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孔子的名言:人生態度的名言名句

孔子的名言:關於人生態度的名言名句

孔子關於人生態度的名言名句有哪些?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子的名言:關於人生態度的名言名句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

▲(“撰”去提手)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孔子: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孔子: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孔子: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孔子: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孔子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孔子:《論語·憲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孔子:《論語·公冶長》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孔子:《論語譯註》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為,民富在於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論語集註》)《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成人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朱熹《集註》:“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論語集註》)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為: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為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註》)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鹹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王肅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朱熹《集註》:“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