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胖熊和小老鼠》課後反思
昨天上了一節大班綜合藝術活動《胖胖熊和小老鼠》,之所以規之為“綜合藝術活動”,是因為這節課將文學作品與打擊樂演奏融合在了一起。它不同於傳統的語言活動,從文學作品中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從而提高語言發展能力,也不同於傳統的節奏樂活動,為一首特色鮮明的樂曲編配伴奏,而是透過欣賞理解文學作品培養幼兒的打擊樂演奏技能以及發展幼兒的節奏感,使幼兒在生動有趣的故事裡潛移默化的探索各種聲音,從中感知節奏美、表現節奏美、培養節奏感。
這個活動的趣味性和節奏的難易程度其實適合在中班年齡段進行,但考慮到我園幼兒節奏樂活動基礎比較薄弱,因此我選擇了在大班進行授課。從備課到活動的前一分鐘我對教學環節的設計始終沒有確定很明確的流程,因為一年了沒有接觸孩子們,對他們的節奏感和節奏水平難以預測,活動中設計的幾個環節我不能確定他們能否接受,抱著隨機觀察、隨機教學、隨機調整的心態開始了教學活動。
為了緩解幼兒長時間等待聽課老師的緊張,我讓幼兒全體起立問候老師早後,請他們放鬆心情大笑四聲,這個環節其實也是為後來練習胖胖熊笑聲的節奏打下基礎。孩子們笑過後有些忘形,還好我緊接著請他們閉起眼睛等待我帶來的禮物,把他們亢奮的情緒又抑制了回去,由此可見,在以後的活動中開始部分不能一下就調動起幼兒的興奮點,尤其是不熟悉的班級,否則教師很難做到收放自如。
在接下來的身勢練習中,我引導孩子們根據故事情節的變化用跺腳、拍腿、拍手、踮腳、腳尖點地等動作,拍打出不同型別的節奏來演繹故事角色和情景,這個環節我先運用分解的方法來單獨練習,接著請幼兒聽故事看我的指令來訓練節奏,在練習中協調能力一遍比一遍好,當我再出示圖譜後,幼兒幾乎用了兩遍就把完整的一張大圖譜流暢的演奏了下來,非常出乎我的意料。但是在這個環節的分解練習節奏時,我雖然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了熊爸爸、熊媽媽、熊哥哥走路輕重不同,演奏時要注意輕重的力量控制,但在整體練習中,孩子們幾乎用了相同大的聲音,我卻沒有細緻的對幼兒進行提醒,導致後面使用打擊樂器演奏時,孩子們都忽略了用聲音的輕重表現胖胖熊一家不同角色的特點。
在為本次活動選擇打擊樂器時,我原來還設計的有大鼓(熊爸爸)、響板(熊哥哥)、檫(西瓜放筐),但還是擔心幼兒不熟悉樂器養成不正確的使用習慣,因此只選擇了用鈴鼓和雙響筒兩種樂器來變化聲音表現節奏。上課的前一天,我曾帶著樂器讓孩子們熟悉了一下,並簡單講解了正確的使用方法,在課上有一部分幼兒掌握的很好,但也有個別幼兒使用的方法不正確,我沒有給於及時的糾正。“把西瓜放進筐裡”的聲音原設計是用手拍鼓邊,在活動中我沒有給予幼兒明確的要求,致使幼兒用與胖胖熊走路一樣敲擊鼓面的方法表現了“放西瓜”的聲音。還有故事結束時胖胖熊趕跑小老鼠的節奏型別我沒有預先設計出來,只讓幼兒隨意用聲音表達紛亂慌張的場面,現在課後再來反思,我覺得 XX X | XX X | 這個最難的節奏型孩子們只練習了幾遍就學會了,而追趕小老鼠的`節奏如果設計成X XXXX |X XXXX | 幼兒也一定能夠學會。可見我沒有深入的瞭解孩子,低估了他們的節奏能力。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學習興趣濃厚,他們的節奏能力非常出色,說明我們的孩子潛能是無限的,只是我們沒有給他們創造機會去挖掘去開發。課後我和幾位老師討論這節活動,大部分老師感覺孩子們的學習興趣高漲,但是整個活動中缺少音樂的融進,我想這也是老師對節奏樂活動的一種美好期待,運用為故事編配節奏激發幼兒的興趣,從而學習簡單的打擊樂演奏技能並感知節奏的美妙,是打擊樂訓練的初期教學方法,選擇短小而生動的故事在小班和中班都可以進行,當幼兒掌握了樂器的正確方法,有了對節奏的敏感性後,融進音樂為其演奏,便可使幼兒節奏樂演奏的水平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