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林海一課的教材簡析
《林海》一課系賽課名篇,曾有數篇優秀先例。本文是小學六年級十一冊19課一篇課文。作者老舍先生,以生動形象的描繪,寫出了大興安嶺的“嶺、林、花”的景物特點和由此激發出的聯想,並且表達抒發了作者對大興安嶺的喜愛之情。(也就是文中三次“親切、舒服”的感覺)
1.文章結構。
文中有三次“親切、舒服”,體現了文章感情深化的三個層次:(1)引入初進大興安嶺;(2)描寫“嶺、林、花”及由此產生的感想;(3)林場所見,頓悟“興安嶺”的含義。
2.本課教學內容的選定。
全文以“引入”、“嶺、林、花”、“感想”三塊劃分,設計為三課時。本節課為第二課時,教學內容以體會景為主,只滲透情感。也就是透過教學“嶺、林、花”,體會大興安嶺的那種柔美,朦朧感受作者在字裡行間中流露出的一些真情實感。這種設計,也是符合本單元教學訓練重點的考慮。
3.設計思路及指導思想:
(1)教學觀念大膽突破、創新實踐。
全課力求體現一種“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情感體會來替代老師對文章內容單一講解”的主流教學思想。透過有目的,有層次的讀,整句整段的讀,重於情感體會的讀,來形成以讀為本的特點,和學生由“讀通—讀熟—讀懂—想讀、想體會”的層次。
貫穿全文“嶺、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個問題“你體會到什麼?從哪兒體會到的?”這兩個問連起來提出,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說出一段完整的話符合六年級學生的要求。這也是啟發式教學最有力地措施、表現!
(1)本課教學共六大環節:
一.情景引入;二.理清內容層次;三.學2自然段(“嶺部分”);四.學3、4自然段(林);五.學5自然段(花);六.結尾總結。
教學一開始就是默讀全文並思考,以此分清內容。緊接著齊讀2-5自然段,理清層次。在學習2自然段的“嶺”時,也是透過學生朗讀體會特點,在回答中再讀再體會這樣來理解的。突破這部分難點後,又以老師的小結激情再讀,更深一步體會。
第三至五部分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內容,分別設計了3個、3個、1個教學點。第三部分的主要訓練點是“體會嶺的多”、“體會嶺的溫柔”、“體會作者的情”,三個教學點是以讀為主;而第四部分的三個訓練點“理解綠顏色的多”,“理解為什麼大興安嶺,被稱作林海”和“理解寫法”,則主要採用了啟發式、討論式教學模式,力求體現老師在教學設計上的創新。
(2)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本課重要指導思想。
學生創新,首先老師應有創新。因此在教案設計,教學細節處理的考慮上,頗下了一番功夫。
“創新從質疑問難開始。”於是本課採用了局部質疑問難來引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處理問題。在第四部分最大限度地發揮、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回答不求唯一,允許發表不同見解。老師對於問題的答案,是以尊重學生的各自見解為基礎,進行總結定性的,而非事先預備。
老師的主導作用,主要設計為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層次,有目的地讀,一步一步地體會景中流露出或激發出同感產生的那種情。老師的'講解在文中安排所佔比例僅有,屈指可數。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體會讀,讓學生說感想,表達見解。
並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學流程設計是靈活的:隨學生而應變。採取以學生讀“體會最美,最喜歡的句子”來引出三個教學點,相機對三個教學點作出不同形式的處理—有設問、有討論、有朗讀指導。學生的理解明顯地輕鬆到位。
文章結尾部分設計了“用一句話表達自己感想或者讚美林海”這一環節。既是在反饋學習情況資訊,也是在創新思維,是設計的一個擴充套件訓練——全課的高潮。
另外,縱觀本課還設計了、包含了一個學習方法的指導:先在講第三部分“嶺”時,提出學習方法——1.讀書;2.體會特點;3.批註特點;4.體會作者感受。再在第四部分的教學引入時,有意地提到“同樣的”用剛才的方法自學。最後,過度到第五部分自學。使學生透過本課學有所獲。
實際上,整個過程主線就是:充分相信六年級學生的能力,儘量放手讓學生透過自讀自悟結合交流討論,摸索出最適合自己的一種理解文章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