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幼兒園教育的案例

幼兒園教育的案例

幼兒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會公益事業。你想知道幼兒園成功教育案例是什麼樣的嗎?接下來就一起分享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育的案例吧!

幼兒園教育的案例1

——他伸出的不再是拳頭了

大班的傑傑小朋友在班裡是出了名的“打架好手”,每天都有關於他的一些新聞。每當他看到其他孩子做遊戲、玩玩具時,他悄悄地靠近他們,趁其不備便伸手去搶玩具,搶不到就撒潑哭鬧,甚至拔出拳頭伸向同伴。他的一對拳頭幾乎成了他的全部語言。由於他愛打人,同伴們都不願與他一起玩,還不斷地向我告狀,告狀聲越多,他越孤單,拳頭也就越多地伸向別人。

分析

我想,標標的行為一定與家庭環境和教育有關。透過電訪及來接送家長交談,我瞭解到他的爸爸文化層次較低,他的媽媽對孩子是百依百順,從不對他提出任何要求,而爸爸卻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爸爸自述:“標標在家不聽話,跟他講道理太累,還是痛打一頓有效,打痛了,他才會長記性。有時被打後還不服,反而發起了野性,把玩具扔得到處都是。”久而久之,在爸爸的暴力行為潛移默化影響著孩子,這樣標標也就有了動不動就打人的惡習。據觀察,標標在幼兒園,也非常想和別人交流,又因為表達的方式與眾不同,小朋友都不願與他一起玩。

對策

1、家園合作。共同要求標標遇到問題先把想法說出來,不能動手打人。要求標標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要求他爸爸在任何情況下不動手打孩子,要做到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同時要求標標媽媽也要改變

與其爸爸在教育上截然不一致的做法,不要去遷就孩子的不良行為。我也向家長保證,在任何情況下不摻雜對標標的成見和偏見,公正而耐心地對待他。當標標動手打人時,我們一定都要弄清楚原因,不要先去責怪或處罰他,平時,我要求家長多觀察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2、我們發現標標雖然很調皮,好動,很喜歡打人,但他很喜歡講故事,聽故事。我平時會在自由時間裡,讓他坐在我的旁邊給他講故事。如《四個好朋友》,《小紅花找朋友》,《雷鋒的故事》等,並從中引導他要有禮貌,要和小朋友友好相處,懂得愛護公物,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做錯了事要說“對不起”。雖然他在聽的時候似懂非懂的樣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時卻也表現得不錯。如:有一次我組織小朋友到草地撿落葉,這時標標說:“要不我也學雷鋒,去撿吧。我笑著說:“好吧,小雷鋒,去撿吧。”他高高興興地去了,而且表現很不錯。

3、行為專項訓練:由於標標與同伴交往能力差,解決問題的能力了欠佳,因此,培養他合作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平時,我經常讓他當值日生,給他有更多的機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勺子、分碗、分盤子;使他能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學會與同伴交流。比如,在玩結構遊戲的時候,我提供了豐富的遊戲材料,讓他與同伴拼搭動物園的各種動物。他玩得很認真,而且不斷變化手中的作品。快結束時,標標面前的玩具少了,找不到他要的積塑,就離開了自己的位置,到領桌去拿,嘴裡還說“借我一塊”。到了評價的時候,我請標標給大家講講自己的作品是什麼,漂亮嗎;他很自信地說:“是熊寶寶,漂亮!”

我向全體幼兒亮出了他的作品,並表揚了標標懂得向別人借玩具,也表揚了借給他的幾位幼兒。標標體驗到了與人合作,對人禮貌的愉快,並在同伴中樹立了好孩子的形象。

經過一段時間,我們驚異地發現標標打人的行為明顯減少了, 與同伴的關係也開始變得融洽起來了。在遊戲中,他向同伴伸出的不再是拳頭,而是一雙合作和友好的手。

反思

當孩子有了缺點,犯了錯誤,我們應用一顆寬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長的問題,他們畢竟是年幼的孩子。由此,我深刻領會到家長、老師在孩子一生成長中的重要作用,更領會到了帶領家長共同使用正確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對待任何幼兒、任何問題都應有冷靜的頭腦,要多觀察,多思索,在平等、友善但又不失嚴肅的氛圍中教育好我們的孩子。

