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觀後感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觀後感900字

紀錄片《楚國八百年》觀後感900字

楚國的歷史值得研究和思考。800年,足以演繹歷史的滄桑與辯證。前些日子,我讀孫皓輝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就頗有感慨。一看到這個紀錄片就抽時間看完了。戰國七雄猶如“七劍下天山”,如果說秦國為第一“劍客”,楚國無疑是第二“劍客”了。戰國七雄,秦國的起點最低,結果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楚國起點次最低,也發展“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泱泱大國,其問鼎天下的實力絕不亞於秦國。歷史在那個關頭成就了秦國,拋棄了楚國。

這部紀錄片再現了楚國的興衰沉浮,我看了有三個感受:

第一,楚國的開局很屈辱。楚國早期的首領可謂受盡“夾板氣”,生存環境極其惡劣,但強韌的楚人生存了下來。屈辱的開局往往蘊積強大的生命力,英雄的歷史也往往是從苦難開始的`,楚國的情況符合這一特點。

第二,楚國的勃興很個性。楚國先主一直是嚮往中原文化的,他們本來就是中原的一支,但長期被周天子和列國視為蠻夷之國,這種處境終於讓楚國人“破罐子破摔”,乾脆想怎樣就怎樣。熊通“王不加我,我自尊爾”自稱楚武王,開稱王之先河。為攻佔戰略要地銅綠山,楚武王視死如歸,暮年親征,出師未捷身先死,死而功成,令人唏噓嘆佩。楚莊王“不鳴則矣,一鳴驚人”的故事至今蕩氣迴腸。

第三,楚國的滅亡很窩囊。楚國國力雄厚,有尚武傳統,軍力強盛,竟讓秦國一騙二打三擒王,最終被滅掉了。在這部紀錄片裡,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功利主義大行其道,而楚懷王卻成了最後的貴族,其誠信之心,貴族之氣屢屢為虎狼之秦所用、所欺,最終客死秦國,大國之君落此下場,楚國可真夠窩囊的。

楚國的滅亡直到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一個國家往往居危而興,處憂而亡。楚國立國之初,處四亂之地,篳路藍縷,不但沒有散亡反而逆勢而興。當吳國精銳破郢都,楚國幾盡滅亡時,楚人申包胥哭借秦師,楚國人人皆兵,雖受重創,卻迎來了“惠文中興”。楚國又強大起來。歷史的辯證法再一次重複。雖然,第一劍客的秦國劍術獨步天下,但說要滅掉楚國,其實很不容易。問題還是出在楚國內部。楚國的封君制度,終於導致楚國山頭散立,各自傾軋,最終葬送了吳起變法,也葬送了楚國再次雄起的機會。最終楚國亡在缺少凝聚力,而當時的秦國恰恰長於此道。國力不僅表現於國家的資源的總量,還表現於國家資源以何種方式被佔有和運用。戰國晚期的楚國,富而不強,但其潛在國力還是驚人的。秦國最終傾60萬大軍才把楚國滅掉,就可以說明問題。楚亡秦興說明國家的凝聚力才是真正的國力。

最後,說說這8集紀錄片的拍攝方式。雖然這部片子有點看大片感覺,但我不喜歡這種方式。我認為紀錄片還是要儘可能依據直接直接史料,而不應該太多采取電腦虛擬影片和演員扮演。從根本將,這種紀錄片更像講述,中間夾雜一些史學家採訪。這種模式產生了不少紀錄片,希望這種方式不要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