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的節奏藝術
1.調控教學語言的輕重隱顯、疾徐張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講話帶有審美色彩,這是一把最精緻的鑰匙。它不僅開發情緒的記憶,而且深入到大腦最隱蔽的角落。”可見美的語言對學生的影響。在這方面,語文教學比其他任何學科都表現得更為突出。教師教學語言的美,一方面來自語言表達的準確、恰當和生動,另一方面則來自教學語言中速度的快慢、節拍的強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換,以及句子長短、語調升降的有規律變化。這種抑揚頓挫、富有韻律感的教學語言使教學具有鮮明的節奏。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帶來直接影響。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種單調的聲音刺激下,大腦皮層會很快進入抑制狀態,而抑揚頓挫、具有節奏感的教學語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腦的抑制狀態。所以,必須加強語言調控,講究對教學語言的巧妙編排與合理組裝。
如何控制教學語言的輕重隱顯和疾徐張弛,主要應考慮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一般地說,講解教材的重點和比較深奧抽象的內容,應放慢語速,增強音量;如果是淺近易懂或本身節奏明快的內容,應加快語速,放輕音量。表現急切、震怒、興奮、激昂、壯烈等基調的內容,可用快節奏的語言;表現寧靜、優美、沉鬱、悲哀、沉思等基調的內容,可用慢節奏的語言。如講《聽潮》一課的“漲潮”部分,需要用快節奏表現驚心動魄的壯美;而“落潮”部分表現的溫柔寧靜之美,則需用慢節奏來傳達。又如講《一月的哀思》,介紹周總理的豐功偉績時可用中速平調;講到人們靜靜地佇立長安街的暮色裡等待載著周總理遺體的靈車時,要用慢速降調,表示哀痛之情;講到有人不允許我們緬懷周總理偉大一生時,要用快速升調,表達激憤之情。這樣快慢交替,急緩相間,能渲染出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課堂氣氛,使學生產生情緒、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應的感情,大大增強接受的效果。
2.講究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有機組合
教學方式的交替變換,有助於消除學生疲勞,保持注意力。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巧於設計和安排教學方式,講究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使教學活動在動靜交替中有節奏地進行。如學習《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講授式,介紹與課文有關的背景資料及對小說中人物、情節、環境理解和把握的導讀提示。第二步運用練習式。一是填表對比分析孔乙己兩次出場的肖像、語言、動作等方面的變化,引導學生把握孔乙己這個形象的特徵及意義;一是完成課後練習,體味該文語言精煉、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運用討論式,思考討論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根源,把握小說的主題。這樣安排,整堂課講練結合,動靜相生,表現出一種與學生心理相容的節奏變化。
板書也是調整教學節奏的重要手段,對此應給以足夠重視。教學板書是教師的書面語言,它從視覺上刺激學生,增加資訊接受的渠道。這種資訊渠道的轉換,會帶來學生心理和行動的變化,使學生由聽變看,由聽變寫,或邊聽邊看邊寫等。就是說,教師可透過板書引導和控制學生,使整個教學程序保持適當節奏。這裡的關鍵是把握板書的時機。實際教學時,有的教師是先把整個內容講完再板書,或者先抄好板書而後講內容。這樣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教學的流程和教學的效果。最理想的應是板書與教學語言密切結合,邊講邊寫。比如,有位教師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時的課題板書時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說:“今天,我將領你們去參觀一個地方(略停),那是一處印刷所(板書)。不過,不是咱們學校的印刷廠,而是建築在地下的(板書)印刷所。而且,還得到蘇聯的第比利斯(板書)去。”教學板書與教學語言的配合嚴密精巧,妙趣橫生。這樣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文思路、教師思路和學生思路合拍共振。還要講究板書出現的頻率和書寫速度。頻率過大或書寫太慢,都會直接影響整個教學的節奏。
3.注重內容安排的疏密相間、錯落有致
教學活動資訊量的疏密也是構成教學節奏的重要因素。資訊量的疏和密直接影響學生心理感受的變化,疏給人舒緩、輕鬆的感覺,密則使人感到急促和緊張。密而不疏,會給人以堆積感。學生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則會使人產生空疏感,學生情緒過於鬆弛,注意力就難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間,才會給學生帶來有張有弛的心理節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區分詳略並進行合理組合與佈局,講究資訊的疏密相間,錯落有致。一般說來,重點難點要重錘敲,要學生精力高度集中,積極思考,以體現一個“張”字。學生易懂的非重點內容,則可在“張”中體現一個“弛”字。張而不弛和弛而不張,都是不講究節奏美的表現。只有在緊張之中見鬆弛,激越之中見舒緩,學生才能在張弛相濟、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節奏變化中輕鬆愉快地獲得更多的知識。
4.追求教學節奏的融洽統一、整體和諧
語文教學的節奏藝術追求整體之美。它不能僅關注某些環節,而應綜合考慮,全面安排,使構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體,銜接自然,融洽統一,以構成整體節奏的和諧美。優秀的語文教師都十分重視用整體和諧的教學節奏來增強教學藝術的魅力。特級教師於漪就特別強調“要和諧統一,形成一個整體”。如她講《雨中登泰山》一文,一開始滿懷激情地匯入課文,先聲奪人,激發起學生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形成一個波峰。接著,改用導遊式的語言,放慢語速,提出問題。學生靜思,快速閱讀課文,尋求問題答案,這樣形成第一個波谷。之後學生紛紛舉手,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第一幅奇景,出現第二個波峰。接著往前推進,在學生對七真祠作了簡要介紹後,立即巧妙過渡:“一路行來,從一天門到二天門,沿途見到哪些奇景?”兩個環節銜接自然緊湊。於老師充分注意到學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緒,恰當地加以語言引導,加快了節奏。學生經過短時思考,爭著介紹一天門和二天門的景色,課堂上出現第三個波峰。接下來,她小結上文,對學生給以肯定,有意放慢節奏。然後,於老師用富有鼓動性的語言,激勵學生進一步“遊覽”勝景,要他們邊“攀登”邊談感受。此後再次加快節奏,又推進一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絕頂又是怎樣的風光呢?讓我們帶著勝利的喜悅,來欣賞這仙境般的美景,請同學們抓住特徵,介紹二三美景。”馬上就有學生搶先回答,引起全班學生的歡聲笑語,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之後又依次提出三個問題,既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又把學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縱深。整個教學,真可說是波瀾起伏,環環相扣,快慢相間,疏密有致。學生在整體和諧的教學節奏中得到知識,同時也體驗到審美情趣,獲得審美享受。
前蘇聯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曾說:“在每個領域中出現的凡是值得被稱為藝術性的活動,都必定具有審美意義。”作為語文教學藝術重要組成部分的節奏藝術,它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審美因素,有著不可忽視的美育功能。因此,我們應當把它提升為一種美育方式,以充分發揮其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美育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