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故鄉魯迅讀後感500字左右

故鄉魯迅讀後感500字左右


例文1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我們需要自由,我們要親身經歷,我們也要知道許多新鮮事,我們要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要逃離束縛!

例文2

重歸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我”本應該滿懷潮湧般的激動與喜悅 ,可當“漸近故鄉時”,“我”看到“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我”之所以悲涼不是來至重歸故里後又要公賣“我”聚族而居的祖屋與傢什並永遠離它而去的失落,卻是見到兒時的玩伴閏土之後命運之牆屏隔並模糊了“我”美好的少年的故鄉回憶。

“我”依稀記得——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將身子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那真是一幅天然的圖畫,那就是“我”的故鄉。那畫中的少年就是閏土,他刺猹是因為它吃海邊地裡的西瓜。閏土不僅幫家裡看西瓜他還曾隨其父親來“我”家給照看祭器,他說他能用一根短棒支起下面撒了秕穀的大竹匾捕很多鳥:稻雞,角雞,還有藍背,還有在他不得不在正月回家要離開我時我們都哭了,他回家後還託他的父親給我帶來了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

要不是“豆腐西施”楊二嫂的光顧“我”還一直沉浸在美好少年時的回憶裡或者會更作無盡的遐想。鄉鄰的窮儉貪利總讓“我”哭笑不得,現實總讓“我”的美夢破碎。一天閏土在“我”的盼望裡出現了:身材是長了一倍,臉卻由先前的紫色圓臉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好象他的父親一樣周圍脹得通紅,紅活圓實的手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了象松樹皮。

例文3

《故鄉》講述了魯迅先生回故鄉的故事。

在寒冷的冬季裡,魯迅回到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只為告別自己的老屋。而作者所見的故鄉已經不是記憶里美麗的故鄉,

本文描述了魯迅先生與故鄉難以割捨的鄉情,對少年閏土的美好回憶,楊二嫂的刻薄冷漠,到魯迅先生再見到分別三十多年的閏土的.感慨,最後描述了魯迅先生遠離故鄉,內心的悲哀和希望。

魯迅先生對閏土的描寫用了很多的筆墨,先是詳盡的回憶作者少年時與閏土在一起的快樂,天真的少年不會因為身份的不同影響他們純真的友誼。再講述作者三十年後見到閏土時的情景,魯迅湧在心頭的那些快樂的事兒還未連珠炮的吐出來,就被閏土的一聲“老爺”給生生壓回去了,從驚喜到悲哀,他知道,他和閏土的心靈已經隔上了一層可悲的厚壁。我相信,這一聲畢恭畢敬的稱謂對魯迅的打擊是巨大的,從少年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到低下頭來叫“老爺”,再到為了生計在草灰裡埋盤子,機智勇敢的少年變成了辛苦麻木的閏土,這讓魯迅倍覺世態的炎涼,和底層人民的無奈。這是人性的悲哀,是時代的悲哀。

文章還描寫了二十年前賣豆腐的楊二孃,從“豆腐西施”到現在的高顴骨薄嘴唇,圓規式的站姿,尤其是刻薄的語言,自私的行為,無不讓作者感到悲涼,故鄉對他再也沒有了什麼留戀。

在當時那種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和官紳的社會背景和壓力下,人們的心靈都被摧殘成什麼樣子了啊?

作者內心氣悶,但又從後輩身上看到了希望,希望他們的將來能真正好起來。

我想,在任何時候人都不能失去希望,倘若失去了希望,一切就都沒有意義了,正如魯迅先生說的:“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有了希望,並不懈的為之努力,成功就會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