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山行》教學反思

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古詩兩首—山行》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小學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提供充足時間,引導學生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裡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而對於古詩文的體會、感悟,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肯定難以理解。在教學《山行》這首詩時,我出示事先抄寫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1)、知詩人,解詩題。(2)、抓字眼,明詩意。(3)、想意境,悟詩情。(4)、背詩文,能默寫。然後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杜牧,讓學生自己解釋了詩的題意。然後我就引導學生透過查字典或結合詞語手冊理解個別難字,再讓學生分四人小組合作學習,透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也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資訊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二、注重課堂生成,調整教學方式:

學生四人小組學習完畢,我正想讓學生交流小小組學習成果時,學生小張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詩中’白雲生處有人家’的’生’字寫錯了,應該是’深淺’的’深’。"我一聽緊皺眉頭,心想這首詩我教過多次,有許多孩子曾經把"生’寫成了"深’,現在我還沒有提醒,結果有孩子居然說認為詩中寫錯了呢?看到這樣,我想一時回絕,告訴他應該寫"生活"的"生"。但轉念一想,這樣不好,扼殺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於是我就把這個問題反拋給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覺得怎樣呢?有沒有其他的餓看法?"沒想到另一名學生小王又舉手說:"老師,用這個’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書上看見過的。"面對兩種完全不同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贊同用"深"的學生說:"有白雲繚繞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該用’深’。"有的還引用了另一句詩來說明:"’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與這裡的’白雲生處’的意思是一樣的,都說明山很高。"贊同用"生"的學生有的說:"用’深’太死板了,白雲繚繞,白雲在升騰,在漂浮,好象有生命力[內容來於斐-斐_課-件_園]一樣。"有的說:"應該用’生活’的’生’。因為雲很高,這表示產生白雲的`地方。"有的說:"’有人家’讓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雖然是深山,但也充滿著生機,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還有的說:"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麼美,霜葉比二月紅花更美、更豔,春天是生機勃勃的,此時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機勃勃的。"

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最後誰也說服不了誰,但是我想:這節課孩子們的收穫比我預期的還要大,因為孩子們已經學會了分析,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了。

在現實的課堂中,面對"意外",教師不應固守預設,而應尊重學情,關注課堂生成,充分利用好課堂生成,力求在對話中生成"對話",這是新理念指導下的教師應有的情懷。對學情的尊重是主體性原則的最直接最重要的體現。教師面對"意外",不是避而不見,"讓精彩悄悄溜走",而是及時抓住並有效利用學生突發的疑惑,且適度"放大",激發學生"潛心會文"的熱情。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對話中更深刻地理解文字,創新文字。

三、巧妙利用簡筆畫,幫助想象意境: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透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就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後有人經過著裡,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裡的鮮花還要紅(塗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