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合格的教師
如何做合格的教師
老師是傳播知識的園丁,因此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並且能夠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來完善自己的文化儲備,以便能夠更好地教給學生們。
老師和學生之間,除了年齡、學術知識有差距之外,不應該再有其他的區別。也就是說,學生們尊敬老師,老師也要尊重學生們。像最近頻頻傳出一些虐生事件,這完全都是與老師的神聖職業相悖的,是絕對不容許的。
現在有不少家長都爆料,說逢年過節一定要給老師送禮,不然的話就有可能讓自己的孩子不受重視。作為老師,平等對待每一個孩子,原本就是他為人師表應該做的事,怎麼能夠被一些物質利益而誘惑得厚此薄彼了呢?只有真正做到一視同仁的老師,才會贏得學生的愛戴。
學生的年齡小,思想不夠成熟,所以往往會有一些叛逆或是匪夷所思的言行舉止。作為老師,就要有比常人更寬廣的心胸,來包容孩子們可以原諒的錯誤,耐心教育、引導他們,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數學老師
做一名讓學生喜歡的數學教師是教好數學的`前提,“如果全班學生都喜歡上你的數學課,你就成功了,如果學生都討厭上數學課,甚至見你就頭疼,你就失敗了。” 孔子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讓學生喜歡你,才能對你的數學課有所期待,在這樣的前提下,數學教學才是有效的。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方法有三:
多和學生交流、溝通,成為學生的朋友和親人。為人師者不可高高在上,視學生為不懂事的“小不點”,從而與之疏遠。其實,為人師者,本身就很容易佔據學生的心靈,學生很樂意與老師親近,教師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很容易走進學生的心靈,對於低年級的學生,可以時常牽牽他們的小手,輕撫他們的腦袋,多與他們做做遊戲;而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可多與他們交流、溝通,聽聽他們的心聲。長此以往,教師自然就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朋友和親人。
要有過硬的教學本領。要做一名真正讓學生喜歡的教師,做到讓學生從心底裡佩服,還必須有過硬的教學本領。這是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具備的業務素質。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要熟悉教材,做到對小學的十二冊教材哪一內容在哪一年級哪一冊瞭然於胸,甚至於哪一內容在哪一頁都能準確無誤的說出;其次,要能夠運用巧妙的方法,特別對於一些難題的解答,能夠深入淺出、化難為易。
教學方法多樣化。從小學生年齡特點來看,他們對什麼事情都充滿了好奇,求知慾旺盛,但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較短,並且抽象思維還不夠發達,而數學又具有抽象性、邏輯嚴密性的特點,比較單調枯燥,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採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如愉快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遊戲教學等,經常採用讚賞、激勵的辦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不難學,並且還很有趣,從而樹立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數學教學內容儘量貼近生活
這其實也就是老師們常說的數學生活化,小學數學是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但傳統教學模式往往把生活實踐與數學相割裂,學不能為所用,而現在教學中就要求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去總結,去聯絡,用生活中的數學去作用於課堂教學或用課堂教學去指導生活中的數學,彼此作用。老師們之所以常常抱怨學生難以理解數學問題,其實是沒有把數學問題很好地與生活實際聯絡起來,教材中的數學問題本身就源自於生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使學生理解這些問題呢?
課前認真揣摸教材的設計意圖,瞭解設計意圖之後,再深層次的挖掘教材,靈活使用教材。如,在進行長方形的面積計算的教學時,教師可靈活運用身邊的教材實施教學,利用適當的測量工具,讓學生量出教室的長和寬、黑板的長和寬、桌面的長和寬,得出相應的資料,然後利用公式進行計算,從而求出相應的面積。
設計教學過程時,要與生活情境緊密聯絡。如,人民幣的換算這一教學內容,教材中常常會出現在超市購物情境圖,這是學生最熟悉的情境,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情境,文具盒4.5元、鉛筆0.5元、作業本0.8元、麵包2元、礦泉水1.5元,如果你有10元錢,準備怎樣購物,在學生“購物”這一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如何換算人民幣。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教學的重難點就突破了。
學以致用。學習數學的目的不是追求考高分、考名校,而是運用於實際生活。生活中處處都充滿數學,讓學生學會用慧眼去觀察生活,將數學知識用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如,公園要在一塊長80米、寬60米的草地上安裝噴灌裝置,噴管的射程是10米,那麼至少安裝多少個噴管?這題看起來很簡單,似乎是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圓面積即可,其實這是行不通的,因為圓不可以密鋪,要計算安裝多少個噴管,只能是計算長方形可以分割成多少個以圓的直徑為邊長的正方形,有多少個正方形就可以安裝多少個噴管。所以這題應該是如此計算:80×60÷(10×2)^2。這些問題都是生活中實實在在需要解決的問題,只要經常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學生慢慢就會成為一個生活中的有心人。
強化教學過程,淡化考試結果
學習的目的是用於指導生活、服務生活,但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不少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考高分。作為學生,如果他們考不好,少不了挨老師的批、挨家長的罵,這也成為時時懸在學生頭頂的一把利劍,所以一部分學生是因怕而學,而不是因愛而學。筆者認為學生本著這樣的態度學習,學習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作為教師應該淡化考試,消除學生的“考試恐懼症”,還學生以輕鬆之身,使之在身心愉快的前提下學習。
強化教學過程。新課改指出: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其實也就是對學生學習過程的一種督促,發現進步及時表揚,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發現不足及時指出,幫助學生迴歸正確的航道。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嚴格要求,每一節課都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對上課期間思想開小差的學生要及時提醒;每一次作業都要求學生認真對待,對完成作業馬虎了事的學生要嚴厲批評。久而久之,培養學生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其終生受益。
淡化考試結果。考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手段,因此在評價時也應多元化。但是不少老師和家長,把考試看作終極目標,學生考了多少分,就以此來論英雄,似乎成敗全在這一張試卷上,大有一卷定終身之勢。其實這對教育是大大不利的,雖然考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學生的學習水平,但一次考試並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也不能完全代表學生的實際水平。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考試時的臨場發揮很重要,所以考試結果也會出現一些偶然性。如果就以此來完全判定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那麼對學生是否公平呢?所以為人師者,切忌對學生以考試論英雄。縱然是學生確實學習效果不佳,也不能因此而責難學生,而應該找出原因,是粗心還是公式記不住,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查缺補漏,因為學生今後的學習道路還很長,千萬不能因此而使學生喪失學習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