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網際網路創業者的差異
裡德·霍夫曼先生又來中國了,且這次比往日更忙一些,短短几日,從LinkedIn自家的“領英·影響力”,到騰訊WE大會,如新戲宣傳期的演員一般繁忙趕場,似乎並未讓他露出疲態。霍夫曼先生上週末的最後一場活動,是領英在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心舉辦的第九輯“領英·影響力”,與他對談的是其多年好友,日本網際網路第一人,MIT媒體實驗室總監伊藤穰一,對談主題則是:商業的未來。
嗯,作為一項在不確定性中調動理性與感性,運氣與勇氣的全能遊戲,談論商業的未來著實是個令人興奮的話題,而你得承認,身為LinkedIn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投資過Facebook、Zynga、Airbnb、Flickr、Mozilla等160多家創業公司的“矽谷人脈王”—— 一個十足的“商業明星”,霍夫曼絕對是談論這個話題的好人選。
但 也許是身在中國的緣故,除了與伊藤穰一的對談,幾場活動下來,裡德·霍夫曼談及最多的仍舊是中國與矽谷——兩個全球創業熱潮最高漲的地理座標之間的異同, 儘管用“對標”二字定義14億人口的中國和400萬人口的`矽谷稍顯怪異,但至少在霍夫曼自己的舉例中,全球前15個上市網際網路公司之中,中國佔了5個,矽 谷則有8個。
當談及兩地創業公司差別時,他多次重複了“速度”二字:“中國的企業家非常有活力,積極主動,你知道矽谷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中國比矽谷的速度還要快。”他舉了LinkedIn在中國自身的例子,“沈博陽是領英(中國)的負責人,我們把整個開發團隊放到一個酒店開發產品,這在矽谷是不可能的,中國人速度就能這麼快。”
當然,在多數方面,中國與矽谷之間尚存巨大差距,中國可能追得上,也可能永遠不,但毫無疑問,不同的優勢與積澱,讓這個時代兩位Big Player都探尋出了屬於自己的遊戲規則,以及未來更多共舞的可能。
讓我們聽聽霍夫曼怎麼說——
在 裡德·霍夫曼看來,中國與矽谷的首要共性,即是“都擁有廣大的本土市場,這也意味著企業家首先要針對本土開發非常好的成功的產品,然後再把它做大。”當 然,他也同時強調了矽谷特殊的“全球視野”基因,“矽谷企業從一出生就有一個全球視野,幾乎所有矽谷創業公司只要產品一發布都是全球性的,比如說 Facebook,其實是專門有一個語言的應用提供給使用者,是支援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矽谷更擅長把企業推向全球,現在中國有一些創新理念,他們更關注的 是中國市場本身,而我們更關注直接走向世界。”
第二,同樣濃厚的創業文化——而創業文化的一部分就是願意承擔風險,不斷嘗試失敗,中國和矽谷這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第三,技術人才。從全球來看,中國和矽谷是唯一兩個能擁有大量技術人才的地方。
第四,競爭。中國有很多——矽谷也是,數以千計的初創企業在競爭,所以有很多的併購,他們不斷地發生演變。
第五,融資環境。可以獲得大規模的風險投資,這能讓企業迅速做大,中國和矽谷在這方面也做得非常好的。
當 然,相比於共性,中國與矽谷的不同之處似乎更值得被探討,就拿融資環境來說,舉個例子,如你所知,尤其當各個領域已露鋒芒的創業專案進入中後期,相比於矽 谷基本由專業VC機構投資,中國則更多地由BAT主導,而哪怕像蘋果亞馬遜這樣的科技巨頭,也沒有像BAT這般在諸多領域廣撒網,他們更多偏向投資那些技 術門檻相對高企的團隊,且多數時候與自身業務息息相關。
你或許可以把這種差異理解為視野與格局的不同,看看那些估值甚高的創業公司,無論是 Uber,還是利用大資料模型洞察真相而為人側目的Palantir,更別提致力於將人類移民火星的SpaceX了,技術驅動屬性再明顯不過,裡德·霍夫 曼也坦言:“矽谷的技術積澱更深刻,有很多了不起的大學,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也更加深刻……矽谷有非常深的技術能力,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空間探索、生 物技術、核能技術等等,它們來自於大學或者是企業的實驗室。”而中國科技公司所為,大多數時候是在用新手段改造“老”生意,而非技術本身的突破,這也是為 什麼有錢有流量的BAT終成BAT的最大原因之一。當然了,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不那麼酷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