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實驗報告

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實驗報告

一、緒論

語文對提高人的綜合素質,提升人的生活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好語文既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也是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因此,提高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和語文修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兩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學“各因其材”,便產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索落實這一思想的教學方法,特別是在採用“班級授課制”以後,解決“因材施教”的問題,變得更為迫切。國內外關於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實踐和層次教學實驗,都為解決這一問題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但現在還不能說,我們語文教學已經做到了“因材施教”。自1978年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學生“高分低能”以來,語文教改百花齊放,流派紛呈,活躍了語文教師思想,豐富了語文教改理論,探明瞭語文教改的方向,培養了一大批語文教學新秀,其功不可沒。但無庸諱言,一些新教法或忽視了中差生的困難,或操作方法零碎繁瑣,沒有規律可循等,無法適應農村語文教學實際,在農村實際教學中的利用率並不高。至今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仍在繼續。筆者遵循“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學習借鑑了近二十多年來語文教改的成功經驗,在長期的教改實驗中,形成了“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構想。

二、實驗緣起

(一)語文文教學的實際需要。義務教育是年限教育,小學生免試升入初中,既不允許留級,又不允許學校分快慢班。學生成績參差不齊,傳統的“一切齊”“齊步走”的教學方法無法照顧到全體學生。要麼只顧優生拋棄大多數,要麼從平均情況出發,使優生不優,差生更差。因此教師和學生家長都強烈要求改革這種教學方法。

(二)素質教育的呼喚。傳統的“-?刀切”“一鍋煮”的教學方法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教學表面上看是面向全班同學,其實只面向少數升學有望的“尖子”生,而忽視了大多數中差生,煮的是一鍋“夾生飯’。就是對“尖子”生也只是重視知識的灌輸和考試技能的訓練,而忽視讀寫聽說能力,思辨能力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導致他們“高分低能”。這種教學方法與素質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三)農村教學改革的需要。許多新的教法因脫離了農村語文教學的實際,在農村語文教學中實際利用率不高,“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仍然充徹農村學校的課堂。即使有的教師想進行教改,也只是這裡學一招,那裡學一式,東一榔頭西一棒,淺嘗輒止,很難形成氣候。 “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教學理念、方法,模式及相關假設都植根於農村語文教學實際的土壤之中.本課題的實驗可以使教師研究有目標,教學有模式,操作有“抓手”,評價有標準,會激發大家教改的積極性。因此開展本課題實驗,是推動農村語文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四)提高農村教師教學水平的需要。農村教師誰也不願意常年在老經驗上“原地踏步’,一生在少慢差費的圈子裡“打轉轉”。他們非常希望透過學習、研究,實驗適合農村教學實際的新教法,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華和價值。本課題立項後,教師的實驗,有領導重視,有輿論支援,有機制激勵,有專人指導。他們要學習理論,研究教法,要上“實驗課”、“公開課”、“示範課”,撰寫研究論文,設計教學方案,參加研討交流等,這些都會有力促進實驗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三、實驗依據

(一)具有充分的理論依據。一是哲學依據。教學法是屬於意識的範疇,應該符合具體學生的實際,應該是學生髮展需要的產物和反映。根據事物發展變化的原理,對充滿發展潛力的學生,我們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觀點去觀察他們,弄清他們各自在其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和地位。成績有差異的學生,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對待,確定非同步推進的層次目標,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之得到最充分的發展。二是教育心理學依據。各國教育家幾乎一致認為學生之間存在智力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實行能力分組是發掘和培養人才的良好途徑之一。他們還認為分組後,教師面對的不再是一批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而是能力大致相同的學生。這樣,教學就比較容易適應學生的能力和要求,就能吸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非同步推進教學法’吸取了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形式和成功經驗,又克服了分組的、個別的課外的教學形式低效的弱點,把全班的、分組的、個別的和課外的教學形式,最佳化組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四階六步’,既符合學生家長的願望,又符合時代的要求。全面地體現了因材施教和啟發性、民主性、整體性,積極性的教育原則,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談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學語文》2000年第1期)。三是教學論依據。非同步推進教學法落實了文道統一的教學原則,落實了聽說讀寫思全面訓練的教學原則,落實了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相結合的教學原則,落實了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

