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職場

工作十年後的離職感悟

工作十年後的離職感悟

LZ:說說我離職之後的求職情況(第一部分)

我7月底從公司離職出來到現在快五個月了,前三個月都是在整理自己的生活還做了長途的旅行。

我覺得旅行可以除了可以集中的思考同時也可以做一些驗證。我拜訪了幾個在兒時和學時比較要好的朋友。他們就像一面鏡子,我既能看到過去的自己也能幫助思考現在的自己。

人生中畢業這十年充滿了可能性,我可以有很多選擇,反倒是現在做一個行業做了10年,選擇已經非常狹窄了。在一個行業裡,角色和身份、崗位和職位的不斷變化讓我看到了行業內的很多方面,在認識越多的同時迷惑也越多。

前三個月我沒有做任何求職的動作,從第四個月開始,上網重新整理自己的簡歷,與當地的行業朋友約會聊天。結果從第四個月開始,工作的資訊像潮水一樣湧來了。一個行業做十年要離開這個行業方展風險非常大,在十年之後對自己的職位、待遇和崗位有了更明確的要求,這就是選擇面非常狹窄的原因。

我已經七年沒有正式的找工作了,這一個多月來找工作的經歷給我提供了一個對行業觀察的新視角,也讓我更明確很多原來工作中的問題。

在離職的第四個月初,我原公司總部的一個部門老闆因為公司的調整希望我回去到總部跟他一起管理全國的一塊運作。這個機會讓我又重新的思考我離開公司的緣由,和我回公司上班的理由。在我過去七年的工作中曾一直希望獲得到總部工作的機會,一方面可以離開機會比較少的內地城市,同時可以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的職位和收入,為人生的發展奠定更高的基礎。沒想到的是,離開公司後卻有了這樣的機會。時過境遷,當初的願望在現在已經對我沒有誘惑力了,一方面對這個內地城市有了更多的牽掛,另一方面就是更明確了這個公司不是我希望發展的平臺。

最近面試大多不是正式的場合,通常行業內的朋友知道我離職後會在一個星期內給我介紹工作。因為是介紹的,所以大多是在喝茶和吃飯中就完成了面試。不過我倒是發現網投目前還沒有面試的通知。

有個民企在網上查到了我的簡歷,通知我進行面試。正式場合的面試讓我回憶起很多年前那些面試。但是交談的內容卻有很多的區別。二面也被安排在了酒店,和老闆與一個行業專家一起吃飯。很多老闆都不是專家,和專家的角度有很大的差別。第三面的時候也是老闆和專家一起研討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很快發現老闆與專家的分歧。我認為這是個很危險的選擇,老闆這邊更傾向於對利潤的追求,專家更傾向於專業方向的發展。我認為有些階段如果邏輯上過於嚴謹和對利潤的過度追求都會讓企業喪失一些機會。我想象著一份這樣的工作:即要完成老闆交待的任務和工作還要受到專家們的監督和制約,這樣的工作雖然機會更多,對於個人來講風險更大。最主要的,我覺得一個在戰略上有明顯缺陷的和管理上有明顯弊端的企業仍然不是我要選擇的發展平臺。

要是幾年前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以上兩個機會的其中之一,但是現在不會。

我想做減法就是這樣的,把不確定的變成可以確定的。很多人認為多項選擇的風險比較小,這是由意識產生的動機。因為選擇對的.答案的機率明顯在多項選擇中提高了。但是一個錯誤的選擇就可以讓一道多項選擇題丟掉所有的分數。就是說即使選擇的對的答案佔了大多數,但一個錯的答案就影響了全域性。單項選擇的好處是錯與對的機率是穩定的,而且即使經驗裡沒有也可以透過邏輯排除部分不對的答案,提高選擇正確的機率。這樣的正確的機率是高於多項選擇的。

LZ:說說我離職之後的求職情況(第二部分)

感謝兔子貓的回帖。說到在網上表達的問題是我也不太願意,但還是抑制不了自己的衝動。一方面儘量隱諱自己的行業敘述和個人隱私,一方面還是想聽聽同樣問題的朋友的意見和建議。

有個網友認為現實的情況會使一個人所有的計劃崩潰,我承認這種可能的存在。所以我是在求職成功了之後才來進行這樣的分享。很多人都是“眼見為實”的忠實擁護者,他們不相信沒有確定結果的東西,認為即使是再符合邏輯的東西也需要實踐的檢驗。但我認為這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問題。任何一種選擇都不是完美的,只是理念不同罷了。我想告訴這部分網友,結果並不代表一切,也不是我分享的初衷。我要分享的是我的過程,分享的是那些以為清晰的困惑和以為困惑的清晰。

有網友認為第一部分是規劃成熟的標誌,我還真不敢當。做事情的規律是這樣的:計劃、實施、控制和調整。我認為最重要的部分是調整。事實上在選擇中放棄和選擇同樣重要。第一部分我寫的是如何放棄。但並不是說我的放棄是完美的。對於不同的人優勢也不一樣。我們不能說哪些行業的人是真正的精英,同樣也不能說哪些企業裡的人是真正的精英。比如說我有個朋友說只有IT這個行業裡的人才是真正的精英,而外企的人才是精英,IT行業的外企裡的人才是精英中的精英。一個行業和一個企業可能會賦予一個人一定的視角,但是一個行業和一種企業能解決所有問題嗎?我的那個朋友在獲得了一種看問題的方法的同時也被這種方法限制在一個很狹隘的範圍裡。我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所以選擇和放棄都不是解決困惑的絕對方法。

