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簡單談談小學作文教學策略優秀論文

簡單談談小學作文教學策略優秀論文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環節和難點,本文將分析小學作文教學特點和小學學生的認知規律。透過設計相關教學活動和課堂實驗來研究小學作文教學的策略和方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從作文教學層面來看。《語文教學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不難看出,小學作文教學更重體現學生的真性情和真實體驗,這也和小學作文教學的特點息息相關。是啟蒙性。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啟蒙階段。從資訊學的角度分析,這是一個穩固“編碼”、“解碼”方式和程式的關鍵節點,要求作文教學要賦予學生“編碼”、“解碼”的手段和方法,即掌握語言基本元素(音、字、詞、句、標點)和語言高階元素(語法、修辭、語境等)。二是真實性。小學生普遍處於“所見即所寫”的程度,多數學生習作體現“直”、“白”的特點,但是在習作的意境上卻都有天然的童趣,不做作,不媚俗,具有天然的自發性。基於此,小學作文教學有著天然的難度,很多教學的方式囚困於天然的真實,不善於激發童言無忌的美感。三是不對稱性。主要體現在教習主客體在教習過程中的資訊的高度不對等,這其中低年級作文教學尤其明顯。首先是訴求的不對等,教育參與主體(教師和學生)和教育過程參與者(家庭和社會),存在著訴求上的差異:其次是資訊的`不對稱,小學生的認知程度和認知心理突出表現為由自我認知到社會認知的過程,富有自然的想象力,這和標準化教學的各類程式化模板存在衝突的成分:第三是知識結構的不對稱,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文教學是個完善的系統工程,沒有“分系統”的充分完善.很難實現作文教學的飛躍,現實中知識結構的不對稱現象相當突出,不是缺少了詞彙、就是少了邏輯,不是少了修辭,就是缺了銜接,解決知識結構的不對稱,是解決作文教學具體案例的重要手段。

從小學生認知規律來看.首先是鮮明的趣味導向。小學生普遍存在著興趣驅動現象,大多數自發的學習來源於“好玩”或者“不好玩”,教育導向介入以後,興趣導向作用開始逐步弱化,但作用衰變趨勢差異化明顯。其次是易受外因干擾。成長的不確定性映射出小學生認知的多變歷程,實際教學案例中,不但作文教學的過程易受其他外部因素干擾,甚至所有教學過程都受困(或受益)。第三是內因驅動力較弱。作文教學相對枯燥單調,激發學生內因驅動力更加困難,在設計教學案例方面需要更加靈活。第四是漸進式學習過程。教案設計理念基本體現了小學生漸進式的學習認知過程,先說後寫,由句到段,組段成篇符合科學的認知規律。也是開展作文教學的基本性理論。

在教學策略和方法方面,密切聯絡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作文教學的特點,遵循基本規律,突出重點環節,抓好差異化教學,選擇正確的教學路徑,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期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1.要把作文教學納入綜合教學的全過程。例如,實際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知,作文並不僅僅是語文教學的一部分,他和數學、物理、化學等其他課程是緊密相關的。可設計相關課堂討論活動,討論作文課與數學等自然科學的關係,最大限度的開啟學生的視野,使其不侷限於語文來學習作文。現實中,數學的應用題、物理化學的實驗操作手冊等,都是極為標準的看圖說話和應用文章,甚至物品說明都是最為標準的應用文體,透過生活即寫作、寫作寫生活的鍛鍊模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興趣,認識到作文並不是只在作文課上的臨摹和寫作,它更有現實意義的品格。

2.要把作文較少納入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不能把作文孤立於識字寫字與漢語拼音、閱讀、口語交際等綜合語文教學環境,要明確引導學生,使其充分認識到作文不但是寫的時候具有美感、讀的時候富有韻律、用的時候還具有技巧。比如可以設計系統的情景對話現場成文過程,讓學生分組扮演角色,模擬說服他人(如說服父母同意自己觀點—議論文)、推銷物品(如推銷一款電子產品一說明文)等,現場記錄,當堂點評,能夠使很多學生較快領悟作文的很多技巧細節,也能夠改善枯燥的課堂授課環節,培育學生興趣。這類課堂實踐環節,統籌了字、音、口語交際、現場習作等多個語文教學因素,能夠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倪文錦,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