幼兒園教育的案例2

幼兒剛入園的會出現諸多不適現象。

不適應症一:寶寶哭鬧難入園。

有的孩子入園特別難,哭天喊地,還有的孩子抱著家長的腿就是不讓家長走,搞得家長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長聽到孩子哭鬧很不放心,便躲在牆角、門後、窗外觀望,還有的家長為防孩子哭鬧,送孩子上幼兒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甚至長時間將孩子留在家裡。 分析與建議:家長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給大人看的。家長送完孩子後要趕緊離開。其實家長走後,孩子大多停止哭鬧,因為老師有許多平息孩子情緒的辦法。家長的心不要太軟,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長就要堅持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中斷。家長要明確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該上幼兒園了,就像媽媽上班一樣,這是任務。”千萬不要說“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等灰色的語言,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幼兒園是一個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長在送孩子去幼兒園的路上,不要反覆叮囑孩子要守紀律懂禮貌、唱歌時要大聲、畫畫時要畫好等,這些過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勸告,也會使孩子望園心怯,甚至產生焦慮情緒。

不適應症二:回家以後發脾氣。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到家後,變得愛發脾氣、鬧情緒,家長就以

為孩子在幼兒園裡受了天大的委屈,對此不知所措。

分析與建議:孩子在家裡習慣了任性而為,初入幼兒園,對於諸多規距難以適應,如想玩玩具時老師不讓玩,不想睡覺時老師非讓上床。而回家後,就徹底放鬆了,發一點小脾氣也很正常。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先不要去管他,讓他把脾氣發出來,然後再去安撫,並講清道理。如果孩子哭鬧得異乎尋常,家長要主動與老師溝通一下,向老師問問孩子的情況,看看是不是老師表揚別的小朋友而沒有表揚自己的孩子引起的,以便讓老師多給孩子一點兒鼓勵,進行正面教育。對於有的孩子無原則的哭鬧,家長千萬不能一味遷就,要有原則,不該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去做。但孩子哭完,要給孩子喝點水,以免上火。

不適應症三:穿衣、如廁都不會

有些家長,特別是老人,對孩子太過溺愛,孩子在家裡的所有事情一律包辦。這些孩子進入幼兒園後,連吃飯、穿衣、如廁都不知如何應對。

分析與建議:在孩子1歲半到兩歲的時候,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動手的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試著讓孩子自己上廁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飯。入園後結合幼兒園的要求,家長要配合幼兒園的老師,教孩子學會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飯,認識自己的衣服、鞋子等。同時,教孩子學說一些日常生活用語,使孩子能較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如:餓了、渴了、熱了、上廁所等;該說話的時候要講話,有事情要大膽地告訴老師。這樣可以使家庭教

育與園中教育協調一致,還可以讓孩子產生自信心。

不適應症四:幼兒園裡不午睡

有的孩子不習慣在幼兒園午睡,自己沒睡好,還影響了其他小朋友休息。

分析與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帶一個在家常玩的、心愛的寵物玩具,孩子抱著它睡覺,可以減少孤獨感。在小朋友都午睡的時候,讓他幫老師做點事情,然後跟他說,如果你不來幼兒園,老師會想你的。如果你睡醒午覺再能幫老師分水果,那就更好了,老師會謝謝你的。

不適應症五:缺乏朋友孤獨少語

入園前跟小朋友接觸少的孩子,入園後難以融入到小朋友之中,不願參與遊戲,群體生活似乎與他無關,表現比較孤獨。

分析與建議:家長可利用入園和離園時間,讓孩子認識本班的一個或者幾個小朋友,互相介紹後,鼓勵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時,家長主動請老師幫孩子介紹一個活潑大膽的朋友,讓孩子活潑起來。在家的日子,家長要儘量找一些鄰居的小朋友跟孩子玩,培養孩子的群體意識。總之,家長要多給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時間一長,孩子熟悉了幼兒園,朋友就會越來越多了。

