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健康教育資料
導語:近幾年,我國也在對以往教育觀念思想改革的基礎上提出了素質教育的觀念,素質教育在我國正在迅速發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學生健康教育資料,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中學生健康教育資料(1)
在應試教育的的背景下,教師往往只關注於中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因而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在不斷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中學生由於自身的不成熟,以及來自家庭、社會等方面不良因素的影響,心理上容易產生不健康的因素,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教育工作者首先要了解中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不健康的因素。
一、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但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二、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於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談心裡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這些孩子在優越的環境中長大,從未吃過苦、受過挫折,在日常的學業或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順心的事,心中的苦悶沒辦法得到排解,就會處於焦慮、抑鬱狀態。這種脆弱封閉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事就會驚惶失措,甚至精神崩潰。
三、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願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頻繁的測驗、考試使學生經常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超負荷的學習強度使學生精神緊張,心情壓抑。當他們面對自己不滿意的答卷時,總是抱怨自己,從而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此外,父母的離異,或親人的死亡等都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健康的心理。
這些不健康的心理,與素質教育下的育人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老師的一項艱鉅的任務。筆者認為,要做好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要敏銳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覺察的情況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的交往過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為了更好地瞭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建立心靈對話本,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到心靈對話本上,老師定期檢視,以便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然後採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學生交朋友,進行傾心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透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瞭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獲得或發現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資訊。心理學研究表明,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雙方之間的一種交往與認識過程。談話雙方的心理特徵、態度、期望、動機、知覺、情緒和行為等對談話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三是用遠大理想的推動作用增強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來源於成績的不理想和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以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初一入學時,很多學生一時不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並要及時地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四是用無限的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藝術之樹只有植根在愛的土壤裡,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
不健康的心理是中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阻礙,為了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承擔的責任。對中學生來說,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亞於身體健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習的需要,同時也是健康成長的需要。
中學生健康教育資料(2)
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推動了素質教育的程序。特別是隨著獨生子女群體數量的增大,家庭問題的複雜化,現代觀念更新的加快,素質教育,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新課題,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生活,擇業和人際關係,培養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由於學生正處於半獨立半依賴、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長時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難以理解的困惑與苦惱。他們的許多心理衝突,或被自我掩蓋,或被成人忽視,以至於不少學生感到孤立無助,只好都隱藏在心靈深處,備受煎熬,甚至誘發各種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
嚴峻的現實提醒著我們:不能只關心學生文化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他們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此我認為,青年學生首先應學習一些心理知識,促使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並且對將來的學習生活都有好處。其次,青年學生應瞭解心理健康的標準,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形成良好的個性和統一的人格,始終保持熱情飽滿,樂觀向上的情緒。最後,心理輔導也是促進學生正確的認知結構和情感與態度模式形成的重要途徑。
中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按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儘可能充分發展並提高學生的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對教育的關注,從家庭到社會,處處可以體現。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個新課題,是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好學習、生活、擇業和人際關係,培養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徑。
一. 中學生應該學習一點心理知識
1、心理學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科學。心理學知識對學習大有益處,它可以促進學生對自身的認識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學生學習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後,能按心理學規律去學習,學習成績就會有較大的提高。比如:學習了記憶的規律,就可以解決上課不專心,開小差的問題;學習了思維規律,就可以解決記不住,記不牢以及死記硬背的問題;學習了有意注意的規律就可以使思維開闊、更敏銳、更富有創造性,還可以調節考前情緒,消除緊張,輕鬆上考場。
