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元素與雕塑創作的融合論文
在世界藝術領域裡,一直在提昌藝術多元化發展,其實這種多元化是以西方文明為主導的,其本質是一元化,一個民族如果文化精神消亡了,那麼民族精神也將被動搖,藝術家是社會最敏感的神經,藝術家有責任將本民族的文化繼承併發揚光大,但是由於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使我們遺憾地看到當下許多地域的文化被西方強勢文化解構或邊緣化,我們現在多數人都在追隨西方的潮流。畢加索認為:“一個藝術家瞭解他以前或是同時代的所有藝術形式是有益的,如果說是為了尋求模型。一個藝術家一旦把別人當作自己的模型,那他就完了。”中國的藝術界現在繁榮的發展,藝術觀點上百花齊放,藝術品也是滿天蓋地,雕塑也是如此,中國的藝術家是不是發揮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藝術上是不是能根據自己的母體承前啟後?藝術家所關注的問題是不是能體現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且在現代世界各國文化的發展以及相互交流、滲透的背景下,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的過渡與交接會不會產生脫節?關注自己祖國的文化傳承,筆者著重考慮的是現當代雕塑與中國傳統的結合,因此,本文就談談中國傳統雕塑對於現當代雕塑的借鑑意義。
一、傳統雕塑藝術是文化藝術民族性的集中體現
上下五千年,雕塑藝術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不僅如此,中國古代雕塑藝術還有著獨一無二的審美標準和藝術特點。中國古代的雕塑十分具有裝飾性、繪畫性、意象性,其中裝飾性尤為突出。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也無論是明器藝術、宗教造像還是建築裝飾雕刻,都普遍反映著傳統悠久的裝飾趣味,譬如雲崗石窟的北魏露天坐佛以及南朝的辟邪、唐代的石獅。佛像的對稱式坐姿和圖案化的袈裟衣紋處理都使之顯出濃郁的裝飾性。
古代雕塑還與繪畫有著明顯的聯絡,其繪畫性表現為不是注意雕塑的體積、空間和塊面,而是注意輪廓線與身體衣紋線條的節奏和韻律。這些線條都象繪畫線條一樣,經過高度推敲、概括、提練、加工而成,與西方古典雕塑以塊面和空間的豐富變化來體現輪廓與衣紋的形狀完全相異趣。後者體積感強,前者只有大的體積關係,區域性大多平面性很強。有時在平面上運用陰刻線條來表現肌膚和衣服的皺褶,仍然沒有立體感,只有繪畫的平面效果。中國古代雕塑與西方傳統雕塑的不同還在於其意象性,西方雕塑帶有明顯的模仿和再現自然,而中國的主要依據觀察體驗所得的印象,再加上想象、抒情,經過主觀加工美化而成藝術形象,和客觀物件保有相當距離,注意以形寫神,特別注重表現物件的氣韻、個性身份。
二、雕塑藝術的傳統元素與現當代雕塑創作結合的可能性
(一)雕塑藝術傳統元素分析
本人對中國傳統雕塑的因素大致分為五種型別:重複性、誇張、意象性、尺寸、繪畫性、以下,就上述因素加以一一闡釋。
1.作品的重複性可以營造成強烈的、震撼的視覺效果。中國古代雕塑有明顯的重複形式,大多數出現在陵墓雕塑,例如:秦始皇兵馬俑、東漢銅出行車馬儀仗等等,重複的形式把皇陵造成排山倒海的磅礴氣勢,顯示了帝王的威嚴、王朝的強盛,令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2.藝術的誇張是跟隨藝術家結合實際生活的誇張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例如;東漢的說唱俑就帶有明顯的表情、動態的誇張,更生動的、明確地表達了世俗生活的豐富多彩。誇張手法,介於俑和漢代石刻寫意之間,透過對比因素在視覺上造成體量的龐大、凝重、厚碩、時時蓄聚著衝擊的張力,辟邪在中國雕塑史上,是對造型的巨大貢獻。都是經過了塑造、雕琢,線、體、弧面、圓面、曲面、平面的有機整合,匠心聚在,工藝性雖強,卻有氣貫長虹的生動氣韻。
3.意象性是中國傳統雕塑與西方傳統雕塑的最大區別,中國古代始終沒有象西方雕塑準確地塑造形體,而多從感覺和理解出發,更有利於藝術家的情感抒發,直截了當地表達心靈。《馬踏匈奴》是以原石、原形、望石生意、根據材料雕刻的大寫意方法,這表明中國人善於意象的思維方式。
4.雕塑尺寸的大小不同也會給觀眾不同的視覺感受,例如:中國佛教造像尺寸大都是以大為主,雲崗石窟主佛就高達13.7米。尺寸的龐大會給人畏懼,不可侵犯的感受,正表達了人對神的敬仰。其他的雕塑小品就以小的為主,它具有使用性,具有親和感,因為都是表達世俗生活的寫照。
