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材

初中語文教材的比較論文

新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比較論文

摘要:新一輪課改下出版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已經啟用,其中教材在選文和編排上與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的理論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絡。透過比較文學的視野來思考新版語文教材,不僅提供了新穎的解讀方式,也有利於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新版語文教材的編寫從理念上與比較文學學科緊密融合,教師在教學應用上也要將比較文學理念運用於教學實際中,配合教材的改革發展,為培養優秀的人才作出貢獻。

關鍵詞:比較文學;語文教材;教學策略

2016年9月,我國啟用了新修訂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教材,其不僅更好地體現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充分發揮了語文教材立德樹人的優勢,在課文編排上更是求精而不是求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材的編訂不僅要求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智慧,還同時提出了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的時代性和世界性的要求[1]。面對新一輪的教材改革和教育需求,新版語文教材不僅承擔著延續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任,還應當面向國際,走向世界。透過對新版語文教材內容、結構的梳理和探討,筆者發現新版語文教材較好地體現了比較文學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和跨國家的特色,用比較文學的眼光看待中學語文教材和課程有利於擴大研究的視野,促進治學方法的改進。故筆者採用比較文學中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學科研究的理論基礎對新一版的語文教材改革進行探討,以期為語文教材的評析和使用提供新的視角和借鑑。

一、新版語文教材與比較文學的內在聯絡

當今中國的語文教育理念與比較文學相容幷包的世界文學視野相契合,教材的編訂逐步顯示出國際化的眼光和世界文學的經典意識。嚴格來說,比較文學自誕生以來,它的定義和研究內容不斷被完善,學科的界定還存在著模糊性和不確定性[2]。但是它所提倡的“世界性眼光和胸懷”以及研究方法,與新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一致,體現了寬廣的學科視野和麵向未來的人文素養。在當前比較文學研究的正規化下,影響研究、平行研究以及跨學科研究作為主要支柱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手段和視角為當下的語文教學提供了借鑑。作為擔任傳播知識媒介作用的語文教材在多次的修改編訂中也逐步體現出包容、創新、整合的學科意識,這一點與比較文學的學科特徵呈現出一致的發展軌跡。比較文學不僅作為一門學科而存在,同時也是一種研究方法和手段,新版的語文教材體現了比較文學學科特徵,比較文學也作為研究方法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二、比較文學理論下新版語文教材的剖析

以20XX年推行的七年級語文教材(人教版)上冊為例,新版教材中,課文數量為22篇,其中外國文學作品一共6篇,與20XX年人教版語文教材30篇課文,5篇外國文學作品相比,其結構編排較好地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外國文學作品所佔比幅雖然不大,但是很好地穿插在課文篇目中,不僅選文經典而且在編排方式上透過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從主題、結構等方面都做出了較大的調整。1.從影響研究的方法看語文課文的選材影響研究是指以歷史方法處理不同民族文學間存在的實際聯絡的研究,作為比較文學領域裡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強調實證和事實聯絡[3]。影響研究是一種可靠的、具有說服力的方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影響研究的方法,可以做到知人論世方便教學。以新版教材第二單元為例,新版教材選取了泰戈爾的《金色花》與冰心的《荷葉母親》作為散文詩二首並列,這種編排方式符合“影響研究”的正規化。比較文學的“影響”強調“外來性”,冰心作為文學的“接受者”深受文學“放送者”泰戈爾的影響。“五四”時期,泰戈爾的小詩格式給冰心創作帶來了靈感啟發,在深度模仿的同時,泰戈爾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表現也對冰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冰心“愛的哲學”思想將泰戈爾的“愛的實現”理念繼承下來併發揚光大,新版語文教材中的兩首散文詩便是最好的見證。

