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面積的認識》課堂實錄

《面積的認識》課堂實錄

導語:對《面積的認識》這一教學課程,教師會帶來怎樣的教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面積的認識》課堂實錄,歡迎各位的閱讀和參考。

一、 創設情境,遊戲匯入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這麼多聽課老師,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好嗎?

[評析:藉助拍手的情境匯入新課。]

二、 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1. 揭示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隻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學生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師:把剛才的話說完整,好嗎?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個面大呢?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裡,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板書:面積)你能說一說什麼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嗎?

生: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評析: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藉助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引發新知的生成。在學生沉浸於生活體驗時,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說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2. 摸一摸,說一說。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凳子面的面積大。

生2:練習本封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

[評析: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並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念。同時,還可以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為引進面積單位以及用直接計量法求面積打下基礎。]

三、 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1. 塗一塗。

師:我們研究了這麼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塗一塗呢?(想)好,全班分成兩大組,來個塗色比賽。請聽清兩個要求:第一,發給你們的圖形要塗滿,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師說“開始”,才可以動筆塗,時間1分鐘。請小組長開啟1號信封,每人發一張紙。(小組長按要求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

師:準備好了嗎?開始!

學生塗色。

師:時間到,塗好的同學請舉手。下面,我隆重宣佈比賽結果:××小組獲勝。獲勝的小組,把你們的作品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們不服氣。

生2:他們塗的紙比我們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們的紙,比你們的大多了。

師:你們小組的紙大,他們小組的紙小,也就是你們小組要塗的什麼大?

生:我們小組要塗的面積比他們小組要塗的面積大得多。

[評析: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形成認知衝突,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咱們研究了這麼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塗一塗呢,分成兩大組,來個塗色比賽”,學生興致盎然。而教師事先發給兩組塗色的.圖形的面積不一樣,一組比較小,另一組要大得多,當然塗起來用的時間就多。這樣,當學生看到“事實真相”之後,對面積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強烈的感受。]

2. 練一練。

(1) “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圖形。

師:這是從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地圖。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最大,哪個省的面積最小嗎?

生:四川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2) 畫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師:下面請大家動動手,畫出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生按要求畫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選擇3~4幅在投影儀上展示,並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同學們畫出的這些圖形,都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嗎?(能)

(3) “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校園平面圖。

師:咱們再來看一幅校園平面圖。選擇其中兩個圖形,比一比所佔土地面積的大小。

生1:運動場的面積比生活區的面積大。

生2:水池的面積比花壇的面積小。

生3:辦公樓的面積和生活區的面積差不多。

……

師:到底是辦公樓的面積大,還是生活區的面積大呢?能一眼看出來嗎?

生:看不出來。

師:怎樣比較這樣看上去面積差不多的兩個圖形的面積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評析:相差懸殊的兩個面面積的大小,憑觀察就能做出判斷。對於兩個面積差不多的圖形,要比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較圖形的面積。

師:(出示面積接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呢?(學生意見不一)

師:咱們光用眼睛看,難以準確地做出判斷。你們能不能想想其他的辦法?

學生在小組內議論。

師:為了方便大家比較,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材料:4個小方塊、紙條、尺子。大家可以藉助這些材料,想辦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

組織反饋。(略)

[評析:問題是啟發式教學的驅動器。抓住了問題,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當老師出示兩個面積很接近的圖形時,引起了學生的爭論。這個時候的學生,是帶著問題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經從“外壓”轉化為求知的“內需”。]

四、 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 “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圖形。

師:下面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你們有比較的辦法嗎?

生:數格子!

師:那麼,我們就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比較這些圖形的大小。

學生在書上數出結果,寫在每個圖形旁邊。

學生獨立完成後,組織彙報。(數梯形的面積時出現了分歧,有少數學生的答案是20格。)

師:究竟哪一個答案正確?

生:應該是18格,梯形中的4個半格合起來是2格。

師:透過數格子,我們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生:梯形的面積最大。

2. 出示下圖:

師:小明家用方磚鋪地,還剩下兩個部分沒有鋪,如果鋪滿這兩塊空地,哪塊空地用的方磚多?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

師:兩塊空地各用多少塊方磚?

生:第一塊空地要用16塊方磚,第二塊空地要用18塊方磚。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可以數空的格子。

師:怎樣才能把這兩塊地的空格數準確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畫出來再數。

師:你來試一試。

學生到投影前操作。(畫出格線,數出空格)

師:哪一塊空地的面積大?

生:第二塊空地的面積大。

師:這兩塊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塊方磚?

生:16 + 18 = 34(塊)。

3. 遊戲(猜猜看)。

師: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喜歡)好,我們一起來做一個遊戲,規則是:同學們分兩組,分別看老師出示的圖形。一組同學看圖形時,另一組同學不能看。

師:(出示一個較大的被分成4格的圖形)請第一組同學看,這個圖形一共有幾格?

生:(齊)4格。

師:(出示一個較小的被分成6格的圖形)請第二組同學看,這個圖形有幾格?

生:(齊)6格。

師:大家來猜一猜,哪個組同學看到的圖形面積大?

生1:6格比4格多,當然6格的圖形大。

生2:不一定。說不定6格的圖形格子小。

師:究竟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想不想看看這兩個圖形。(出示兩個圖形)為什麼4格的圖形,面積反而大?

生1:4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大。

生2:6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小。

師:看來,用數格子的辦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專門用於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我們下節課再來研究。

[評析:比較面積大小,可以透過觀察,運用直覺思維做出判斷。對於面積相差不多的兩個圖形,則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疊合法、數方格的方法等。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就是將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的比較,歸結為兩個數的大小比較。教科書以“想想做做”第3題,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方法。隨後的練習,因為圖中沒有現成的格子,所以學生既可以比照旁邊的方磚,去數空缺處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畫格子然後數。專門用於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這就為下一節課學習“面積單位”做了必要的鋪墊。]

附:評課稿

這節課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練,在活動中體驗新知,在解決問題中提煉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選取學生熟悉的事例,作為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

第二,強化面積概念的教學。“面”在小學和初中都是不定義的概念。在教學中,學生很容易把面積和周長混同。關於面積計量,學生先要根據面積概念和麵積單位的意義掌握面積的直接計量法(即數方格的方法),然後推匯出幾個面積公式,從面積的直接計量過渡到間接計量。所以在面積概念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兩個公理,為直接計量法打好基礎。為了防止“面積”和“周長”混同,往往用對比題組對學生進行訓練。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時機,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引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者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學設計注意從解決問題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規律,並有效發揮活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