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阿西莫夫短文兩篇》課堂的實錄
匯入:阿西莫夫,美國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他寫這些文章一是回顧科學近期的進展,一是評價導致我們形成清晰知識的歷史過程。這兩篇文章的突出特點以論證為主,綜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科學知識,見解新穎。
板書教學目標: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
師:請談談對課文題目《恐龍無處不在》的理解
生:是說恐龍遍佈世界各地
師:南極也有?
生:南極發現了恐龍化石
師:如果有人告訴我們在南極發現了恐龍化石,你的第一個想法是怎樣的?真實本能的自然的想到了什麼?
生1:是翼龍,會飛,飛到南極。
師:它為何飛到南極?
生2:恐龍耐寒,皮和脂肪很厚,與熊一樣。
生3:南極有很多恐龍愛吃的東西。南極當時不冷。
生4:大陸發生了災難。恐龍遷移而去。比如火山。
師:為何每塊大陸都有?結合我們學過的地理知識
生:是大陸在漂移。把恐龍帶走的。
師:看來還是大陸漂移猜想更有說服力。
師:朗讀課文。要求:1、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思維方法的句子。2、用自己的話口述“板塊構造”理論。
師:找找文中表明作者思維方法的一句話。
學生找了兩個設問句後,然後找準了那句話。
齊讀:“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絡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
師:這句話表明了作者怎樣的思維方法?
生1:世上許多事物互相聯絡的觀點。
生2: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方法
教師補充完善教學目標(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想問題的方法)
投影大陸漂移示意圖。
師:請根據這張圖口述板塊構造理論。(略)
師:再讀課文6──11自然段對此理論的介紹。對同學的口述點評。(略)
師:下面四人小組討論這篇文章的邏輯思路,看看作者是怎樣提出問題,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的。
小組討論,教師在小組指導。
根據各小組學生髮言整理作者的思路。
投影:提出問題:南極發現恐龍化石──恐龍並不適應南極的氣候──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去的
尋找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泛大陸形成時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不同地區舒適的生活──後來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援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有力證據
師:這篇科普文章重在說明事理,採用邏輯順序,層層解剖,作者正是把化石和南極聯絡起來思考,才會進一步追問恐龍如何生存?如何越過大洋?善於聯絡是研究發現的必要前提,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徵。具備此種思維品質,我們會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有獨到發現。請同學們把第一段再讀讀,此段決非空泛議論,討論這段話對你有什麼啟發?你能從自己的學習或生活經驗中舉一兩個例子來闡述這一觀點嗎?
小組討論,發言。
生1:
數學和物理的關係。複雜的物理關係用一個簡單化的數學公式概括。
生2:數學圖案與美術的關係。
拼圖和對稱。
生3:生物學與建築學,仿生,有種植物花瓣成螺旋形上升的,每個角度都可接受光線,仿照建房,每個房間都能接受陽光。
生4:倫琴發現X射線,對醫學很大的影響,還可做探測機器,測出土層厚度,鋼板厚度,做夜視儀。瞄準器。
生5:居里夫人的發現,核電站,軍事上的用途。
生6:學美術時必須具備一定的數學知識,才能畫出美麗的圖案。
生7:物理中有一個關於溫度的實驗,要用到數學中的直角座標。
生8:數學題,觀察中國地圖,說出拉薩,重慶,杭州所在位置的經緯度分別是多少?
師:大家說得很好。我們還要學會用聯絡的觀點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就更有意義。今天的作業:收集資料研究恐龍滅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