首先泰戈爾的《金色花》想象奇特,充滿童趣,將孩子變身為一朵金色花,在母親身旁嬉戲玩耍。冰心的《荷葉母親》以第三者的視角描寫荷葉庇護紅蓮,聯想母親庇佑著孩童,感情真實,細膩動人。在內容上,泰戈爾寫出了一個孩子對於母親的眷戀與回報之情,冰心則借荷葉表達了孩子對母親的感激與懷念。兩首散文詩內容主題相近,呼應了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反映了孩子對母親的依戀與感恩,也都是兩位作家對愛的哲學的推崇。在課後的閱讀提示中,新版教材著重介紹了散文詩的特點並對比了兩篇散文詩的不同之處,也特地提出冰心的創作風格深受泰戈爾影響。在舊版的教材中,入選的文章是冰心的《紙船》,相比較於新版的《荷葉母親》,《紙船》篇幅較小,在文體上也屬於詩歌而不是散文詩,此次的改編使得影響研究的目的更加明顯。2.從平行研究方法看課文單元結構的編排平行研究注重比較不同民族文學的主題、題材、文體類別、人物形象、風格特點等文字因素,強呼叫邏輯推理的方式對相互間沒有直接關聯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民族文學進行研究[3]。新版語文教材單元編排模式較好地體現了比較文學平行研究的思路,比較文學主題學研究的物件通常都包含具有相同主題的作品。例如,第一單元都是以主題為四季景色的散文為主,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劉湛秋的《雨的四季》。

第五單元分別選取了中國現代作品《貓》、《鳥》,外國作品《動物笑談》以及中國古代作品《狼》,雖然都是動物為主題,但是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作者對於動物的描寫卻體現了不同的藝術手法和不一樣的生活感悟。不同國家的作者對於相同文體類別的作品表達也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以第六單元第二十四課的寓言四則為例,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歷史文化背景、習俗等的差異,在寓言的結構、敘述方式上存在著差別。新版教材分別是《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獅子》、《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前兩篇節選自《伊索寓言》,和之前人教版中的課文相同,後兩篇分別節選自中國的《呂氏春秋》和《列子》。兩則伊索寓言都是先講述了一個小故事,然後在結尾點明寓意。而中國的寓言則將哲理蘊含在故事的敘述當中,具體的深意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從寫作物件來看,伊索寓言以描寫動物故事為主,幻想成分較多。

中國古代寓言以表現人物見長,歷史傳說色彩較濃。值得注意的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體現主題概念,後兩篇課文替換了先前教材版本中的《塞翁失馬》和《智子疑鄰》。新版語文教材既延續了人教版傳統的“以體裁為主”的編排方式,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將“主題編排”很好地融合進來。時代背景、文化傳統的差異比較,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知識文化背景。教師有意識地借鑑平行研究法進行比較教學,容易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用世界性的眼光去思考問題,發現文學的異同與美妙。

3.從跨學科研究方法思考入選課文跨學科研究又稱“科際整合”,專指對於文學和其他學科之間相互關係的研究。作為人類意識形態之一的文學,並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與人類知識的其他領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4]。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要求學生需要大量的課外閱讀與思考,提高人文素養與思想境界;而工具性要求則需要學生掌握必備的文字基礎與溝通技能,提升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語言作為傳播的媒介,是所有學科知識呈現的載體,從而語文人文性和工具性就搭建了語文跨學科教學的平臺。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以《天淨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為例,其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將客觀物件和主觀感情進行結合,透過心理結構這一媒介將語言空間和物理空間在意境中融合,較好地體現了格式塔心理學的特徵。客觀物件即指個體意象,多個個體意象聯合便組成了整體意象,其具有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這首小令九個意象看似隨意地排列組合,但都緊扣“秋思”,用枯敗的滕樹、黃昏的烏鴉、落寞的小道、獨行的瘦馬等將秋的意味渲染出來,形成整體意象,作者將自己置於這幅秋景之中,情景交融,突出漂泊的主題思想。再比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以優美精煉的語言描繪了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的壯麗之景。巧妙的是,編者在這首詩的下面安插了一幅圖畫,形象生動地將詩中的情景再現。

將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帶給學生的視覺衝擊力使學生對詩歌擁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更能身臨其境瞭解作者想要表達的鄉愁,領略詩歌的意境美和情境美。新教材的編訂進一步將文學與心理、藝術等學科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體現了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理念。科際整合將有效地使語文教材的編排達到多元化,然而這也對語文教師的素養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三、新版教材教學策略的探討