幼兒園教育的案例3

一、背景

五月中旬我園要開展全鎮公開課,是關於美術領域的,經過商討這個重擔落在了我們中班幼兒的身上。雖然我們班沒有特別好的美術功底,但我對幼兒充滿信心。為了引導幼兒知道快樂是人人都會有的基本情緒,我設計了本節課《我最高興的事》。為了給幼兒提供開心快樂的氛圍,首先,我用幼兒熟悉的樂曲邊聽歌曲邊走進課堂,讓幼兒一同體驗高興的情緒。其次,讓幼兒一同坐在地毯上觀賞自己高興時的照片,激發幼兒對本次活動的興趣,同時請幼兒說一說自己覺得高興的事。最後教師準備一些快樂的照片,讓幼兒互相討論是什麼高興的事,是怎麼做的,從中讓幼兒認識到做不同的事會有不同的動作。整節課下來幼兒們的注意力一直在我的身上打轉,這讓我覺得這節課上得很成功。但最後環節讓幼兒動手操作出現了問題,當我請幼兒們回到座位上繪畫時天天和儀儀同時坐在了一個座位上,兩個人發生了爭議,讓我措手不及。

二、過程

平時上課時,幼兒們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上課,所以不會發生這類事件。但是,這節是公開課,為了能更好地突出這節課,我在活動中設計了三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請幼兒對著鏡子做自己高興時的動作;第二個場景是坐在地毯上一起討論自己最高興的事;最後一個場景是請幼兒自己動手畫《我最高興的事》。前面兩個場景幼兒們都很配合,我想最後一個場景應該也不會出現什麼問題了吧。

因為在最後一個場景中我做了很多工作,我怕幼兒們搶座位,所以分別在桌子上貼了四種水果分成四組,又在每張桌子旁邊放好五把椅子,這樣幼兒到自己那組拉開椅子就可以坐了。我剛請幼兒們坐下準備繪畫時,忽然聽到有個女孩子說:“你坐那邊去?”我回過頭一看,儀儀和天天同時坐在一個座位上,天天很不願意地說;“不好。”儀儀又很不耐煩地說:“你坐那邊去嗎,這裡太擠了,我都不能畫了。”沒辦法,我只能把他們分開,然後我對天天說:“天天,這裡太擠了,我們換個座位再畫吧。”天天沒回答,只是低著頭,我怕耽誤上課的時間,把他換到了旁邊的座位上,就繼續講我的課了。可沒過多久就聽見有人在哭,我回頭一看,原來還是天天,沒辦法,我只好走過去問道:“天天,你怎麼了,為什麼哭啊?”天天一聽是我就哭得更厲害了,沒辦法,為了能繼續把課上完,我只能先安慰他:“天天,別哭了,你看有這麼多的客人在,被他們看到了就不好了,老師知道你是最聽話的好孩子,老師最喜歡天天啦!”一聽這話天天的情緒明顯有所好轉,我又接著說:“是不是老師給你換了位置你不高興了,傻孩子,那裡太擠了,我知道天天的畫畫得很漂亮,所以,老師就給你換了一個大位置,這樣繪畫時手就不會碰到別的小朋友了,畫出來的畫才會更漂亮了。”天天聽了我的話慢慢地就不哭了,情緒也慢慢地穩定下來了,我見剛才的話對天天很有效,又忙說道:“天天畫的肯定很漂亮,我們畫好後給後面的客人老師看一看,客人老師看了肯定會喜歡的。”天天這才靜下心來開始繪畫。