5.中國古代雕塑有明顯的繪畫性,“塑繪不分”,“塑容繪質”是中國雕塑的一個重要特點。線的手法在雕塑中普遍存在,它不同以西方的線,西方的線是體積堆積起來的,強調人體內在的聯絡和情感的抒發。而中國傳統雕塑中的線是洗練的概括型、精神的線,它是平面的,大多數是陰刻線為主,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另外中國人物雕塑和繪畫都注重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這些都可以看作是雕塑與繪畫具有互通性的表現。
(二)傳統雕塑藝術形式與現當代觀念的融合
講到傳統雕塑藝術形式與現代觀念的融合很自然的就想起了2001年11月在法國巴黎秋季沙龍獲“泰勒大獎”的雕塑家蔡志松先生。他的作品是歷史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既體現了藝術家對多種技藝的掌握,又表現出不墨守成規的特點,用一種內在和含蓄的感染力來結合了傳統與現代。毫無疑問,這些作品使我們心靈激盪。他的作品挪用了古代的雕塑藝術形式,融合現代的觀念與手法,利用現代正統的雕塑藝術形式,加以完美的工藝,在現代人面前展現了故國風情。圖1—1《故國系列》表達了蔡志松對於失落的中華文明的追憶,雖然借用了秦俑的人物模式,但不是流行的類似題材作品的簡單摹擬。他的人物造型,看似寫實,但具有很強的主觀概括性。他將秦漢雕塑作了現代性的闡釋。
還有著名雕塑家曾成鋼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年齡的增大,我越來越感到關注中國傳統的重要”。他翻遍了中國有關青銅器的資料,在傳統中國雕塑中汲取營養。圖1—2《梁山好漢系列》保留青銅的意味,在造型上含蓄,圓通,人物動與靜的把握和處理、虛實的處理、繁簡的處理都很成熟。剛直的線條與弧、圓線條的對比,使動勢更為強烈,空洞以及凹凸在造型上的穿插運用使人物既厚實、穩重又有飄逸、靈動的感覺。他在對於傳統雕塑借鑑的同時,還同時吸收了現代雕塑的一些手法,曾成鋼作品的意義在於他成功地在傳統雕塑資源與現代雕塑創作之間找到了一個比較好的契合點。
(三)以現當代雕塑藝術的形式再現傳統文化觀念
朱銘的雕塑可以看出中國雕塑藝術的當代傳承,學習西方和中國傳統的造型語言,創新而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他對於意境深邃的'中華傳統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崇敬心理,而對於西方的藝術,尤其是重在個性表達的現代藝術,懷有同樣敏銳的鑑賞力和深刻的共鳴。如他的作品,圖1—3《太極》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他吸收了傳統雕塑寫意的手法與現代雕塑形式的結合。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評論道:“朱銘在雕塑藝術上取材現實,參悟生活,收攬自然神韻,吸納造化之氣,創造出深含東方文化內涵而又獨具個性面貌的雕塑風格,在中國雕塑藝術的當代傳承與開拓上堪稱重量級的楷模。”
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圖1—4作品的手法是利用現代文明的中介物和中國園林的假山石傳統結合在一起的,它促使我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現代文明與文化傳統的關係,使我們對文明保持著警覺,對自然和人文的關係保持著清醒。上述所舉例的都是運用傳統雕塑藝術與現當代雕塑的結合,在現代追隨西方潮流的同時,中國也有很多的藝術家在注意到自己的傳統,發揮了我們的所長。80年代到現在,雖然有很多的藝術家開始注意到自己的傳統藝術,但被西方的潮流所邊緣化,藝術家們的眼光更多的注意和崇拜西方的藝術,一味地追隨西方。如果中國的藝術家能把眼光更多的注意到自己傳統的藝術上來,走中國為主、西方為輔的學習路線,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傳統的語言與現當代雕塑相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民族的獨特性。
終上所述,在中國的的雕塑路子上有外國完全沒有的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元素,而且也有很多前輩藝術家門對傳統的學習和充分的運用,他們都在各方面取得了成功,這也表明了學習傳統的重要性,作為現代的中國學生在學習西方雕塑的同時也要關注自己的傳統,把傳統元素融合到現當代的雕塑藝術中發揮我們的所長,這樣才會在世界藝術領域裡體現自己的價值。中國文化底蘊博大精深,我們應該精心學習前人的傳統,發揮我們的所長,一個民族就一個符號,我們只要堅持本民族的符號就能在世界的藝術交流之中發揮我們的所長,使世界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