四、實驗目標

(一)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學習語文的潛能,提高全體學生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和語文修養,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爭取大面積地提高語文教育教學質量。改革傳統的“一刀切”“齊步走’教學模式,變“滿堂灌”“填鴨式”為“啟發式”“研討式”,變教師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注意指導學法,培養自學能力與習慣。保證使每一個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得到全面充分的發展,使全體學生真正做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二)從教材、學生和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遵循教學層次性和照顧學生差異性的原則,構建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符合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實際,既符合語文素質教育要求,又體現漢語文教學常規,既體現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因材施教,非同步推進的教學理念,又便於教師操作的“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基本教學模式。

(三)提高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青年教師的當務之急不是靠一二節課周遊歷國,而是形成思想,鑽研理論,把教學問題想深一些,想透一些,想遠一些,想實一些。惟其如此,青年教師才有發展後勁。”“有的教師為注重自身修養的提高,受某些‘公開課’、‘表演課’輿論的誤導,滿足於一招一式的追求與設計,最後只不過是一個沒有思想的‘教書匠”(上海陳軍語)我們進行該課題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導教師學習理論,總結教學經驗,研究教學方法,形成教學思想,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五、實驗措施

(一)量力而行,合理安排。農村中學語文教師具有強烈的教改願望,當“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這一研究課題確定後,我縣廣大中學語文教師表現出了巨大的教改熱情,全縣有近百名教師主動參與實驗,並積極撰寫研究論文。但為了有效地操縱實驗中的各種因子,我們只確定了嚴橋初中、赫店初中、旭光初中、蘇塘初中、三溪初中為實驗學校,在無為中學、湯溝中學,六洲中學,嚴橋中學等學校確定了實驗班。在嚴橋初中進行了同年級四個班級的等組實驗。其中一個班用單元整體教學法,一個班用“三主四式”教學法,一個班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班用“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前三者為對照班。四個班的教材、教學手段、教學環境等完全一樣。教師素質基本相同,都是教學骨幹,其中用單元整體教學法的老師,長期在重點班任教,是全校的骨幹教師;用“三主四式”教學法的是一位教改意識很強的青年教師,經常進行全鎮的“觀摩教學’,是大家公認的後起之秀;用傳統教學方法的是一位語文功底紮實,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在全鎮語文界德高望重;實驗班教師周可學老師在進行實驗前,教學能力與他們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上。這四位教師的敬業精神都很強。實驗班的實驗變數為“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三個對照班用各自的教學方法教學。四個班的學生入學成績、,年齡、家庭經濟水平、學習能力和態度等基本相同,並用隨機化抽籤的.力法,隨朝,分派任教班級。湯溝中學為了控制教師教學水平的差異,由王開東一人同時擔任實驗班與控制班的教學。因為蘇塘初中所有的老師都主動進行實驗,實驗變數相同,只能以學校為單位,以單組實驗的程式設計。其他實驗學校或實驗班與上述三個學校的方法基本相同。

(二)控制無關變數。1,用“平衡法”使一些無關變數在實驗班和對照班中的影響基本相同。如嚴橋初中等學校實驗班與對照班教材、教學手段、教學環境完全相同,學生數、學生成績、智力及學習態度基本相同,教師素質相當,教師的敬業精神都很強。其無關變數的影響基本保持平衡。2、運用納入法減少無關變數。在實驗中——些無關變數是無法排除的,如進行本教法實驗,教師必然要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研究教法;同時還將預習和課外語文學習活動納入了教學過程。因此單組實驗,我們將其納入實驗之中,作為多變數實驗。而在嚴橋初中,赫店初中和旭光初中等校,則鼓勵對照班教師也重視預習和課外教學活動。這樣儘量減少無關變數,有利於研究多變數的交-互作用,對處理好實驗諸要素的相互關係,使各要素處於最佳結構狀態之中,這對獲得最優效果有特別重要意義。3、把變數變為常量。如在湯溝中學,由一個教師同時擔任實驗班與控制班的教學,以控制教師教學水平產生的差異。

(三)運用“準實驗法,鼓勵非實驗教師進行“原生態”試驗,全‘縣運用本教法的教師近百人,課題組其實只有筆者—?人負責,其他成員均為各校的實驗教師,因此無法劉‘所有教師的實驗實施全程、全面、有效的操縱。但又不能不讓他們?。“實驗”,也不能無視他們的“實驗’。於是就從實際出發,?因勢利導:研討會請他們參加,講座請他們聽,“公開課”“示範課’活動請他們聽評?,研究論文鼓勵他們撰寫,筆者還定期深入他們課堂調研指導等.但對其實驗的無關變數不作嚴格控制,讓實驗變數“迴歸自然”,使其“實驗”基本上在“原生態”環境中進行,以瞭解它的適應性、生命力和效果.實驗成績以其所在鄉鎮或市縣統考和各種競賽成績與其他來進行實驗的,條件相當的學校或班級進行比較。這樣“實驗”的內在效度雖然比較差,但卻為我們研究其外在效度提供了有益的幫助.同時“實驗”教師眾多,形成了“橫向重複”的格局,我們能及時從中求同尋異,比較分析,研究其“迴圈重複”的可能性,及時辨識其研究信度。

