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畫家和牧童》課堂實錄及點評

《畫家和牧童》課堂實錄及點評

一、溫故知新、樸素“開”課。

師:孩子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畫家和牧童》這篇課文,13個會認的生字,還認識嗎?

生:認識。

師(出示生字卡片):孩子們,一齊讀一讀吧。(學生讀,老師強調讀準後鼻韻“蠅”和“拱”)

師:課文寫了畫家與牧童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生:著名畫家畫了一幅鬥牛圖,很多人看了都說畫活了,牧童說畫錯了,畫家拱手說多謝指教。

師(激情誇獎):你真是一個會讀書的孩子,長話短說,這叫概括。濃縮的是精華,我們要向她學習!

點評:樸素、溫暖的“開”課,是一節好課的開始。上課鈴響,呂老師直入主題,複習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自然過渡到本節課教學內容,直截了當。老師的即時點評,即是方法的指導,更是激勵鼓勁,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樸素而溫暖。

二、領著孩子讀書,讀得夠味。

1.抓住關鍵詞,讀出情狀。

師(出示:“畫錯了,畫錯了!”一個牧童擠進來喊著,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誰願意把這句話讀一讀?

生(朗讀):“畫錯了,畫錯了!”一個牧童擠進來喊著,這聲音好像炸雷一樣,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

師(把“擠”和“喊”用紅色強調):說說你為什麼要這樣讀?

生(思考一會兒):他很急。

師:嗯,很急。牧童是“擠”進來“喊”著。誰再來讀──

老師請了三位同學朗讀,然後全班齊讀。

師:牧童這一喊,大家一下子就──

生:呆住了。

師(板書“呆”):看,個個都張大了嘴(“口”),像“木”頭一樣。

點評:教孩子讀書是有方法的。葉聖陶先生說,讀書訓練“當然不只是教學生拿起書來讀”“就算了事”,“必須講求方法”,讓孩子“明白通曉,攝其精華”。那麼這個“方法”是直接告訴孩子,還是讓孩子自己根據課文內容是揣摩呢?呂老師選擇後者,引導孩子從關鍵詞中體會、想象,然後讀好它,讀出牧童說話時的情狀。透過朗讀,一個稚氣可愛的“牧童”形像就出現在大家面前。另外,呂老師對“呆”字的指導,即記憶字形又瞭解字義,很巧妙。

2.用好插圖,想象說話、朗讀感受。

師:孩子們請看課文插圖,大家都呆住了,有的──

生:有的`張大了嘴。

生:有的呆住了。

生:有的瞪大了眼。

生:有的無話可說。

生:有的一動不動。

生:有的盯著牧童看。

師:再看看牧童是怎麼喊──

生(齊讀):畫錯了,畫錯了!

師(範讀):我感受到了,我也想試一試(老師讀),再讀──

生(齊讀):畫錯了,畫錯了!

點評:這個環節,既是觀察訓練,又是說話訓練,還是朗讀訓練。透過觀察插圖和說話,學生對牧童的動作和語言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朗讀也更富有表現力。聽著朗讀,一個活生生的“牧童”形象彷彿就在孩子眼前。其次,在學生朗讀時,呂老師不僅認真聽,而且用手勢和表情來影響孩子、用範讀來指導孩子,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