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五年級上冊《研究透鏡》教學案例

五年級上冊《研究透鏡》教學案例

一、教材分析:

《研究透鏡》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色彩》的第三課,共2個課時,本堂課為第2個課時。在本課時裡,將透過一系列的比較實驗,探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特點和它們各自的作用。

二、教學物件分析:

本案例的教學物件是小學五年級學生,透過前面2年科學課程的學習,孩子們對科學課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研究透鏡》第1課時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已經充分了解了光的折射現象,知道光從空氣進入到透明物體時會發生折射現象。本課時,學生將透過一系列比較實驗,認識兩種透鏡的鏡片特點,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不同作用。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知道透鏡的分類及各自的鏡片特點。

知道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不同作用。

瞭解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特點。

能透過探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不同作用。

能夠透過回憶舊知,總結出透鏡之所以有這些作用,是因為光進入透鏡時發生了光的折射。

【情感目標】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律的認識為我們生活帶來的許多方便。

樂於用所學的知識融入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養成理性的探究意識,在探究和實驗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能透過實驗探究,概括出凸透鏡和凹透鏡鏡片的不同特點以及對光的不同作用。

【難點】:能夠透過實驗探究總結出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不同作用。

五、教學準備

凸透鏡、凹透鏡、手電筒、貼紙、實驗記錄單、教學影片等。

六、教學方法

“159教學模式”——以問題為中心的啟發式教學法,觀察法,演示法,合作學習法,比較法,歸納法等

七、課時安排:共2個課時,本課為第2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觀看“冰能生火”影片,提出問題,匯入新課

問題:為什麼改變形狀後的冰塊能夠生火?

(二)、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形狀特點

活動:1、觀察透鏡,認識透鏡在形狀上的不同。

2、師生交流總結:中間厚邊緣薄的叫做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厚的叫做凹透鏡。

3、習題分辨,鞏固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鏡片特點。

(三)、研究凸透鏡和凹透鏡的作用

1、用透鏡觀察物體

【實驗1】用透鏡觀察近處的物體

① 分別用凹透鏡和凸透鏡觀察桌上的文具。

② 學生小組實驗,記錄觀察結果。

③ 學生彙報,師生總結: 凸透鏡能使近處物體放大,凹透鏡使近處物體縮小

【實驗2】用透鏡觀察遠處的物體

① 分別用凸透鏡和凹透鏡觀察螢幕上的圖片

② 學生小組實驗,記錄觀察結果。

③ 學生彙報,師生總結:凸透鏡能使遠處物體成倒立的像,凹透鏡不能。

2、研究透鏡對光線的作用

【實驗3】透鏡對光線的變化

① 教師演示:光線“會聚”和光線“發散”現象。

② 學生小組實驗,記錄觀察結果

③ 師生總結:凸透鏡能使光線會聚,凹透鏡能使光線發散

(四)拓展應用

1、用兩個凸透鏡觀察遠處的物體,觀察變化

2、生活中的應用

教師展示生活用品圖片,學生說出它屬於哪種透鏡,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3、回答課前問題——為什麼“冰能生火”。

(五)回憶舊知,鞏固新知——為什麼透鏡會有這些奇妙的作用?

【師生交流,得出結論】:透過回憶第一課時的“光的折射現象”,師生交流得出結論,透鏡之所以有這些奇妙的現象,就是因為光線經過透鏡時傳播方向改變了,發生了光的折射現象。

(六)我的收穫

學生總結本節課收穫,再透過師生交流鞏固新知。

(七)欣賞水滴圖片,感知大自然的美

展示水滴圖片,感知水滴也是一個天然的放大鏡。讓孩子們樂於將所學的知識融入生活,昇華孩子們發現美,熱愛生活的情感。

(八)【板書設計】

研究透鏡

凸透鏡 放大 倒立 會聚

凹透鏡 縮小 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