2、心理學知識還可以解答中學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難問題,從而更深刻地認識自己,達到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比如,學習了有關性格的知識,就可以使自己對自身的性格有所瞭解,從而矯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鍛鍊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學習了情感的知識,可以使自己學會調節情緒、昇華情感的方法;學習了青春期的心理問題,可以瞭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變化規律,從而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順利地度過青春發育期。
3、學習了心理知識不但能提高自己,還能對正確地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所幫助。因為在瞭解自己心理的同時,也學會了瞭解同學的'心理,這樣便可以對不同氣質、性格的同學採取相應的態度,從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強與同學的友誼。
心理學的應用非常廣泛,滲透到各行各業當中,不論學生將來從事什麼樣的工作,現在學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都是有益的,將來的祖國建設需要心理素質較高的一代青年。為了學生的現在也為了將來,中學生應學習一點心理學。
二、最佳化心理環境
研究證明:某一個體心理健康與否,與該個體所處的心理環境,某一社會團體(或某一群體)的人際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帶來的影響具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也就是說,個體心理狀態受制於整體,個體水平受制於整體水平。所以,我們在教育中要善於在整體中發現問題,研究整體是否適應個性發展需要,不斷更新整體塑型機制,最佳化個性發展所需要的心理環境。
1.營造寬鬆的氛圍
寬鬆是一種總體感覺。置身於寬鬆氛圍的每個成員的心理此時此地應是放鬆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馳騁,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⑴放下教師的“架子”
在傳統的教育中,可謂是“師道尊嚴”。但學生作為獨立的社會個體,他們身上具有無限的潛能。教師的作用正在於幫助學生最充分地發揮其內在的潛能,所以必須放下為師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學生,讓學生從心理上接受你。每個人都有權利表明自己的觀點,也應接受他人的批評,包括教師在內。教師不再是自我權威的維護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應是學生能力的激發者、培養者、欣賞者。
⑵減少“規定”
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的行為往往受到嚴格的限制。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做過多、過細的限制,雖然能達到整齊劃一的效果,但無疑,學生會因為害怕違反教師的各種規定而感到緊張、焦慮和壓抑,喪失了自由表現的機會,抑制了主動創新的動機。因而,減少不必要的規定,還給學生自由表現的機會,有益於啟用學生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得以生動活潑的發展。
2.建立友好的交往關係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會生活內容之一。不善交往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極大的困擾。學生在廣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時代的脈搏,體驗友情的美好,懂得協作的重要。
⑴同伴的“互動”
同伴的交往對兒童的情緒發展與調節具有重要作用,能給他們以情緒支援和安慰,幫助他們應付生活中出現的種種緊張和壓力。要鼓勵學生進行廣泛的同伴交往,指導、培養、鍛鍊他們的交往技能,幫助他們掌握各種交往策略,學會和同伴和睦相處,真誠合作,從而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和交往能力。
⑵教師的“期望”
師生的交往也是雙方互動的交往。調查表明,學生對教師的態度中情感成分比較重。他們對自己喜歡的老師常作出積極的反應,而對自己不喜歡的教師往往予以消極的反應。由此可見,教師努力保持與學生的良好關係,用期望的目光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有利於學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實施。
3.開展公平的競爭
競爭意識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劑良藥,是推動個體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動力。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注重向學生傳播競爭的思想,使學生具有競爭的觀念;另一方面要組織合理的富有競爭性的活動,使學生受到競爭的薰陶和訓練。在一定條件控制下的相互競爭,能夠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學習熱情,推動他們去創造性地解決各種問題,奪得最終的勝利。
三、最佳化心理疏導
所謂心理疏導,是有計劃地協助學生髮展健全的個性,防止產生偏異心理的一種教育過程。心理疏導的目標是指導學生形成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使其健康發展,“心理諮詢”“熱線電話”等都是心理疏導的方法,但教師往往處於“被動狀態”。如何變“被動”為“主動”呢?
1.學會傾聽
一項調查顯示,中小學生在遇到困難和心理煩悶時先和父母講的佔30%,先和老師講的僅佔3.3%,和誰也不說的達到29.7%。是孩子們不願意與老師或父母講心裡話嗎?他們說:“愛玩是我們的天性,每當我們打完球帶著滿心歡喜、滿臉笑意走進教室時,老師總是說應該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可見,能不能讓孩子們說心裡話關鍵在大人。現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透過資訊反饋實現的。心裡話的傾訴是教育的重要鏈條,因而成為不可缺少的資訊通道。教師要善於傾聽學生的心聲,並以此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2.巧設情境
隨著現代生活水平的提高,當今的兒童備受家庭和社會的寵愛。他們從小受讚揚多,受批評少。過分的保護使他們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麼,面對困難無所適從、驚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創設情境,如設定難題、製造挫折等,使學生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無策,也不是一帆風順、輕而易舉,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後才能取得,以增強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難的挑戰,以適應未來激烈競爭的社會。
三、注重心理輔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中學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是人生髮展的重要年齡階段。要從未成熟兒童期向逐漸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轉換過程中,會產生種種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輔導老師,幫助他們順利安全渡過青春發育期,並把這一時期轉化為學習的“最佳期”,人生的“黃金時代”。
心理輔導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於德育。心理輔導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教導,但倘若只有教導或只在說教,絕對不是心理輔導了。心理輔
導也不僅僅是進行邏輯分析,給予忠告與建議,更不是幫助當事人解決問題。心理輔導也不是普通的會見,不是社交式的談話,更不是指責、批評、遊說、嘲諷或恐嚇;至於用同情的態度、行為去安慰與開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輔導。
若從廣義看,心理輔導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體來說心理輔導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心理輔導老師的職責在於透過心理輔導,給學生以一定的幫助、指導,促進他們認識結構和情感與態度模式有所變化,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評價和選擇,解決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環境,不斷保持與增進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統合與豐富的發展,邁向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