三、分析

面對這個突發事件讓我感觸很多,雖然這節課上得挺完整,但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問號?為什麼他會這麼激動呢?平時給他換位置他從來不會這樣的,這次是怎麼了,是不是有別的原因呢? 課後,我找天天和儀儀談話,透過談話讓我恍然大悟,原來問題出在了我的身上,而不是他。經過一番交談,原來那個位置是天天先坐下的,儀儀是後來才坐在那裡的,按理說應該是儀儀換位置,而不是天天,怪不得天天會哭,是受委屈才會這樣的。因為天天只不過是一箇中班的孩子,當他受了委屈時哭是他發洩情緒的最好辦法,作為老師的我卻沒能發現這一點,沒能及時地去了解問題、解決問題,因而引出更嚴重的問題。當時我就向天天承認了自己的過錯,也對儀儀進行了適當的教育。

四、策略

1、讓孩子學會分享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很多家長因為疼孩子,總是把最好的留給孩子,讓孩子養成了自私的習慣。為此,我們請家長配合,讓孩子從家裡帶一些自己平時喜歡玩的玩具,到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互相交換著玩。體驗與同伴一起玩遊戲帶來的快樂。

2、讓幼兒養成講文明懂禮貌的好習慣

我們請家長配合,要求幼兒在家、在園、在外做到尊老愛幼、有禮貌、不罵人、不講髒活、不打斷別人說話等。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當好孩子的榜樣。當孩子有進步時,教師和家長要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

五、結果

壞毛病不是一天養成的,要改變也不是幾天就見效的。但透過一段時間的累計教育,幼兒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進步。每天一來到幼兒園,孩子們都很熱情主動地跟教師和小朋友說早上好、看到同伴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地去幫助別人、每次到吃飯的時間,孩子們都會爭當值日生,幫教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看到他們的進步我很欣慰,當然,這也離不開家長的支援和配合。作為教師,我們要觀察每一個幼兒在園裡的表現,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優點,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這些優點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為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六、有感

俗語說:“羅馬不是一日造成的。”學生的轉化也是如此,而此時的教師就必須有“滴水穿石”的恆心。這句話讓我感觸很多,教育孩子我們要循循誘導,不能操之過急,要讓孩子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應該做的。我們要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隨時隨地、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幼兒園教育的案例4

現在越來越多的新聞報導了發生在全國眾多的安全事故,地震、火災、泥石流等各種天災人禍,經常降臨在我們身邊,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很大的損失。特別是汶川5。12地震,更是給人們敲響了安全警鐘,如何自救、如何在災難發生時能順利逃生,成為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一系列事故的發生,也引發了人們對安全教育的重視。特別是對於幼兒園的孩子們來說,由於他們各方面都還不成熟,如何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顯得更為艱鉅。

活動目標:

1、能發現在自己身邊的安全隱患,知道火、電、水的危害性。

2、能用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3、知道要遠離一些有危險的地方。

活動準備:

請家長和幼兒共同收集存在自己身邊的安全隱患,並製作成畫冊。 活動進行:

一、 教師出示幼兒和家長一起尋找到的存在於自己身邊的安全隱患,分別請幼兒說一說,自己找到的是什麼安全隱患。

1、 周昱彤:小朋友在家隨便動家裡的插座,很危險。

2、 崔振華:小朋友過馬路時不遵守訊號燈很危險。

3、 沈子瀅:小朋友自己在家隨便給陌生人開門很危險。

4、 田鴻章:小朋友在家爬很高的地方很危險。

5、 趙鵬浩:小朋友自己在河邊玩很危險。

6、 杜玉川:摸很燙的水壺很危險,會把我們的手燙傷的。

7、 閔俊韜:小朋友在高壓線旁邊放風箏很危險。

8、 陳筠迪:小朋友在變壓器旁邊玩很危險。

9、 江奕璇:用電暖氣烤溼衣服很危險。

10、 張麗媛:小朋友不能自己隨便玩燃氣灶。

11、 宋易陳:小朋友自己在家離窗臺太近很危險。

二、 請大家一起尋找在幼兒園存在的一些安全隱患。

孩子們找到的在班級裡存在的`安全隱患:

宋易陳:廁所的地面很滑,在那裡不能打鬧。

陳筠迪:桌子底下很危險,不能往下面鑽。

王梓菡:不能碰牆上面的釘子。

楊馨羽:不能碰掛著的東西,那樣做很危險。

公欣雨:在迷宮裡推人很危險。

趙雲清:在接水時眼睛不看水杯很危險。

梁瀟然:把手放到桌縫裡很危險,會把手夾傷。

孫晨瑋:把玩具放到嘴裡很危險。

邢文晴:不能摸電源插座。

陳筠迪:不能把小東西放到嘴裡吃。

張佳睿:不能亂碰電視,因為電視有電。

宋澤睿:如果把小椅子擺放太高危險。

宋易陳:站在椅子上、趴在椅子上很危險。

孩子們找到的在教室外面的危險因素:

徐祥桓:走平衡木時如果不小心,就會從上面掉下來。

崔振華:不能攘沙子,會把小朋友的眼睛迷到的。

丁俊傑:離幹樹枝太近會把眼睛碰壞的。

胡芮琦:如果鑽到滑梯下面會碰到自己的頭部。

三、 組織幼兒討論,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怎樣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幼兒討論:

1、 小朋友一定要聽從家長、老師的話,不能到危險的地方去玩。

2、 自己在家裡時一定更不能玩危險的火、電、水。

3、 在遇到火災發生時,小朋友要趕快報警,並且及時向外面撤離。

4、 不到有水的地方去玩,去時要和家長一起去。

5、 危險的地方不能去。

6、 自己一個人在家時遇到陌生人敲門,一定不給他們開門。

7、 不要碰熱水,要不會把自己燙傷的。

四:組織幼兒討論

1、小朋友在遇到危險的時候應該怎樣報警?

幼兒回答:在遇到火警時打119電話求救,遇到有病人了要打120,在遇到壞人時打110電話求救。

2、教師提問 :打報警電話應該注意什麼事情?

幼兒回答:不能著急,要把自己家的詳細地點告訴他們。

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撥打報警電話。一定要告訴他們火勢大小、傷勢情況等。

教師小結:

小朋友說的都很好,知道了在遇到各種災害來臨時怎樣自救,知道了不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每天喝牛奶時,也知道先試一試奶是否太燙。開門、關門時先要看看手是否放在門框上,吃飯時不打不鬧、不玩筷子,上下樓梯時,扶欄杆有序的走。小朋友們也懂得了一些避免傷害我們生命健康的現象的發生,希望小朋友們都遠離危險,能夠健康、安全的成長,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樑。 活動反思:

一、讓每個幼兒都充分參與到活動中來,在實踐活動中習得體驗。

在本次主題活動中,教師創設了讓每個幼兒都正確表達自己發現的機會,同時創設了相應的氛圍,增強情境性,讓每一位幼兒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他們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體現了幼兒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透過幼兒的主動參與,使他們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安全隱患有了深刻的認識,為他們遠離傷害、增加自我保護意識,提供了基礎。

二、讓幼兒透過自己的親身參與,知道健康的重要性。

在本次活動中,透過讓他們自己和家長一起尋找一些安全隱患,瞭解到在他們的身邊,有各種各樣危險存在,在遇到突發事件發生時,怎樣自救互救是我們這次活動的重點。在這次活動中包含了各類安全知識等,使他們瞭解到更多的安全知識和遇到危險時自救、求助的一些常識。

透過這次開展的安全教育活動,我覺得還應該更多、更好的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帶領幼兒多查詢一些安全知識,教給他們更多的安全教育知識,增強幼兒應對危險的能力。

三、將安全教育作為一項教學內容,深入到我們的教育教學中

安全教育作為幼兒園長期的教育內容,僅僅這幾個活動是遠遠不夠的,需要與日常生活有機的結合和滲透,並將安全教育形成一項制度。

四、採取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請小朋友們相互監督,定期評選出我們班的安全檢查員。以引起幼兒注意,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避免不安全事情的發生。透過這些與日常生活有機的滲透,不僅可以避免一些意外傷害與不幸的發生,而且可以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為幼兒安全行為能力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