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通用5篇)

詩歌是中國文學中最早成形的文學體裁,發展也最為充分。現存的上古歌謠,已生動地反映了中國先民的生活情況和內心祈願,簡短、生動的形式,也已表現出中國民族語言的力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1

兩首詩一個主題,與其說是在教學兩首古詩,不如說是讓學生透過兩首古詩徜徉在更多描寫春天的美詩文中,從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機,春的萬紫千紅。教的時候既要注意區別,又要注意聯絡,前者為點,後者為面,點面結合構成了美麗的春天。

兩首古詩的分開教學看似獨立,其中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自始至終不離“春”這一主題,為二次整合鋪墊基礎。課末,將兩首古詩再次整和,進行對比參讀。使學生領會到:《絕句》如細筆勾勒出祖國山河的美;《春日》則如潑墨揮毫,渲染出春天的“無邊光景”,“萬紫千紅”。然而此處對比的實質並非為求異,而為探求兩首古 詩內在精神之一致,即對春天的讚美和熱愛。至此,學生對春的感悟和熱情得以昇華,此時,讓他們寫下心中對春的感受便如水到渠成,一蹴而就。課堂氛圍達到高潮。

讓學生學詩畫畫是最佳選擇。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使古今詩文得以整合。兩首教學有所不同。《絕句》是讓學生感受到春天並用自己的話將一、二兩句詩寫下來。《春日》則是任選一個景物展開想像說具體感受景物美。還感受語言美、空間美、詩人情操美等。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作品以詩歌的語言最為精煉,感情最為豐富。而“每一首詩都離不開意念、意象和意境這三個層面”(張厚感)。古人云“三分詩,七分讀。” 老師要引導學生把握好這三個“意”,品讀好這三個“意”。就一定要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讀出語調、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讓他們在反覆吟誦中浮現出詩的意蘊。讀詩,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細玩味,抓住每一個字、每一句話去體會,這是一個體味詩意的過程,更是一個煉字的過程,一個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這是讀詩的關鍵,也是進入詩境、體會詩情的關鍵。我們要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體會詞的妙處。教師只起引導作用,以讀代講,讓學生在讀中自然領悟意味深長的`詩意。

誦讀是引發讀者與作者情感共鳴的酵母,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交流的紐帶,透過有聲有情的誦讀,文中的字句就會活起來,文章整體也會更具形象性,在潛移默化中,讀者就會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體驗。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2

在一年級教學《春曉》時,我僅作單純地分析講解,然後提問,讓學生再回答,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接著反覆練習背誦。這樣的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聽著,使勁地記著,至於審美情趣的陶冶,詩的意境的體會就做不到了。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每個學生都蘊藏著獨立學習的巨大潛能。”“新課標”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時正努力地用新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那這首古詩的教學,我如何嘗試用新理念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呢?

低年級學生正處在學知識長見識的黃金階段,遇到不懂的事總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他們對自己的生活充滿著無窮無盡的幻想和各式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和想法。我覺得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善於“利用”這些寶貴的資源,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這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他們就會像鳥兒一樣展開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無拘無束地翱翔。古詩短短的幾行字,裡面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詩人所傳遞的情感和意境,學生一定會有許多好奇。課堂上當老師剛讀出《草》時,好多同學就齊聲背出了後面的詩句,這時我就問:“你們有沒有問題要問呢?”同學們馬上活躍起來,提出很多問題:那個人幹嗎寫這首詩?他寫的是什麼意思?寫這首詩的人是什麼時候的人?“離離”是什麼意思?草燒沒了怎麼會長?等雖然學生很小已經會念這首《草》了,可他們那小腦門中仍然裝著無窮無盡的問題。