2016新版初中語文教材緊扣教學大綱要求,從教材的角度上說,教材體現了比較文學學科知識理論,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下,無論是編排結構還是選材,此次改革都做了很好的最佳化。將比較文學視作一種方法和理念,可以給課堂注入開闊、創新和思辨的活力,使課堂教學效果達到最大化;用比較文學的學科眼光來看中學語文的選材和教學,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新穎的視角,走出思維框架的牢籠,不侷限於區域性的學習範圍,還能提高教師教學的科學性、前沿性。在教學策略上,比較文學的普及和應用對當前語文教育教學有著很好的指導作用。1.將比較文學作為一種理念和方法將比較文學理念貫穿到整個教育教學當中,有意識地進行比較,讓學生的眼光不侷限於當下中國文學,而是有一個世界文學的總體概念,並且外國文學與中國文學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相互影響,寫作方法互相借鑑,才會形成文化大繁榮的盛景。語文教材選編中選取適量的外國文學作品,本身就代表著對它們的認同與接收。例如泰戈爾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葉母親》,泰戈爾對冰心的寫作理念和創作方式影響巨大,教師有意識地將它們放在一起橫向比較,可以讓學生樹立學習借鑑的意識,辨別異同。在學習魯迅作品,介紹魯迅的時候,提及魯迅深受外國文化影響,翻譯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並且在創作上深受果戈裡的影響,並創作同名小說《狂人日記》。對比他們的作品,可以看到許多借鑑的影子。這樣不僅開拓了學生的眼界,也使學生初步瞭解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拓展了文學視野,樹立主動學習的意識,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2.擴充套件比較主體的範圍和維度新版語文教材無論是體裁編排還是主題編排,都達到了比較的初步要求。例如將第一單元的三篇寫景散文進行對比,比較每篇文章的寫作手法和情感表達,總結精華要素,徹底抓住散文寫作的核心要義。在縱向比較上,同樣是寫冬景,將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和法國作家喬治桑的《冬天之美》做一個比較,看中國和外國作家在表達上有哪些異同,將共同之處進行分類總結,將異處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學生在多方面的平行比較中,會加強比較的意識,強化多方面思考的思維模式,培養語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3.實現跨越式、融合式教學比較文學學科的跨越性理念,為構建更開放的語文課程提供了多樣互補的視野。突破語文學習的單一思維理念,將語言文字作為工具並熟練運用,實現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語文不僅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學科,它還可以將德育和美育深度結合,在文學作品裡達到對學生的道德教化以及提高鑑賞審美能力的作用。例如在學習小說作品或者詩歌作品時,可以透過影片電影的播放還原作品的情節,情景再現作品中人物臺詞和背景的設定,讓影視與文學緊密聯合,使學生的學習不侷限於課本,實現學科的跨越式交流。鑑賞詩歌作品時不再單一強調理論知識,讓詩畫融為一體,在語言文字的渲染下構建詩中的畫面感,使學生用心體會真正的情景合一,觸景生情,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要求。在比較文學跨學科研究的範疇中,文學與藝術、科學、宗教、心理學等都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將這樣的理念透過教學手段傳達出來,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透過聯絡、交叉、匯通,實現學科整體的多維互動。採用比較文學的理論和正規化來思考新版語文教材,不僅有利於拓寬語文教育的視野,同時也為廣大的語文教師提供了更廣闊的提升空間。學生在中學階段進行語文學習,教師要從源頭開始培養他們的創新、比較、整體的意識,將語文教學目標有效地實現,將語文大綱貫徹到底。這不僅實現了文學教育的目標,也有利於比較文學學科應用發展。新版語文教材的編寫從理念上實現了與比較文學學科的緊密融合,教師也需要在教學應用上將理念轉化為手段,把比較文學的理念、方法、精神以及相關的知識、原理運用於教學實際中,配合教材的改革發展,為培養真正有眼界、有想法的創新型人才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孟昭毅.比較文學通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3]胡亞敏.比較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4]陳惇,劉象愚.比較文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