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畫的魚最大》課後反思
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就是學習主體對知識客體融會整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材內容則是固定的、靜止的,具有自閉性、被動性,甚至排他性;為學生主體增加了障礙和困難;學習主體與教材客體成了一對矛盾。開展體驗性學習,教師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閉的、被動的教材內容活起來,就是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與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注入體驗性學習的機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滿活力的各種學習活動。如在“誰畫的魚最大”教學中,創設學生捉魚的機會,體驗魚的活力與手感;透過觀看海洋熱帶魚的視聽體驗,豐富了學生對各種美麗的熱帶魚的認識;透過動手繪畫漂亮的大魚的體驗,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口語交流的體驗。有機地創設體驗學習情景和體驗學習氣氛,體驗學習的契機。使學生對認知活動產生興趣,產生愛意,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去體驗和感悟,能動地擁抱知識,認識知識,學習主體與知識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在主客體的交融體驗學習中,知識融入了學生的生命之中,使學生嘗試到每一次學習體驗都是生命意義的昇華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而獲得對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美術新教材內容題材多樣,具有綜合性、開放性和發散性的特點。教學內容的設定和挑選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所選的圖片精美且充滿著現代意識,因此很受孩子們的喜歡。“課程的綜合化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突破方向,同時綜合教學也非常切合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的生理特點。”我們在第一冊《看誰畫的魚大》教學中可展開以美術活動為主線,生動有趣的創設“魚兒和我們在一起”的綜合性美術教學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看魚、摸魚(調動各種感官去了解魚的特點)→展開“我知魚兒有多少”知道搶答比賽(探求、瞭解魚的有關知識)→欣賞各種美麗的魚(點選網路選擇各種魚的圖片)→欣賞各種有關魚的藝術作品(瞭解相關的人文知識)→選擇各種材料自由畫魚、剪貼魚(嘗試瞭解各種材料的效能、特點)→放“魚”(將眾多作品“魚”掛在氫氣球上飄在教室中、將“魚”在玻璃瓶中放生)→“我和魚兒一起遊”(展開環保教育),可以想象,孩子們處在滿是魚兒的教室裡是何等興奮!孩子們變得像魚兒一樣自由!“魚兒”又如孩子們一樣有生命!我想,孩子們此時得到的不僅僅是他們手中完成的那一條條大魚!
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我一直在思考小學美術教育最本質的東西是什麼呢?美術的基本元素無非是點、線、面、色彩,它們應該成為幼兒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幼兒美術教育僅僅是傳授美術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巧,其主要的目的在於,一方面,透過運用描述、行為、書寫、常識、計算等不同的語言,引導孩子學習對這些基本元素各種式樣的表現,把握各種學習之間的'聯絡和互動。如,點:可以用畫、貼、捏、揉、辨、認、印、砌等方法去表現,可用紙、種子、沙、石、筆畫、音符、實物、自然狀態、身體行動等作為教授的媒介物。另一方面,在學習運用各種方式表現事物的點、線、面和色彩的同時,引導孩子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認識世界,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對世
界有深刻認識並能夠掌握和運用基本文化符號去表現的人。
因此,在教授孩子的過程中,我更注重的一直就是教授內容的本質意義,而不是表面內容。例如,當孩子要畫魚,我首先帶他們觀察身邊的魚,然後讓他們選擇自己想用的工具和表達方式,孩子們可以選擇鉛筆、水墨、水彩、油畫棒,甚至碎紙、碎布橡皮泥等等,結果出來的作品有平面的畫,也有立體貼上的、手工堆砌的,不拘一格,各種形態,這是孩子們觀察到的和心目中存在的魚。我不教給他用三角形畫魚,而是從不同角度告訴他三角形是如何的,再讓他觀察魚,然後按他自己的方式去表現。這時候,他可能會用立體的三角來表達對魚的感受,也可能會用思維圖形的拼貼來表現魚的裝飾效果,還可能用文學性的線條去理解魚的造型。這樣,這個孩子所得到的知識就是活的,更重要的是有用的,他的思維同時也得到多方面的發展。所以我認為無論你想教孩子怎樣下筆去畫畫,重要的不是孩子會不會畫樹、畫點或畫線,而是為了讓他們在畫魚、畫點、畫線的過程中觀察世界、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