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10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10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裡的一個孤獨而安詳的牧羊人,一個植樹的老人。他種了成千上萬的樹。隨著時間的流逝,老人實現了他的夢想:一片荒蕪貧瘠的土地變成了充滿生機的樂園……下面PINCAI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關資料。歡迎大家閱讀!!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1000字

牧羊人也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但是,他思考的是這裡災難的根源沒有樹木的不毛之地導致災難;他思考的是獲得幸福的根本一個適合所有人生存的環境需要樹木。他選擇的努力之路種樹,是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

牧羊人也把握了行動的方向。

他胸懷大志,立足小事,從我做起。他的心中早已繪製出一個森林茂密、人們在清新的環境中幸福生活的藍圖。為了實現這個志向,他認真對待小事和細節。他精心維護小家,規律地生活,保持健康的心態和體魄,為實現理想打好基礎;他從精選種子開始,認真對待每一棵小樹,森林正是由一棵棵健壯的樹木組成的。他沒有號召所有人一起種樹,沒有宣講這個行動的意義,他只是自己獨立完成,使他的行動沒有受到干擾,最終,在人們體會到幸福的時候,也自然地享受了這個行動的益處。

一個人無論是保持寧靜的心態,還是堅持自信的行動,都源於智慧的頭腦為他設定的人生方向。牧羊人便是把握了智慧的方向。

人們有追求幸福生活的天性。只是,有人只顧自己的幸福,有意無意間破壞了環境、資源,也便破壞了所有人的幸福,到頭來,自己渴望的幸福生活也難以得到。

牧羊人剛來到被稱為“普洛斯旺”的地方的時候,這裡的原住民都勤懇地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但是,這裡人們主要從事的制碳業,將所有樹木消耗殆盡,這裡逐漸風沙漫天、水源枯竭。隨著環境的惡化,人們開始爭吵、抱怨、煩躁、苦悶,甚至,自殺和精神失常的極端現象越來越頻繁。所有的人都在掙扎、祈禱和等待命運的改變,卻沒有人思考過苦難的根源,即便有人想到了,也被疲憊摧殘得無心行動。人們的躁動和忙碌,使他們越來越盲目,他們努力勞作、堅持維護個人的利益,卻找不到幸福的方向。因為,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生存努力是徒勞的,甚至,越努力越加劇了惡性迴圈。

牧羊人自信。他不好高騖遠,他將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種樹這件他力所能及的事情中。他專注於這件對大多數人有意義的事。

影片是法文的旁白,加上中文字幕。在字幕中,曾經兩次出現“心無旁騖”這個詞。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描寫牧羊人坐在燈下挑選橡樹種子的時候。他每天精心選取最好的種子,他的選擇步驟分明,極其精細,對於有裂縫和個頭小的種子,他都篩除掉。這個詞第二次出現,是作者感嘆,牧羊人的 “創造有如連鎖反應,儘管他心無旁騖地種樹,單純地執行自己的計劃,卻給乾涸的河床帶來了充沛的水分。”牧羊人堅持最單純的計劃,卻帶來了更多積極的環境變化。

的確,牧羊人執著地堅持種樹,他所有的行動都為這個目標服務。他不僅精挑細選種子,為獲得更高的成活率,而且他所有的行動都不離開種樹這個目標:他不再放羊,因為羊會啃食樹苗;他改養蜜蜂,因為它們會傳粉;他每天的行動都是那麼寧靜和低調,使人們沒有注意他、沒有阻撓他,沒有跟他爭奪土地的所有權。也正由於他這樣的態度,保護著他的計劃順利地實施。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10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人”在生態鏈中的角色差異所帶來的不同結局。主人公在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脈的普羅旺斯高原穿行,途經一個破敗荒廢的村莊,村莊泉眼乾涸,房屋崩塌,沒有一個人。在又一段長途跋涉後,他穿越了幾十裡昏暗的黃沙漫天的高地,在沒有生氣人跡罕至的高原見到了一個牧羊人。

從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們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莊之前是人丁興旺的.,村民們靠燒炭砍柴為生。能以伐木燒炭作為生計,可想而知這片土地曾經樹木成林,它曾經是人們理想的家園。可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知砍伐而不知栽種,在有限的資源耗盡後,人們的生活面臨困境。為了生計村民們搶奪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樹木,私慾、爭吵、病疫和瘋狂伴隨著資源的枯絕肆意橫行。當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利用的東西后,他們選擇了離開,留下了一片不毛之地。

這是影片前面部分對故事的敘述,透過畫面的昏黃、風聲的呼嘯和主人公行走的艱難我們得知這的確是一片已淪為廢墟的土地。村莊頹敗、房屋坍塌、飛沙走礫,曾經的美好家園成了一片荒原。這是村民們自己種下的苦果,當大自然再也無力承受人類對她的一味索取後,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現被人類肆意虐剝的傷痕。

