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微課教學方案設計

微課教學方案設計

在資訊科技與教學課程日益整合的今天,微課作為各類院校爭相嘗試的一種教學方法,開始得到推廣。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微課教學方案設計,歡迎閱讀!

微課教學方案設計 篇1

一、教學內容

認識和了解指紋,指紋的特點、種類及功能。

二、教學目標

1.讓幼兒透過自主發現瞭解指紋的種類和用途,知道每個人的指紋是不相同的。

2.簡單瞭解指紋的特點作用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指紋的種類及特點和作用

難點:解說詞彙“指紋”,介紹指紋形狀,指紋的形成過程解說。

四、教學方法

1.講授法、演示法、引導發現法、總結總結歸納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實訓教學

六、教學內容及過程

(1)匯入新課:談話,引起幼兒的興趣,

老師:小朋友手上都有一個秘密,找找看是什麼秘密?讓幼兒觀察自己的小手。

(2)學習新課:

1.引導幼兒認識指紋

1、瞭解指紋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教師指著手指肚)這裡叫手指肚。

2、仔細看看你的手指肚的面板上有什麼?(引導幼兒觀察發現有細紋)這些細紋我們叫它指紋。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指紋

1、你個旁邊的小朋友比較一下,你兩個的指紋一樣嗎?

2、請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泥將指紋印在紙上

3、請幼兒用放大鏡觀察自己手上的指紋和紙上印的指紋說一說指紋是什麼樣的,像什麼?

3.討論指紋的形狀

指紋的形狀有:箭形 水波形 漩渦狀

幼兒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世界上的人沒有一個完全相同的指紋,每個人的指紋一生都不會變,因此可以用指紋辨別人。

4.發現觸控過的地方能留下指紋

1、教師演示蘸有紅色印泥的手指觸控玻璃杯,請幼兒說出有什麼發現?

教師:當我們的手指和物體接觸時將會留下指紋

2教師演示不蘸印泥去觸控這些東西,請幼兒說出有什麼發現。

(會不會留下指紋呢?)

教師:我們用眼睛看不到,也會留下指紋,會留下許多汗孔,從汗腺分泌出的汗透過汗孔到達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體時就會留下指紋

(3)歸納總結:教師:你們可別小看指紋,它的用途可大了!指紋由面板上許多小顆粒排列組成,這些小顆粒感覺非常敏銳,只要用手觸控物體,就會立即把感覺到冷、熱、軟、硬等各種“情報”通報給大腦司令部,然後大腦根據這些“情報”,發號施令,指揮動作。指紋還具有增強面板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緊緊地握住東西,不易滑掉,我們平時畫圖、寫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夠那麼得心用手,運用自如,這裡面就有指紋的功勞

(4)佈置作業:手指印畫。

我們一起用我們可愛的指紋做一副手指印畫吧!(讓幼兒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種圖案)

微課教學方案設計 篇2

教學內容分析:

孩子們雖然在二年級就接觸到字典,學習了音序查字法,但隨著識字量的進一步增大,音序查字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去認識生字,所以,我抓住這次學習部首查字法的機會,給學生創設一種輕鬆、和諧的氣氛,讓學生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能,從而在今後的學習中勤查字典,愛上字典這個學習工具。

教學目標:

1、學會部首查字法和方法。

2、能借助字典,運用部首查字法的方法查字。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能運用部首要求字法查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同學們,在我們一年級的`時候學過音序查字法查字典,現在我們來學習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二、認識字典

怎麼樣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呢?現在我們來學習一下,要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必須在字典中找到《部首檢字表》,它包括:《部首目錄》和《檢字表兩部分》。

三、學習查字典

1、出示兒歌,根據兒歌內容掌握部首查字法的規律。

(1)找到要查的字的部首;

(2)數一數這個部首有幾畫;

(3)在字典“部首目錄”裡找到要查字的部首;

(4)在撿字表中找到部首;

(5)數一數字除了部首以外剩下的還有幾畫;

(6)在相應部首下的筆畫下找到要查的這個把字典字翻到上面提示的頁碼。

2、以“然”字為例,學習部首查字法的具體步驟:

(1)確定字的部首,根據部首的筆畫在《部首目錄》中找到這個部首及它在《檢字表》中的頁碼;

(2)根據所查的部首所在的頁碼,在《檢字表》中找到這個部首,除去部首外,數清這個字餘下部分的筆畫,就在部首下找到相應的筆畫欄,找到要查的字及它的頁碼;

(3)按頁碼在字典中就可以找到這個字了。

四、鞏固練習

1、練習查部首。在《部首檢字表》下面的《部首目錄》中找出相對應的部首的畫數,看看這個部首的後面註明的頁碼是多少頁。

2、課件出示生字。學生用部首查字法查字,一邊查一邊填表。

五、回顧總結

1、學習《部首查字法》兒歌。

2、總結:字典是我們的好老師,也是我們的好夥伴,我們在生活和學習中遇到不認識和字,都可以請教它,希望同學們能跟它成為好朋友。

微課教學方案設計 篇3

設計思路

透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分米、釐米、毫米,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多數學生能聯絡生活實際,合理運用長度單位。但“千米”這個長度單位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有些困難;並且由於學生生活在鋼筋水泥建成的“牢籠”內,生活範圍狹小,很少有機會到空曠的地方活動,加之學校校園面積和操場面積很小,學生缺少建立千米表象的現實條件。所以,教師只能充分挖掘學生生活中有限的生活經驗,透過合理的想象活動,建立千米的表象。

教學目的

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長,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發展估測意識和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初步建立千米長度的表象

教學過程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神秘嘉賓,大家請看————出示孫悟空的圖片。他有一個能上天入地的武器是什麼?你覺得用哪個長度單位表示它的長度比較好?金箍棒無限延長,請問現在用哪個單位描述金箍棒比較好

2、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

【設計意圖:透過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孫悟空金箍棒變化的情境,創設一種能夠調動學生先前經驗、促使學生“思維參與”的探究氛圍,引領學生喚醒對已有長度單位的感知,搭建已有知識基礎和新知之間的橋樑;為接觸新知識做預熱】

3、請同學們張開雙臂估一估大約有多長?(1米)站成100米長的隊伍需要幾個人?1000向你們這麼大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約有多長?(1000米)

4、播放學生熟悉路段1千米的影片

5、老師也蒐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我們來看一看。

(本節微課的內容是讓學生建立1千米表象,讓學生感知1千米有多長,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微課教學方案設計 篇4

微課名稱:

演算法初步

預備知識

聽本微課之前需瞭解的知識:演算法初步

設計思路

系統的複習演算法的基本知識結構,涵蓋了演算法初步的全部內容演算法與程式框圖;演算法語句;演算法案例。

教學過程

一、片頭

內容:大家好,本節微課重點講解演算法初步的基本理論

二、正文講解

第一部分內容:

演算法與程式框圖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是:能夠設計出某些具體的、簡單的數學問題的演算法,並用程式框圖描述。

第二部分內容:

演算法語句與演算法的基本邏輯結構是相對應的,因此在編寫程式的時候要先設計好演算法,畫好程式框圖,然後根據程式框圖寫出程式。

第三部分內容:

演算法案例是演算法的實際應用,透過具體的典型事例:求最大公約數、秦九韶演算法和進位制來說明演算法、程式框圖和編寫程式的操作方法。

三、結尾

我練我掌握,給出一道練習題,對本講的內容進行簡單應用,鞏固提升,最後,祝同學們學習進步!

自我教學反思

一節微課複習一章的內容,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只是想在最短的時間裡讓學生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加強,只是一個嘗試,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