我在前期的旅行中拜訪了一個大學時關係比較好的老師,他說大部分70後的人比較關注環境,把大部分經歷用於適應環境,所以大部分人平庸的工作和生活。在70後的人中,那些固守自我的人反倒成功率更高。而大部分80後的人比較關注自我,把大部分經歷用於滿足自我,所以同樣時很多人平庸結局。在80後的人中,那些懂得適應環境的人反倒成功率比較高。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不是說這種按年代劃分方法是絕對的,但是人有不同的時代印記。換句話,70後更擅長適應環境,80後更擅長表現自己。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細化,不是說70後的人如果固守自我就能成功,而是70後人在利用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下,增加表現自我的能力是很好的突破口。80後同理。歸結到一個問題上是說,人除了要關注環境還要關注自己,這是不是古哲學上說的“天人合一”呢?

受到這樣的啟發,我不再想簡單的看待職業生涯。那些我曾經認為人必須適應環境的想法有很大的改變。現實並不是不重要,面對的態度必須端正。一個剛畢業的求職者如果放棄我現在放棄的,肯定是很可惜的。但不是沒有機會選擇我現在能選擇的。這是我分享的目的。

我分部分寫我的求職情況是想透過不同的階段獲得網友的反饋,然後在繼續。或者說網友的反饋會決定我以後部分的內容。希望大家踴躍拍磚。

網友:LZ很有自己的規劃,最近我又看了一遍孫振耀給年青人的一封信,讓我想雖然我原來所做的行業一直覺得不怎麼樣,可是想想還是應該堅持下去,繼續找這個行業的工作,因為畢竟在這個行業做十多年了,雖然我的年齡已偏大了些,不過我的學習能力並不低於90後。在這個不大不小地城市裡生存,機會不多,時時困惑著我,如何才能回到原來的軌道上來呢?二十來歲時沒有這麼多想法,完全是隨大流,現在三十多歲,職業發展還是停留在小職員的位置,沒有規劃,結果讓自己這麼難,有力使不出來的感覺,這是一種因果關係。一直以這個城市為中心,不願意離開也是造成我選擇機會的減少,可是有了家庭,有妻有女的我,還能有去另外一個城市的選擇嗎?這些讓我現在每天都想不停的事,希望可以有一個合適的工作來終止。所以,現在只能做著過渡性的工作,尋找著下一個未來的起點。

網友:其實外企並不是傳說中那麼好,我在一個500強的IT外企幹了幾年,不過在國內的外企不會讓你接觸核心的東西,其實高階人才跳槽風險更大。。我總覺得,職業生涯首先要關注的是自己,自己想要什麼?大多數人大概沒想過這個問題,唯一的想法只是我想要一份工作,我想要一份不錯的薪水,我知道所有人對於薪水的渴望,可是,你想每隔幾年重來一次找工作的過程麼?你想每年都在這種對於工作和薪水的焦急不安中度過麼?不想的話,就好好想清楚。飲鴆止渴,不能因為口渴就拼命喝毒藥。越是焦急,越是覺得自己需要一份工作,越飢不擇食,越想不清楚,越容易失敗,你的經歷越來越差,下一份工作的人看著你的簡歷就皺眉頭。於是你越喝越渴,越渴越喝,陷入惡性迴圈。最終只能哀嘆世事不公或者生不逢時,只能到天涯上來發洩一把,在失敗者的共鳴當中尋求一點心理平衡罷了。大多數人都有生存壓力,我也是,有生存壓力就會有很多焦慮,積極的人會從焦慮中得到動力,而消極的人則會因為焦慮而迷失方向。所有人都必須在壓力下做出選擇,這就是世道,你喜歡也罷不喜歡也罷。

一般我們處理的事情分為重要的事情和緊急的事情,如果不做重要的事情就會常常去做緊急的事情。比如鍛鍊身體保持健康是重要的事情,而看病則是緊急的事情。如果不鍛鍊身體保持健康,就會常常為了病痛煩惱。又比如防火是重要的事情,而救火是緊急的事情,如果不注意防火,就要常常救火。找工作也是如此,想好自己究竟要什麼是重要的事情,找工作是緊急的事情,如果不想好,就會常常要找工作。往往緊急的事情給人的壓力比較大,迫使人們去趕緊做,相對來說重要的事情反而沒有那麼大的壓力,大多數人做事情都是以壓力為導向的,壓力之下,總覺得非要先做緊急的事情,結果就是永遠到處救火,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很多人的工作也像是救火隊一樣忙碌痛苦,也是因為工作中沒有做好重要的事情。)那些說自己活在水深火熱為了生存顧不上那麼多的朋友,今天找工作困難是當初你們沒有做重要的事情,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今天你們還是因為急於要找一份工作而不去思考,那麼或許將來要繼續承受痛苦找工作的結果。

LZ:本來想寫離職日記的,但是離職交接非常的忙,另外在我決定向BOSS提出的前一個星期,51job-bbs正好改版,改版的當天看到新的版面使用還不熟練,就沒有寫下當時的想法和心情。所以現在只好寫回憶呀、感受呀和總結呀之類的了。和各位網友分享。

一、離職的原因

不管是朋友、客戶、同行或者領導知道我想離職的第一時間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離職?”看來離職原因並不僅僅是應聘的時候被問到的,首先在離職的時候就要回答清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