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師電影觀後感200字
本文為鋼琴師電影觀後感200字範文,讓我們透過以下的文章來了解。
範文一
還以為鋼琴師和海上鋼琴師類似,是講述一位偉大鋼琴家的音樂人生故事。
直到第30分鐘左右時,納粹軍闖進猶太人封鎖管理區的某棟樓,直接把因為殘疾坐在輪椅上未能見了納粹軍起立的某普通居民連人帶椅從陽臺扔了下去慘遭摔死,我忍不住也和鋼琴家的媽媽一同失聲尖叫了起來。我這才意識到,這根本不是一部充滿浪漫、飽含激情的音樂劇;它是一部真實、刺骨的歷史劇。
主角斯皮爾曼的扮演著阿德里安·布洛迪在這部幾乎可以說是獨角戲的電影裡撐起了整個角色的高度。在後面很長一段逃亡躲避的劇情裡,他沒有對手戲,沒有臺詞,甚至連肢體語言都不多;然而就是透過他的幾個簡單動作,充滿感情的眼神和麵部表情,我一次次的淚流滿面!~導演對他的手指給了好幾次空彈鋼琴的細節,尤其是那次在納粹區公寓裡明明面對鋼琴卻不能去碰,如此的煎熬絕對不亞於陳酒對於酒鬼的誘惑~~而他卻也只能隔空佯彈,雖然在腦海中這一曲已透過電臺波瀾壯闊、萬人空巷~~~最後,這一曲終於在那個德國軍官的要求下得以暢快淋漓的噴湧而出,使他壓抑許久的音樂靈魂重新甦醒,一曲終了,他流淚了,德國軍官的心底也感受到了共鳴,這是兩個對音樂愛好者的惺惺相惜之情,沒有敵我,沒有語言差異,沒有國界。
範文二
剛開始看《鋼琴師》的時候,大衛的一頓瘋癲讓我感到煩躁,可是當大衛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當他演奏起那首肖邦的曲子時,鋼琴曲的那種美感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力,讓我有了繼續看下去的興趣。
我認為大衛的一生有著一種淡淡的哀傷,父親對他有著一種變態的愛,一個"小提琴的故事"父親將自己對音樂的熱忱強加於他身上,使得年幼的大衛從小就必須承受著來自父親的壓力,但也正是因為父親這種偏執的愛使得大衛醉心於音樂,讓音樂完全佔據了他的全部生活。
正是因為對音樂的熱愛使得大衛與父親反目,背井離鄉到了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對音樂的熱忱讓他完全投身於音樂,可是又無法擺脫與父親之間反目的心理壓力,那種眾叛親離的情感缺失使得他對音樂近乎瘋狂,以至於最後精神崩潰。
妻子吉蓮的出現給大衛的.生活帶來了光明,與吉蓮的愛和婚姻改變了大衛的生活,再一次演奏會的成功更為大衛走出自己的陰霾提供了動力。
本片以大衛的回憶為主線,從小時候,到倫敦求學,到精神崩潰,到重新登臺,這中間音樂起了重要的作用,大衛的一次次登臺成為全片的線索,優美的鋼琴曲成為影片的靈魂。
範文三
《鋼琴師》又名《戰地琴人》。每次看電影前我都會搜尋電影簡介,查了個大概再開始看。雖然新鮮感少了但是心裡踏實。這次由於影片播放得太突然,還來不及查詢,就開始觀看了。原來這是一部二戰期間關於猶太人的電影。這讓我想起了小學有篇關於德國納粹與猶太人的課文,可是當時太小,也不太明白這段歷史到底是怎麼回事。然而影片給我了赤裸裸的視覺衝擊,當我看見斯皮爾曼一家人窮困潦倒,猶太人無處藏身的時候,我才感覺到猶太人的悲哀和無助。
男主角是位鋼琴家,演員阿德里安·布勞迪將藝術家那種紳士儒雅又文弱的氣質演繹得十分到位。影片開頭當全家人都一團亂地擔心要搬出住所時,斯皮爾曼表現得十分淡定,一切都是個人無法改變的,他說他寧願死在自己的家裡。
