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成“手機控”,原因何在?
現在很多大學生,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手機,離不開虛擬資訊世界,成了徹徹底底的“手機控”。到底原因何在呢?
大學生成“手機控”,熬夜刷微博患上青光眼
小C是在某名牌高校讀書,每天除了上課之外,其餘時間都生活在“微博”和“朋友圈裡,尤其是在晚上回到宿舍後,不到凌晨兩三點,不會正式睡覺。
可惜好景不長,最近小C總是感覺有點噁心,還有些頭痛。
為了找到病因,她還到了醫院做了胃鏡和CT檢查,可還是沒有任何發現。最後,醫生得知她說最近視力下降嚴重,就建議她到眼科門診做個檢查。結果發現小C是得了青光眼。經過治療後,小C的病症逐漸好轉。
大學生成“手機控”,自身與環境都是原因
1.生活背景的影響
現在在校大學生絕大多數為90後、00後,他們擁有相對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對於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很強。資訊時代的產物伴隨著他們成長,他們的學習、生活無不置身於快餐文化和網路文化的影響之下。
2.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影響
如今,大學的公共課、選修課,甚至有些專業課都以大課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課堂教學方式,空間大、人數多、大學生座次不固定、師生互動教學難度大,容易產生責任分散效應,導致大學生學習動機減弱、教學活動參與度降低、大學課堂秩序混亂等一系列問題。
3.教師授課態度和方式的影響
有些教師從來不抓課堂教學紀律,學生聽不聽課他根本不關心,上完課就走人;有些教師不注重教學質量,教學方法過於老舊,照本宣科,不注重創新,不與學生互動。如此授課,多次之後,學生的聽課興趣會大大降低,隨之注意力重心轉移,而手機便成為打發這無聊課堂的最佳工具。
4.學習意識的放鬆
進入大學,脫離了家長的督促,加之大學的管理又不像中學那樣所有事情都由教師大包大攬,這讓很多學生不太適應,導致其對自己未能嚴格要求。
其次,大學課程理論課較多,部分大學生覺得教師講的東西對自己幫助不是很大,沒什麼意義,所以不愛聽講,玩手機打發時間。
5.依賴成癮
大學生手機族通常有手機控的表現,整個生活都喜歡依賴手機,離開了手機就無所適從。有的大學生還會因為不能使用手機而變得煩躁不安。
拒絕成為“手機控”,我們應該怎麼辦?
1.從源頭上找準原因
要明白手機和網路只是社交的一種手段而已。條條大路通羅馬,還有跟朋友見面聊天、直接的話語表達、與朋友相約運動等其他的社交方法,可以增進彼此的情誼,改變自己的生活圈。
2.有計劃有步驟實行人機分開
手機只是我們生活的一個工具而已,是人在控制、使用手機,而不是手機控制人,需要則用,不需要則堅決不用。大學生應該以學業為重,專注課本,較快實現注意力轉移,人機分開。
3.學會釋放壓力
現代的大學生,學習、生活和交友壓力大。因此,在課餘生活中,應學會增加生活情趣和多樣化的娛樂活動,來釋放壓力。生活豐富多彩了,自然就不會依賴手機和網路了。
4.學會規劃
大學生升入高校,是有十分明確的學習目標的,需要學習、掌握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很多,必須學會科學規劃好自己大學的四五年黃金人生,有目標才會有動力,有規劃才會不會迷失方向,不會沉迷手機或電腦遊戲。
5.積極引導,嚴格監督
學生壓力大,除了大學生本身的原因外,社會大環境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學校、家長、老師、朋輩之間必須將制度管理、心理關心零距離跟進,及時發現問題。
大學是鍛鍊與提升的舞臺,在這樣美好的青春時光,我們更應該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我們應該為我們的目標和理想負責,而不是一味地沉溺於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