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心理學感知覺教案

心理學感知覺教案

心理學感知覺教案

心理學;認識發展與教育,情感意志發展與教育,個性發展與教育,學習心理與教育,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教師心理。

認識發展與教育:感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問題解決、注意。

1、感覺 的定義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

2、知覺的定義

知覺是人腦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的反映。

3、 感覺與知覺的區別與聯絡

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透過感覺可獲得對事物個別屬性的知識,而知覺則是對事物的整體的反應,這種反應不在是孤立的屬性或部分,而是事物的整體。 感覺是知覺的成分,是知覺的基礎,知覺是在感覺到基礎之上產生的,感覺到的事物的個別屬性越豐富,對該事物的知覺也就越充實越完整。知覺是感覺的深入,是比感覺較複雜的認識過程。

4、 感知覺規律

感受性及其變化

(1)感覺適應

同一感受器在同一刺激的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人芝蘭入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嗅覺的適應

從明亮的地方走入暗室,最初什麼也看不到,相反則會被外面的陽光刺激的睜不開眼----視覺的適應

(2)感覺對比

由於同時產生或前一刻產生的同類感覺的影響而引起的感受性的變化。 感覺對比分為:同時對比、繼時對比。

同時對比:幾個刺激物同時作用於同一感受器產生的感受性的變化。

繼時對比:不同刺激物先後作用於同一感受器產生的感受性的變化。

(3)感覺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條件下,幾種不同的感覺發生作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4)聯覺

一種感覺引起另一種感覺的現象

色覺引起溫度覺

(5)感覺的相互補充

由於某種感覺機能系統受損或喪失,其他感受能力得到提高。

盲人

(6)敏感化

專門從事某種特殊職業者由於長時間使用某種感覺器官,使相應的感覺能力得到提高。

音樂家、畫家

5、 感覺種類

① 根據刺激的來源不同,感覺可以分為:內部感覺和外部感覺 ② 外部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與味覺,面板感覺。 ③ 內部感覺包括:動覺,平衡覺,機體覺。

6、 知覺的特性

知覺的選擇性:物件和背景

知覺的整體性:相似的、接近的或相同的、具有良好意識形態(相似、連續、對稱) 知覺的理解性

知覺的`恆常性

7、 感知規律在教學中的應用

按照感知覺規律進行直觀教學,提高學生的感知效果。

(1)根據感知的強度律,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刺激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清晰地感知覺。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板書、掛圖、模型的大小,還是老師講課聲音的高低,都必須適當。

(2)根據感知覺的組合律,時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構成一個整體為人們所知覺。因此,教學內容應分段分節,教師講課應有停頓和間隔,教師板書應注意空間佈局的排列順序。

(3)根據感知覺的差異律,物件與背景間的差異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師在製作教具、繪製圖表,進行演示實驗以及板書時,就要增加物件與背景間的差別,使學生獲得清晰地印象。

(4)根據感知覺的理解律,言語知道在理解知覺物件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直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伴以言語的解釋或說明,把直觀與言語很好地結合起來,讓學生迅速理解感知物件。

(5)根據感知覺的活動律,活動的物件較之靜止的物件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師在製作和使用道具師,應儘量變靜為動。

(6)根據感知覺的協同律,教師儘可能地讓學生多種感官器官協同參與活動,這樣大大的提高直觀的效果。

8、學生觀察力的發展與培養

觀察和觀察力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比較持久的知覺。

良好的觀察品質有以下幾種: (1)條理性。 (2)創造性。 (3)敏銳性。 (4)精確性(5) 理解性

(6)複雜性

觀察力是指全面、正確、深入地觀察事物的能力。個人透過長期觀察活動所形成的帶有個性特點的觀察能力,它是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

學生觀察力的培養

學生的觀察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透過培養訓練,透過他們自己的實踐活動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時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 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

2. 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還應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在這方面教師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學生觀察之前,做好必要的知識準備。

(2)要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觀察。

(3)要引導學生在觀察時善變多思。

(4)要指導學生做好觀察總結。:

3. 對學生進行觀察訓練,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