在前面教學中,老師作單純地分析講解後,讓學生再說說古詩每個句子的意思,結果很多學生說不好甚至說不出來。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小,又特別好動,學習注意力易分散,興趣不穩定。怎樣讓學生自主地發現古詩的意思,並且會說呢?我為學生搭建自由舞臺,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理解古詩意思。這無疑給課堂帶來一泓活水,學生個個興致勃勃。他們在交流中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在交流中培養了合作精神。並且,學生髮現學習古詩一點兒也不枯燥,有了興趣,注意力也集中多了。

教參中指出,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大量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學古詩,靠老師的逐句串講,根本行不通;必須更多地藉助讀,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識字、學詞、析句、理解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及習慣。讓學生耳、腦、口、眼協調活動,注意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從中感受到詩的語言美、節奏美、音律美,從而漸入古詩意境。讓學生在變換中領會讀的樂趣,悟出詩的意境,提高朗讀能力。因此,我雖然知道學生很多早已會背誦了,但我還是花了大量的時間,用多種方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透過讀,學生體會了春天的美麗,野草頑強的生命力。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3

楊萬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中,後三句詩句“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意思比較容易懂,學生經過反覆閱讀並藉助圖片就能理解。

但對於第一句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就怎麼也難以明白。於是我讓他們看圖片,說:“看圖想一想‘籬落’在哪裡?”學生才恍然大悟,“籬落”指的是“籬笆”。

理解了“籬落”,於是我畫了兩幅簡筆畫,問哪一幅是籬笆“疏疏”?

學生就很快的說出是第一幅圖,同樣也理解了“疏疏”就是“籬笆稀稀落落”。“一徑深”的理解,我是藉助上學期學過的古詩《山行》中的“遠上寒山石徑斜”和上圖來理解的。

在古詩教學中,我覺得應採取圖文結合的教學方法。所謂“圖文結合”,即讓學生透過自己讀古詩,自己品賞圖畫,來理解詩的豐富內涵。在我們低段的教材中,一般都有一幅適情適意的畫附在文字前、或後、或中。教師就要用好教材來幫助學生理解文字。同樣圖畫更能幫助兒童記憶。

二年級語文下冊《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篇4

一、感悟圖文、加深理解

本課是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避免逐字逐句講解,重點是讓學生讀中感悟,誦中生情,吟中入境。可以引導學生先自讀自悟,藉助文字想象詩中的畫面,然後再看圖,感悟圖文的相通之處,從圖悟文,把課文與圖意結合起來,啟發學生思考想象,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二、啟發學生、理解詩文

1、《草》這首詩學生比較熟悉,有的早已熟讀成誦,重點可以放在入情入境地朗讀上,但仍要注意學生是否讀準“榮”的讀音。

⑴提供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不同的畫面,幫助學生理解“枯”和“榮”。

⑵同時讓學生聯絡生活暢談發現:你對小草一年中的生長情況有什麼發現?進一步感受到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⑶《草》原詩的後四行可以讓學生讀讀記記。

2、《宿新市徐公店》這首詩學生相對比較生疏,不能忽略讀通的環節,特別要注意“宿”和“疏”的讀音。

⑴朗讀感悟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如圖文對照等。

⑵師生共作畫,共同商討:

籬笆是畫稀疏一點還是畫得密一點;樹上還有沒有花呢;樹葉是不是很濃密……在這一興致盎然的過程中,理解詩文。

⑶在充分朗讀感受這首詩的情趣的基礎上,可以利用學習夥伴,激發學生根據插圖或詩意展開想象,編一個小故事。

三、指導課後欄目

課後有一個“我知道”欄目,這是本冊教材新創設的欄目。它是基於課文內容而進行的拓展。

主要的目的是:給學生一些與本課內容相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主動了解與本課有關的資訊,以促進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知識的拓展。

在本課中,“我知道”欄目就提供了一些與本課有關的資料。展示交流的時候,不要侷限於這些,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其他相關資料。背誦一些白居易和楊萬里寫的其他詩作,或其他詩人寫的與春天相關的詩作,還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編、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所描繪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