(四)注意實驗的代表性.我們在實驗點,被試的選擇,實驗教師的配備等環節上,確保它們在實驗研究中的代表性.被確立的實驗學校,除無為中學外,全部都是普通鄉鎮初中和普通農村完全中學,堅持在普通學校,普通敷師、普通學生。普通教材的條件下進行實驗,這樣不僅使實驗獲得普遍意義,而且為我們將實驗校,班的成績和實驗範圍外的校,班成績比較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可比性。

(五)我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可以用幾句話採概括:“嚴控重點,全面鋪開,點面結合,統籌安排。”“點上攻關又示範,面上傷用亦探研,理論實際結合緊,開會交流解疑團。”(詳見本人撰寫的“結題報告,)

六、實驗成效(一)構建了基本教學模式。

“中學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基本模式是“四階六步”。“四階”是指“引讀感知階段”、“啟讀生疑階段”、“研讀演練階"和“運用遷移階段’;“六步”即:“指導預習——同步教學——分組討論——非同步訓練——課堂小結——課外練習”。“引讀感知階段”即“指導預習”,是教師佈置預習思考題,或提出預習要求,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如讓a層學生熟讀課文,並運用工具書掌握生字詞;.讓b層學生在a層的基礎上,瞭解課文寫什麼,並初步感知課文的梗概;c層學生在朋層的基礎上初步感知課文的思想感情或寫作特點等。請學生將疑難問題記下來,或寫在小紙條上,課前交給老師,或上課質疑.我們有的實驗老師還特地設計了“學生質疑卡”,讓學生質疑問難。

(二)建立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機制。一是因材施教的機制。它打破了“一刀切”“齊步走”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語文教學形式更為靈活多樣,教學目標更為分化具體,教學內容更切合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教學活動更具有立體交叉性,為課堂開闢了多向交流的渠道,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二是變“講堂”為“學堂”的機制。它根治了那種一成不變的先生講,學生聽“一講到底”、“滿堂灌”的陋習。因為“非同步推進”的課堂是容不得“一講到底”的,“滿堂灌”自然成了“犯規”的行為。同時教師也沒有時間給每一個學生來一個“一講到底”。教師只能用全班的、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形式進行“精講”,學生相對有了充裕的時間“多練”了。三是教學的內控機制,在“四階六步”中,“四階”是學生學習語文循序漸進的四個認知階段,教學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非同步推進;“六步,,中的每一“步’都是面向全體,分類指導,旨在推動全班學生非同步前進。同時“四階”是“六步”的目標系統,“六步”是“四階”的作業系統。如“指導預習”的目的與任務是“引讀感知”,“同步教學”是“啟讀”,“組織討論”、“非同步訓練”和“課堂小結”是“研讀演練”,“課外練習”是“運用遷移’等。這樣每“步”的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就會重點突出,有的放矢,就能步步登高,拾級而上,發揮語文教學的整體功能與系統效應,可有效地防止負遷移。

(三)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因課題實驗的需要,教師必須認真系統地學習教育理論,研究教法;並主動地借鑑和吸收別人的教改經驗。同時他們並不滿足於本教法研究中業已形成的經驗,各自還在實踐中不斷地消化和修正,豐富和發展本教法的理論。

(四)促進了農村語文教學改革。“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以其指導思想明確,操作方法方便,贏得了廣大農村教師的歡迎,並激發了老師們的教改熱情。三年來,我縣已有近百名教師成功地將該教法運用於課堂教學,有效地改變了原來教學中的無“法”無“序”狀態。大家在實踐中始終稟持“以人為本,分類指導,因材施教,非同步推進”的教學理念,運用模式,但不拘泥於模式,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紮實有序.有的老師深有感觸地說:“過去天天喊教改,但總覺得教改離我們還很遙遠。現在透過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實驗與研究,我們切身地感受到教改已走進了自己的課堂”。

