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社會

寒假社會實踐日記

寒假社會實踐日記

寒假社會實踐日記應該怎麼寫?以下是聘才網小編精心整理的相關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歡迎閱讀!

寒假社會實踐日記 篇一

新年伊始,寶雞籍優秀學子回訪母校活動拉開了帷幕。2月20日,隊長趙育龍帶領團隊對母校眉縣中學展開了回訪活動。

眉縣中學是寶雞市眉縣一所現代化省級師範高中,教學設施及教學水平全縣一流。作為該團隊回訪母校的第二站,隊員周勤勤聯絡她以前班主任張老師開展活動。

在提前兩天與老師的交流過程中,團隊成員分別整理了英語和理綜的學習要點與方法資料,還寫下了自己高中生活的感悟與心得,製作成了賀卡,為活動開展做足了準備。隊員在辦公室與老師見面交流,瞭解所帶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借鑑上一次活動經驗,團隊成員們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與同學親切交流,除了口頭講述一些做題方法外,還在黑板上寫下激勵自己高中生活的勵志名言與大家分享。周勤勤同學給大家講述英語的學習方法,趙育龍同學把自己學習理綜的經驗與方法和大家交流。在長達半個多小時的演講中,隊長趙育龍給大家詳細介紹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並解答同學們關於報考西農的相關問題,包括學校各專業設定與招生錄取資訊等情況。還講述了自己的大學生活,由於他本人參加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比賽非常多,而且基本都是專案主持人,所以這方面體會非常深刻。最後隊員給學弟學妹贈送複習資料與西農大的招生資料。

透過本次活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隊員與母校及其老師的交流進一步加深。至此,該團隊的回訪母校活動也圓滿結束。

寒假社會實踐日記 篇二

2016年寒假,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的5名研究生,在成都開展了“復旦·益居在成都”寒假社會實踐。期間,她們還在參與“一天公益益居計劃”的活動中,為金堂縣土橋鎮高山村的貧困孤寡老人在極寒天氣中送去愛心和溫暖,彰顯出社工專業學子的博愛的胸懷。

2016年1月22日 星期五 陰有小雨

早上七點,天色未亮,愛心車隊已經整頓好全部物資,準備向100多公里外的金堂縣土橋鎮高山村出發。高山村的54位貧困孤寡老人,是本次“新年暖冬包”的愛心捐助物件。這些老人都經過前期的入戶需求調查,才確立了具體人員名單和所需要的過冬物資的。

“一天公益的益居計劃”專案組精心設計了“新年暖冬包”,包括嶄新的4雙鞋、6件冬衣(包括毛衣、羽絨服和大衣各兩件)、1床棉被、1套床上四件套、1瓶1100ml夏士蓮家庭沐浴露,並且確保每位老人拿到的衣物都是自己的尺碼,能在刺骨冬日裡真正暖暖地用上。

上午九點半左右,車隊到達金堂縣土橋鎮高山村村民委員會,在居委會的工作人員熱情幫助下,我們和益居計劃的工作人員迅速將暖冬包按照捐助物件的住址進行整理,好讓54位老人可以儘快拿到手中。上午十點,愛心物資已經整齊的佈置在居委會的活動室,已事先收到通知的老人們也開始陸續前來領取暖冬包。老人們臉上凍得紅紅的,衣衫也在這個刺骨的冬日顯得很單薄,但是他們的臉上都洋溢著笑容,不急不躁的等著拿到寫著自己姓名的暖冬包。

在大家的'合作努力下,活動進行的井然有序,也杜絕了冒領現象。每位前來領取的老人經過事先告知,都帶上了身份證或戶口本,每位老人也都要求在益居計劃受益物件確認單上簽字確認。我們幫助親自前來的老人把暖冬包整理好放到竹婁子,有幾位老人因為身體原因等沒有親自前來,在居委會的幫助下,也對代領者的身份進行了確認,並在受益物件確認單上標明,以便活動後期核查。下午四點左右,還有兩位老人的暖冬包尚未領取,為了讓老人們能儘快用上,我們和居委的工作人員一起將物資送到老人家中。

在本次活動中,有幾位老人表現得十分激動,我們細心地詢問了他們的情況。一位今年77歲的袁術蓉婆婆說,她和兒子、媳婦和兩個未成年的孫女住在簡陋的石頭房裡,五口人唯一的經濟來源是兒子工地上打工掙的2000多塊錢收入,自己的低保也還沒有辦好,還患有輕微的心臟病和腦梗塞,經常需要媳婦的照顧,自己冬天過冬的衣服都很舊了,經常凍得厲害,非常需要這些衣服和棉被。“謝謝你們,這幾天降溫厲害,太感謝好心人了。”拿到“新年暖冬包”,袁術蓉婆婆一遍又一遍重複著這句話。

【結語】

透過這一天的活動,我們看到了很多生存境況並不理想的老人,我們希望做的這些事情可以能改善他們的生存。同時,這次活動也體現了復旦·益居在成都寒假社會實踐的意義,我們希望能幫助成都及其周邊地區貧困的人們改善居住環境,希望他們生活得更好。感謝所有參與本次“新年暖冬包”的愛心人士,希望有更多的老人冬天不再寒冷。

寒假社會實踐日記 篇三

淡淡的薄霧,響亮的國歌,喚醒了沉睡中的陽光小學。2月3日,已經是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2015赴贊皇縣寒假社會實踐隊實踐活動的最後一天。實踐活動接近尾聲,實踐隊員從教學方法上有了較大的進步。

上午,實踐隊員們依舊分班教授歷史、摺紙、作文、體育、古詩,併為孩子們排練了朗誦和手語操表演。按照各年級學生知識積累與接受新知識的能力的差異,實踐隊員們改進了昨天的教授方式與內容。本次支教活動,各位支教老師透過教授與書本不同的知識擴充套件了孩子們的知識面,希望孩子們學到多方面的知識。

結束了支教活動,實踐隊走訪調研了陽光小學周邊的村落以及古蹟。隊員們在首要目的地許亭村中瞭解當地村民的生活,並在村民的指引下,找到了代表許亭文化之一的唐朝古槐。這棵五個實踐隊員手拉手才能抱起的古槐樹已有1150年的歷史。沿著曲曲折折的小路,隊員們來到了許亭村的另一個標誌——翰林宅,即清朝翰林杜南棠的原宅,並在過程中幸運的遇到了杜南棠的後人,老人一直守護著杜氏的家業。杜爺爺為實踐隊員們介紹了杜氏家譜和杜宅的搬遷史,並根據杜家後人為杜南棠立碑所撰寫的碑文,詳細講述了這位帝師的生平事蹟。實踐隊員們受益匪淺,堅定了為夢想而努力的信心。告別杜爺爺,實踐隊員們前往許亭水庫,見到了西溝的優美風光。返程時,實踐隊員為體驗陽光小學學生艱辛求學路,特地繞山路返回。身體雖累,心中卻更多了一份感動。

明日,實踐隊便要與陽光小學的孩子們告別,在這裡,實踐隊員和孩子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短短几天的實踐,不僅傳達了了實踐隊員對孩子們的希望,更反思了中國留守兒童和鄉村教育問題,實踐隊員獲益匪淺。