產階級革命過程顯現出曲折反覆的鬥爭歷程。革命過程中起領導作用的是經濟實力強大,政治上較為成熟的大資產階級(金融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因此,革命最終只能確立大資產階級執政時所取得的成果。

13、資產階級革命是在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貴族領導下,聯合一切反封建階級所進行的反封建鬥爭。人民

眾是鬥爭的主力,但領導力量始終是資產階級,群眾運動只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為此,革命不帶有解放勞動人民的使命。

14、資本主義發展表現出的優越性,封建專制統治面臨的危機,使歐洲一些國家開始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加強封建專制,但改革措施卻從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它既反映出封建王朝在某種程度上適應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反映出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改革的長處在於很少引發大的動盪,對生產力有相當的保護作用。

15、資產階級啟蒙運動,是歐洲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啟蒙思想家提出的新思想,不僅動搖了封建統治,而且為資本主義社會確立了一套政治

16、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使生產規模更加擴擴大,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競爭愈趨激烈,極大地推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國際關係的變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17、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必然要求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生產資料私人佔有與生產社會化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於是,壟斷組織形成。壟斷儘管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但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它是適應和推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組織形式。它的出現,是歷史的進步。這種依靠科技發展經濟和依靠壟斷適應生產力進步的經濟模式,表明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已定型。此後雖有較大的發展,又有國家壟斷、國際壟斷等,但其基本形態沒有再發生根本的變化。

18、經濟上這種飛躍式的大發展,對整個社會生活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首先是人的自身的變化。人的素質的提高,人的價值顯得更加突出;其次是社會利益集團的劃分更為明顯;第三是為了協調矛盾,穩定局勢,各國建立比較健全的代議制民主,政黨政治和公民自由等制度,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政治模式大體定型。

19、在進入壟斷資本主義的過程中,英、美、法等國家基本上走的是自由主義的道路。而俄、日、德等國家則還具有明顯的專制主義體制,它們要形成當代資本主義的模式,還有一段曲折的路程。這幾個國家中的專制主義,絕非是壟斷帶來的惡果,而是保留封建殘餘過多造成的,正說明需要進一步加強資產階級的改革。

20、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完畢,給各被壓迫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帶來極大災難,也使整個世界進一步資本主義化。各大工業國的資產階級日益將資本輸出作為攫取更大利潤的手段。資本輸出和伴隨而來的國際壟斷集團組織的出現,在客觀上必然促使東方各國和各地區傳統古老社會結構與經濟結構的進一步瓦解,建立起一批西方式的資本主義企業,繼而產生民族資本主義。這是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一種體現。

21、資本主義列強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領土的鬥爭,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逆歷史潮流的現象。這場爭奪霸權的角逐,最終釀成一場大戰,造成一場浩劫。一戰結束,是世界近代史結束的標誌。

22、從19C70`S到20C初的30年間,世界基本上沒有發生過革命,資本主義處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在這樣的環境下,資本主義在經濟、政治和繼續征服世界等方面,都有巨大的進展,達到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基本定型的程度。

23、以科技為依據,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形式,從此成為一種經濟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表明現代意義的資本主義在經濟上已經定。

24.正確認識圈地運動對資本主義的作用:①促進了農業資本主義的興起和發展,是封建土地所有制變成了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使封建的小農經濟轉變成資本主義的大農業.②為資本主義發展積累了大量資本,提供了大批廉價勞動力.③開闢了國內市場.總之圈地運動雖然犧牲了農民的利益,但它發展了農業資本主義,為資產階級革命和群工業革命的到來奠定了基礎.所以,從資本主義發展的角度看,應肯定它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