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講堂觀後感300
法律講堂觀後感300怎麼寫才好呢?小編蒐集整理了優秀範文供大家查閱,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央視12套的《法律講堂》講述了一個真實案例,其中包含了一個現實中的邪淫因果故事,我把它整理出來,想讓大家知道邪淫的果報的確是“從重從快”的。
故事發生在江蘇的某個城市的一個居民小區,一天小區的居民看到一箇中年女人拿著掃帚追打一個年輕女子,後者看到一箇中年男子後就躲在他背後,中年女人停下來質問女孩:你年紀輕輕的就做這種事,你父母是怎麼教育你的?沒想到這個女孩昂起頭說:“我爸爸就是這麼教育我的,他叫於建林”。不想中年女人一聽這句話就跌坐在地上,說:老天哪,真是報應啊!圍觀的人群開始議論紛紛……
中年男子叫張斌,四十一歲,一家外貿公司的總經理,中年女子是他的妻子王琴,在家做全職太太。張斌公司的生意是越做越紅火,但他心裡卻越來越失落,原因是張斌三十五歲結婚,如今五年了,王琴的肚子仍沒有反應,傳宗接代的事成了張斌的一塊心病。這時一個叫於天天的女孩闖入了他的生活,於天天2007年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他公司工作。這個女孩不僅有著年輕人的活潑開朗,而且有著比自身年齡的成熟得多的善解人意。但一開始張斌並沒多想,因為他的`妻子王琴不僅相貌端莊而且十分賢惠,可謂上得廳堂下得廚房,除了沒生孩子,張斌確實找不到妻子有什麼毛病。本以為兩個人不會發生什麼,可一天,於天天卻突然間消失了,電話也打不通,張斌親自去她住處尋找,結果門一開啟,於天天滿臉淚水,看到張斌就趴到他肩頭,然後就是一番哭訴:她從小和母親相依為命,一年前母親又因病去世了,這讓她非常痛心,覺得活下去沒什麼意義了。是張斌讓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她不想破壞他的家庭,不想要名份,只是愛他,想為他生孩子。原本張斌就愛著於天天,聽到她說要心甘情願做自己的情人,就一把抱住了她……
沒過多久,於天天說她懷孕了,張斌便向妻子提出了離婚,理由就是王琴不能生育,但沒想到王琴一聲不吭就同意了,因為王琴心裡清楚自己為什麼不能生孩子,原來在遇到張斌之前,她與一個男人同居了四年,並且為這個男人流產過兩次,醫生說她這輩子很難再懷上孩子了。抱著對丈夫的愧疚,王琴同張斌簽了離婚協議。房子和公司歸張斌,所有現金歸王琴,另外補償她100萬。在這之後的一天,於天天說想去王琴那裡道個歉,出乎張斌的意料,她根本不是去道歉,而是去炫耀自己的報復計劃,如何如何把張斌搶到手,於是便出現了開頭一幕。
原來於天天到張斌的公司上班,接下來又成了他的情人,全都是她的精心策劃,是她的報復。十年前,於天天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可就在這一年夏天,她的父親於建林愛上了同單位的一個二十五歲的女青年,於天天的母親因此生病住進了醫院,在醫院裡,於天天第一次見到了那個女人,女人對她母親說她什麼名份也不要,只是想和於建林在一起。最終母親的淚水沒能留住父親。當時只有13歲的於天天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心裡埋下了對這個女人深深的仇恨。然而更悲劇的是,三年後,她的父親於建林在去機場接這個女人的路上遇車禍身亡,雖然此時父親還沒有和她結婚,但如果不是那個女人,她也不會失去幸福的家庭,失去和藹的父親。母親去世後,於天天橫下心來要為自己和母親討個說法。於是便找了調查公司,弄清了那個女人和她丈夫的名字和工作單位。原來他父親的情婦就是王琴,那個當年破壞她家庭的女人,於天天就打算用當年王琴的那一套來去破壞王琴的家庭,最後,她成功了。王琴破壞別人的家庭,和別人的丈夫同居了四年,並墮胎兩次,十年之後,業報現前,不僅終生不能生育,還被受害者設計搶走自己的丈夫,被人恥笑還得自咽苦果。於建林本身有著幸福的家庭,卻去搞婚外情,結果僅三年就遇車禍身亡,遭受了短命的果報。
我覺得人的福報就象燈油,快樂就象燈光,用燈芯點著雖然不是很亮,可燈油用得很慢,而邪淫就象直接點燃燈油,雖然能騰起巨大的火光,但燈油在瞬間就燒光了,福報耗盡死期也就到了。世人都知道節省燈油,不會那樣去點燈,但在邪淫的誘惑面前卻恣意放縱,以至過快的燃盡了自己的生命,這不是愚蠢的做法嗎?
篇二:
這天,咱們學校來了一位律師,是專門給咱們,四―六年級同學,上法律課的。
她的第一個例子是:盜竊行為:
有一個五年級的同學,看上了他同桌的筆盒就趁他同桌不主義就把他同桌的筆盒給偷了。以法律的角度來看這雖然上一不算犯法,但是,做這些偷偷摸摸的事,是一種不良習慣,從小就有這些習慣,等長大了,就會成為盜竊行為的。
還有另一個例子:故意傷害他人:
就講,在一個學校裡,有兩個同學是死對頭,其中一個同學就很鍾愛欺負另一個同學,那個同學受不了了,就回去告訴了他的哥哥聽,他哥哥就說:“他打你幾下,你就雙倍的打回他。”第二天他來到學校,剛好在樓梯口,看到欺負他的那個同學,就用力的把他踹了下去,那個同學就滾了下去,手就斷掉了。正因,那個同學是故意的,因此他務必要付醫藥費、精神損失費、車費……
……
經過這次的法律課我學到了很多法律知識,讓我懂得了什麼是法律,怎樣才不會走上“不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