環保先鋒雷切爾?卡森說:“人在他自己發明的人造世界裡走得太遠了。他用鋼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與大地的真實、水的真實和發芽的種子的真實隔離開來。”普羅旺斯高地的人們被利益羈絆後,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而當大自然表現出了她的不可擔負後,眾人選擇了遺棄。這體現出村民缺乏對人與自然持續發展關係的反思,不能正視失去家園的根本原因。

“我”所見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莊的變化,默默地選擇了以植樹來逐漸改變區域的環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餘,前3年種下了10萬棵橡樹。一戰後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訪老人,他之前種下的樹木已經繁盛如森林,乾涸的河床恢復了生機,流水環繞。二戰爆發時,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險遭採伐,終因地處深山運輸不便而免遭此劫。可見這時的森林已具相當規模了。老人年復一年地植樹,堅持了近40年,終於他憑藉一己之力使被遺棄的高原成為綠洲,良性的生態形成。之前逃離的村民們紛紛回到這裡重建家園,昔日的村莊恢復了生機。

布菲耶老人的行為給身處逆境的人們發人深省的啟示。故事的前後有幾種轉變:從索取到給予、從捨棄到守護、從破壞到重建。在這些轉變中,最為重要的是人角色的轉變。生態美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在伐木燒炭的村民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人人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居於自然之上,可以對生態鏈上的其他物種進行肆意的虐剝。很顯然,這種任意的宰割很快為這片高地帶來了生態危機。而牧羊人的行為則暗示著人類中心主義的隱退,要想重建家園,人類必須要思考與自然的關係,改徵服、支配自然為尊重順應自然。將人與自然置於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中,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這個整體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擁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擁有自身存在的權利。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1000字

要想真正瞭解一個人是不是品行出眾,你得花數年的時間,還要有好的運氣和機會去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的行為沒有私心,動機無比慷慨,心中沒有存著求回報的念頭,而且他還在大地上留下了明顯的印記,那麼由此認定他是一個品行出眾的人,基本錯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長途跋涉,來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高原,那是一個位於法國東南部阿爾卑斯山附近被稱為普羅旺斯的地方。當我走過這座毫無生機的高原的時候,看見的除了野薰衣草外,就是一片荒山與黃土了。

我當時正要穿越高原最寬廣的地帶,3天后,才發現那是一處荒蕪的地域。我來到一個破落村莊的廢墟附近,搭起帳篷過夜。我的水兩天前就用完了,現在得補充一點。想必村落內會有一口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處泉水的遺蹟,不過早已乾涸了。

雖然是驕陽高照的6月,但是我站在這處沒有綠蔭的高地上,高空的風猛烈地吹下來,沒有人能頂得住。風吹襲著這些破舊的房屋,彷彿獅子吃東西時受到干擾而發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尋他處。

我走了5個小時,還是找不到水源,看來是沒有指望了。高地上到處都很乾燥,還有很多雜草。我看到遠處有一個聳立的黑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樹幹。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我走向那個黑影子,那是一個站立著的牧羊人。在被太陽烤乾的地上,還躺著30只綿羊。

那個牧羊人遞給我一個水壺,我喝了一口。過了一會兒,他領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後從一個天然井中汲出水,水質清澈可口。在這個井口上方,他安裝了一個簡陋的轆轤。牧羊人話很少,這原是獨居人都有的特點,但我感覺他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在這荒涼的高地,這還真是一番奇遇。這不是一間簡陋的木屋,而是一間完全用石塊砌成的房子,到處有他自建的痕跡,有他抵達這高原後修復廢墟的血汗。屋頂很牢,而且中規中矩,風吹過屋頂的瓦片,發出彷彿海浪衝擊岸邊的聲音。

僅僅憑這一個人的努力,就可以把一片不毛之地變成森林,可是也只能把這一片地方變成森林。如果來一群人砍伐,這片森林照樣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失。但如果每個人都去種樹,那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再想想看,其實只要一萬個人中能有一個這樣的人,就已經足夠好了。

森林逐年減少,珍稀物種瀕臨滅絕,草原沙漠化,全球變暖等等,這些問題是不是真的這麼難治理呢?我不是專業人士,但是再來看看這位仁兄的故事,似乎一個人就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人們除了每年植樹節去種樹作秀之外,也許可以下決心做一些更多的事情來改變現狀。

我很想把這部作品推薦給朋友們和每一個認識的人去看,這部短片告訴我們只要每個人減少一點汙染環境的行為,合起來就可以為環保事業做出無法想象的貢獻!再來看看現在某些人的“惡劣行徑”,現在大家都在呼籲要環保,有些人喊得更響亮,但實際行為卻和嘴裡說的大相徑庭。要讓他去種幾棵樹,覺得太渺小;手裡要有個空塑膠瓶之類的,就隨手一丟了事。還是那句老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植樹的牧羊人讀後感1000字