當所有猶太人搬到猶太人區時,他面對像貧民窟一樣的猶太人區也只能在心中默默地掩埋悲哀的情緒。婦人僅存的一碗食物被搶落在地;被德國軍官逼迫跳起僵硬舞蹈的無辜的人;見人就詢問自己失去的愛人的神經錯亂的婦人。他望著那些慘象卻又無能為力。每個猶太人都過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生活。也許那個已經瘋了的帶著一群乞丐似的孩子跳舞的老人是幸福的,他的精神大概已經無法承受戰爭帶給他的痛苦。
當我看到一群德國軍官直接衝進一家猶太人的家裡,因為年邁的老人坐在輪椅上站不起來而直接將他從陽臺扔下去的情形,整個人都有些無法接受這樣赤裸裸的現實。緊接著那一家人被抓下樓然後開始向前奔跑逃亡,德國軍官在短短几秒全部將他們擊斃,一個都不放過。
還有後來男主角在工地幹苦力活的時候,德國軍官突然找出幾個年紀較大的男人,每個人趴在地上一一擊斃。然而到最後一個人時槍突然沒了子彈,本以為會有奇蹟發生,結果德國軍官換上子彈仍然將其擊斃。其中猶太人沒有一絲反抗。
範文四
從前我一直沒有遇到過某一種可以震撼靈魂的樂章,我只是在琳琅滿目的音像店裡尋找著符合自己心情的優美旋律或流行歌曲。但真正值得我憶起的卻沒有幾個,它們往往會在另一股新浪潮中隱退,成為人們不屑提及的過去。
我不懂鋼琴的奧秘,也從未關注過。只覺得那是一個所謂古典幽雅的幌子,讓人們追逐著那種文化,以便獲得藍眼睛們讚賞的目光。可我一直都錯了,莫扎特、貝多芬時至今日已就能稱為“大師”,因為在紙醉金迷的年代,都是他們的音樂傳遞著一股純粹而熱烈的情感,洗濯著人們骯髒變質的靈魂。我的這一醒悟來自於《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
其中講述的是一個被遺棄在客船上的孩子1900,一直在一位長者善意的謊言中成長著。在一次客船的舞會上,他第一次看到了與之結下不解之緣的鋼琴。那首舞會上曲子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中。於是,那個深夜,他在沒有任何人教的情況下,神奇地彈出了那首曲子。此起彼伏的琴聲引來船上的人們駐足傾聽,他們中有廚師、富婆、傭人……
都沉浸在音樂中,忘記了一切,只盡情享受那緩緩流動的音樂。人們驚歎於1900的天賦,他用小小的指尖彈出了一首成熟的曲子,讓大人民驚奇不已。
於是,1900開始用音樂表達他對生活的種種感觸,彈奏出一段段或憂傷或歡快的曲子,而他取之不竭的靈感來自於真實的生活。
範文五
影片的最後,鋼琴師抱著一個罐頭,廢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打不開,卻遇見了一名德軍軍官,因為長時間不跟人說話,鋼琴師說話都已經有些結巴。當德軍軍官得知他是一名鋼琴師時,讓他彈奏一首曲子。鋼琴師開始有些拘束,害怕。但當他的手指觸控到琴鍵後,就忘掉了飢餓,忘掉恐懼,忘掉了戰爭,忘掉了死亡。連軍官都被琴聲打動。送給他食物。給他軍大衣。其中有這樣一句對白,鋼琴師說,我怎麼感謝你?德軍軍官說,不要謝我,你要感謝上帝。就因為穿了德國軍官送的軍大衣,鋼琴師面對蘇聯紅軍,忘乎所以,跑出去慶祝勝利,差點被蘇聯紅軍打死。這也是我觀看這部影片唯一發笑得地方。
影片的結尾,德軍軍官被俘看見鋼琴師的同事,讓他轉告鋼琴師搭救他。等鋼琴師去時卻沒找到他。
如果我是導演波蘭斯基的話,最後我就這樣拍,鋼琴師最後就出了德軍軍官。若干年後,談們相聚一堂,同奏一曲。鋼琴曲的曲目就是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這樣豈不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