七,討論與建議

(一)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既是“保底”教學,即保證學習有困難學生達到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基本要求,又是“提優”教學,即保證優生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師設定教學目標時,既要給優生“發展性匹配”,又要給中差生“適應性匹配”,使教學切實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備課給各層次學生確定的教學目標,上課時還要機動靈活地落實。每節課還要透過對學生的質疑,回答問題,討論或練習等情況的判斷,瞭解每個學生新的“惑”和新的“需”,使教學有的放矢。依據層次目標,設計有梯度的問題或訓練題,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掌握學生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使設計的問題與訓練題與之“銜接”,確保不同層次的學生能達到各自的學習目標;2,能引起學習興趣,激發各層學生朝著自己的目標努力;3、使學生有認識上的困難,值得思考和研究,但“跳一跳”,要能摘到‘‘桃子”。同時在定標和安排教學內容時,要考慮到教學過程中每“階”每“步,,的有效荷載,對教什麼,教多少,怎麼教的問題,要進行全盤的權衡和考慮,既要使學生切實達成各自的學習目標,又要使課堂教學過程張弛有度;自然流暢。

(二)有人認為給學生劃分層次繁瑣複雜,還會傷害學生自尊心,其實不然。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情況應該是瞭解的,一般都能隨口對學生家長說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分出甲乙丙丁。教師透過“聽其言”,“觀其行”,“省其私”,掌握學生的態度、意志、智力等方面情況;透過測驗,作業,提問等方法掌握學生現有的“水平”,特別是差生認識上的缺陷和學習上的困難等,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層次並非難事。同時劃分層次只是教師心中的事,它主要直接體現在備課的教案上,只是隱性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並不需要在上課時給學生點名標號。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並不是說一點也不讓學生知道自己所處的層次,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有所“暴露”。但是,班內劃分層次是動態的,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發展情況,隨時調整學生層次和學習目標,及時表揚達成學習目標的學生,使語文教學在非同步推進的過程中不斷引進競爭和激勵機制,可使學生在得到成功的評價中樹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四階六步”中的每“階”每“步”既是相對獨立的教學環節,又是彼此聯絡的有機整體,是一種綜合的靈活可變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孤立的。靜止的、一成不變的僵死模式。我們在教學中並不一定是每一節課都要完整地運用“四階六步”,而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靈活運用。一節課全部使用某一“階”某一“步”,或某幾“階”某幾“步”也未償不可。一節課用“四階五步”也是可行的(如“分組討論”和“非同步訓練”,只取其一等)。但應該做到:一要“吃透”。教材和學生,定標時有層次,儘量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二要把握“四階六步’模式中各個“構件”的功能,並儘量使之體現在一節課內或一篇課文的幾節課內,發揮其整體功能,體現其教學特色。為了使這種教法適應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學內容,我們還要繼續探索它的變式和作文教學方法等。

(四)本教法不提倡“打亂”班級界限,搞“串班教學。不少人在報刊上發表文章,痛陳班級授課制的種種弊端,我們都有同感。但目前班級授課制仍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我們只能改革和完善這種形式,革除其種種弊端,而決不能輕言廢止這種形式。“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既利用了這種形式,又溶入了分組的、個別的教學形式和分層教學,點撥教學的方法,使之注入了新的機制和活力,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班級授課制的優勢。同時,也克服了“串班。教學給班級管理和學習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它還把“大語文教育”的主張落實到具體的教學過程之中,引導教師和學校將其納入教學,教研安排和管理之中。力求使教學過程最最佳化,即在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最最佳化)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

(五)要正確對待“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基本模式。教學模式是教學特色和風格的具體體現,是一種教學理論的簡化形式,是現實經驗的抽象概括,是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中介和橋樑,是操作的。抓手”和評價的依據,因此教學模式的意義是不容低估的。但在教學中,不能只看重“非同步推進教學法”的教學模式,不能因其備課有“過程”,教學有“步驟,’,用起來十分方便,就死抱著不放。因為本教法的基本內涵是: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非同步推進;教學過程的非同步推進;每個學生認知活動的非同步推進。所以,運用了“四階六步”,只是改革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只是注重了教學過程的非同步推進,不一定就是運用了我們所倡導的“非同步推進教學法”。“中學語文非同步推進教學法,,決非等同於其基本模式,我們花了三年多時間,聚集了近百人的隊伍,集中研究的是前者,而不僅僅是其模式。我們大多數教師運用本教法的一般過程是:“學用模式——熟練地運用模式貫徹非同步推進教學理念——創造性地運用模式全面地貫徹非同步推進教學理念”。做到教學有模式,但不拘泥於模式,是人使用模式,而不是人當模式的奴隸;是運用模式非同步推進不同層次學生共同進步,而不僅僅是為打破“滿堂灌”,廢止“填鴨式”,更不是為模式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