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

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

導語:以下是相關的內容範文,歡迎大家前來借鑑!更多的內容請關注聘才網!

《記承天寺夜遊》說課稿

一、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是語文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簡練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二)學情分析

學生經過兩年的學習,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在學法上還要加強指導。因而,這一課的教學既有學生自主探究的一面,又有教師具體指導的一面。

(三)教學目標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說過:“科學地確定學習目標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創造是現代教學理論的基本觀點。以此來指導教學,課堂教學的目的和任務就必須是使學生從低效、沉重、苦悶的學習重負下解放出來,不但使他們學會,而且要使他們會學、樂學、善學。因此我根據教材、學情特點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識記常見的文言詞語。

2、欣賞文中清幽寧靜的意境,背誦全文。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閒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四)、重點難點安排

重點:理解用比喻句描寫庭中月色的好處。

難點:體會作者自嘲自解達觀的人生態度。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說學法

從知識獲得的途徑來看,學習分為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學法上我引導學生以發現學習為主採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質疑法、討論法以探究的方式由表及裡地自主學習。

1、朗讀法:漢朝學者董遇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讀是讀者與文字的對話,是理解的基石、積累的捷徑、語感的源泉。學習文言文難就難在詞句古奧難懂,解決的辦法之一就是朗讀。

2、圈點勾畫法:學生學習過程中難免遇到生字難詞,尤其是文言實詞和虛詞,需要圈點勾畫出來,反覆誦讀、品味,才能深入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

3、質疑法:學起于思,思起於疑,疑則誘發探究,透過探究,才能發現真理。讓學生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錄下來質疑問難,透過生生、師生交流得以解決。

4、討論法:討論法以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為中心,讓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得知識,在學習中真正處於主體地位並養成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法與學法的有機統一,教法與學法具有一定的對應關係,學法決定教法,教法制約、影響學法。因此我以啟發式教學為主,運用朗讀法、練習法、比較法、討論法,力求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本課使用教具為多媒體課件。

1、朗讀法:教學千法,朗讀為本。葉聖陶老先生談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時曾經說過,“習文言,必先熟讀若干篇,勉強記住不算,要能自然成誦才行。”也就是說,學生對文字的'感知是透過讀來完成的。

2、練習法:對於字詞句的難點,我採用練習法來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幫助學生鞏固新知識,培養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與質疑法的習慣。

3、討論法: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教師盡情地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或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和多向思維能力,還有效地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5、教具使用目的:多媒體課件能提供豐富的資訊資源,可以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習效率。其優點是審美效果比較直接,缺點是作用的效果缺乏深度。本課使用課件的目的在於渲染氣氛,補充相關資訊,從而激發學生思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時間和空間,並將鬆散的教學片段連綴成整體展現出來。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

學生活動:舉出曾經學過的有關月亮的詩句

教師補充並匯入: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傷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讀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去領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別樣的心境。

(二)、有關作者與寫作背景

出示幻燈片,簡介蘇軾資料。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1歲時中進士。因不滿王安石的“新政”,自願外放,先後歷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蘇軾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藝術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僅創作數量很大,而且以氣勢縱橫,變化多姿,暢達明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寫作背景

本文是蘇軾於元豐六年(1083年)黃州貶所所作,名義是團練副使卻有職無權,無事可做。寫本文之時,他在黃州貶所已近四年,但蘇軾的心胸卻“很坦然”。累遭貶謫,仍然樂觀,曠達。並不“悲傷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並不甘願做“閒人”。因貶得“閒”,便“自放于山水之間”,雖在賞明月,觀竹柏,自樂其樂,但並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適也包含了失意情懷的自我排遣。

(三)、整體感知。

教師活動:

1、播錄音範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注意:

a、朗讀的節奏

b、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以練習的方式,檢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

3、學生作示範性朗讀,然後讓學生互相點評。

4、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合作翻譯全文。

5、以小組彙報的形式,把在討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無法理解的字、詞提出來,在堂上共同解決。

(四)、研讀及賞析。

教師活動:

1、根據文章中包含的要素,簡要概況全文的內容?

2、 文章是如何描繪月色的?試把文章中寫月的句子找出來讀一讀,並說說有何特色?

3、 文章的最後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你認為文中的“閒人”包含了哪兩層意思?

4、這篇文章體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學生活動:討論上面問題並明確

(五)課堂小結:

1、學生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

2、教師小結:《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透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六)、佈置作業

月光,曾激發過無數詩人的才情,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請同學們收集一些描寫月亮或月色的詩句,摘抄到語文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