《植樹的牧羊人》講述了“人”在生態鏈中的角色差異所帶來的不同結局。主人公在法國南部阿爾卑斯山脈的普羅旺斯高原穿行,途經一個破敗荒廢的村莊,村莊泉眼乾涸,房屋崩塌,沒有一個人。在又一段長途跋涉後,他穿越了幾十裡昏暗的黃沙漫天的高地,在沒有生氣人跡罕至的高原見到了一個牧羊人。

從牧羊人布菲耶的口中我們得知:主人公看到的村莊之前是人丁興旺的,村民們靠燒炭砍柴為生。能以伐木燒炭作為生計,可想而知這片土地曾經樹木成林,它曾經是人們理想的家園。可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只知砍伐而不知栽種,在有限的資源耗盡後,人們的生活面臨困境。為了生計村民們搶奪剩下的為數不多的樹木,私慾、爭吵、病疫和瘋狂伴隨著資源的枯絕肆意橫行。當人們在這片土地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可利用的東西后,他們選擇了離開,留下了一片不毛之地。

這是影片前面部分對故事的敘述,透過畫面的昏黃、風聲的呼嘯和主人公行走的艱難我們得知這的確是一片已淪為廢墟的土地。村莊頹敗、房屋坍塌、飛沙走礫,曾經的美好家園成了一片荒原。這是村民們自己種下的苦果,當大自然再也無力承受人類對她的一味索取後,她只能赤裸裸地呈現被人類肆意虐剝的傷痕。

環保先鋒雷切爾?卡森說:“人在他自己發明的人造世界裡走得太遠了。他用鋼筋混凝土造就了城市,把自己與大地的真實、水的真實和發芽的種子的真實隔離開來。”普羅旺斯高地的人們被利益羈絆後,與自然規律背道而馳。而當大自然表現出了她的不可擔負後,眾人選擇了遺棄。這體現出村民缺乏對人與自然持續發展關係的反思,不能正視失去家園的根本原因。

“我”所見到的牧羊人目睹了村莊的變化,默默地選擇了以植樹來逐漸改變區域的環境。布菲耶老人在放羊之餘,前3年種下了10萬棵橡樹。一戰後的第5年,“我”再次去拜訪老人,他之前種下的樹木已經繁盛如森林,乾涸的河床恢復了生機,流水環繞。二戰爆發時,老人所栽培的森林險遭採伐,終因地處深山運輸不便而免遭此劫。可見這時的森林已具相當規模了。老人年復一年地植樹,堅持了近40年,終於他憑藉一己之力使被遺棄的高原成為綠洲,良性的生態形成。之前逃離的村民們紛紛回到這裡重建家園,昔日的村莊恢復了生機。

布菲耶老人的行為給身處逆境的人們發人深省的啟示。故事的前後有幾種轉變:從索取到給予、從捨棄到守護、從破壞到重建。在這些轉變中,最為重要的是人角色的轉變。生態美學中的人類中心主義在伐木燒炭的村民中得到了充分地體現,人人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類是萬物的主宰,居於自然之上,可以對生態鏈上的其他物種進行肆意的虐剝。很顯然,這種任意的宰割很快為這片高地帶來了生態危機。而牧羊人的行為則暗示著人類中心主義的隱退,要想重建家園,人類必須要思考與自然的關係,改徵服、支配自然為尊重順應自然。將人與自然置於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中,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這個整體中合理存在的一部分,都擁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擁有自身存在的權利。

人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操守.為追求心中的光明耐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愛是一種德行.崇高的愛.不但能體驗美.還能創造美.愛是種子.誰播種愛.誰就能收穫美麗. 點評:孤獨.寂寞是人生的陰影.愛是迎接光明的使者.是人生充滿溫暖.充滿力量的源泉.文章從一本書中的一個故事入手.用牧羊人的故事.證實了“愛讓生活多份陽光 的道理.牽帶引出當今社會一部分人的急功近利和急於求成.造成心靈世界的乾涸.提出社會應該關注.思考的問題.然後引用蘭德暮年的一首詩.告訴人們人生應有的態度就是淡泊寧靜.讓生活充滿愛.充滿陽光!文章語言富有哲理.引用故事精當.名言的引用則如畫龍點睛.作者的思想在字裡行間閃光.

一個人幾十年來做著一樣的事情而沒有質疑沒有抱怨,猶如神一樣的存在,沒有奢求沒有私慾,那種平凡而不平凡的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是巨大的震撼。估計也只能有這樣無私的心靈心無旁騖才能接近這樣的理想~!我不說他很偉大,因為他只是追隨自己的所思所想,猶如苦行僧一樣內心只有自己膜拜的信仰而別無他物。

有一種幸福的境界叫做單純。這種幸福看似平凡卻又難以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